为宗教文化添异彩
叶:苏州光福有个冲山村,素有“佛雕之乡”之称,目前还是家家在做佛像?
顾:是的。我们冲山村的木刻佛像早在清末民初就开始了。早在民国初年,冲山村村民陈翰彪、李永良、顾锦章等人专程前往苏州雕刻厂,拜民间佛像雕刻艺人吴阿狗为师学艺。学成后,回乡从事佛雕工艺,并以冲山村为基地,广收门徒,发展佛雕工艺。解放后,佛像销路不畅,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佛雕被视为迷信,一度被禁。 改革开放后,佛雕业得以复苏并日渐活跃起来。村民利用佛像雕刻技艺,纷纷在自己家中开办佛像雕刻作坊,目前从事佛雕的艺人有400多人。贴金木刻、佛像雕刻再次成为太湖冲山村的传统产品。冲山村佛雕以雕刻佛教佛像、道教神像为主兼雕国外耶稣、基督等神像。雕就的如来佛、四大金刚、观音、韦陀、罗汉等神,佛像神态逼真、惟妙惟肖。
叶:冲山的佛像主要供奉在哪些名山名寺呢?
顾:冲山村雕刻的大量神、佛像分部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等中国四大佛山寺庙以及全国各地的大、小寺庙和道观。日本、东南亚各国,甚至美国也有光福冲山的佛像、神像。最有特色的如上海龙华寺的千手观音(国家指定保护作品)、日本的大圣金刚(成列于日本神庙)、澳门黄大仙等作品均出自于冲山村的佛雕艺人之手。
叶:中国的佛雕可谓源远流长。
顾:是的。早在印度佛教雕塑传入我国之前, 中国的佛雕已有很大成就,在世界雕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很早就有人物雕刻,被西方人称为“史前维纳斯”的,便是中国最早的人物雕像。
正式有记载的是三国时期(约220~280),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的文字记载。
叶:中国的佛像各个朝代的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顾:中国早期佛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北魏(386~534)孝文帝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佛像,为“秀骨清像”风格。融合南北,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风神飘逸”的佛像。
隋、唐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最辉煌时期,佛教雕塑在唐朝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龙门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十一尊巨像,主像高17米。群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佛像面容近人,身体圆肥丰硕;菩萨细腰斜款、雍容华丽;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神情雄武。唐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时的造像,圆润丰腴,宽妆高髻,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圆熟与完美。唐代佛教雕塑最集中地体现在佛教石刻艺术上。
叶:当“佛雕”“苏州”成为并列的关键词,就会想起杨慧之。
顾:杨慧之是苏州人,唐朝人,中国的“塑圣”。早年他是学绘画的,与吴道子一起跟张僧繇学画,学着学着,眼看师兄水平越来越高,自己哪怕赤脚也是无法跟上师兄了。于是他放弃了学画,改学泥塑,终成大业,被后人誉为“塑圣”,他的作品,目前甪直保圣寺还有九尊,非常珍贵。
叶:苏州玉雕有“苏作”之称,红木家具有“苏工”之称,那苏作佛雕是否也有什么称谓?
顾:苏作佛雕有“苏帮”之称,与安徽帮、宁波帮、南京帮并称中国佛雕“四大流派”,其中光福镇冲山村的木雕佛像最具“苏帮”特色,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有“冲山一绝”之说。
叶:中国佛雕最有名的是四大石窟,冲山佛雕受其影响吗?
顾: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和人间灵气,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国所有的佛雕都受四大石窟影响,冲山佛雕自然也不例外。无论在雕造技艺上,还是佛教文化艺术上,都继承了四大石窟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吸取了石窟艺术的雕塑空间处理、以形写神的意境处理、线条的表现等有益成分。当然冲山受太湖灵气,吴地文化影响,在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创造自成一格。
叶:您是什么时候接触佛雕,师承关系?
顾:我出生于1975年,17岁跟舅舅顾志年学习佛雕,一年半后基本掌握了传统佛雕制作的工艺流程,随即出师。开始吃“百家饭”,时间有四、五年,走南闯北,跟过各种手艺师傅学习,在这期间学着各家的工艺技能优点,融会贯通。在这期间,我还得到师爷李永良和师爷的师弟陈翰彪的指点。我还清晰地记得八十多岁的陈翰彪拄着拐杖指点我的作品,他对“冲山佛雕”充满忧虑,对我个人充满希望,希望我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叶:目前你的事业发展情况?
顾:1997年自己带着徒弟开作坊,1999年开办“精益工艺雕刻厂”,2015年改建为“顾澳华精益工艺雕刻有限公司”。主要是两大类佛雕生产,一类是木雕佛像,一类是脱胎佛像。
叶:学艺中最难忘的事?
顾:那时我白天上班,很难学到技术,练习的木料又没有,我只好下班后到山上去找粗的树枝带回家,晚上一个人在家研究技艺。记得有次我走进冲山村观音雕像做的最好人家,他家的观音神态目光让我震撼,真的是过目难忘,后来我去了几次,细细观察,晚上凭记忆一次次模仿,一连好几天,每天研究到凌晨三、四点,终于有所进步。
叶:艺术上贵在传承与创新,你的创新点是什么?
顾:一个学艺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技艺上超越不了别人,更超越不了自己的时候,那种纠结是最痛苦的。我为了要超越自我,超越技艺,一直想创新。后来在佛雕的眼睛上找到了突破口,以前做的佛雕眼睛都是画上去的,现在想改用玻璃装进去,没想到玻璃太脆,打磨好的眼珠稍用力就断掉,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不停的找材料,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直到有次偶然接触了水晶,心想用水晶试试吧,从选材到打磨好眼珠,当时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效果是比以前的好多了。神态看上去更逼真、更惟妙惟肖了。但在道教神像的眼睛处理上还有不足,至今还在不断摸索。
叶:不仅在“眼睛”上有创新,有突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佛雕材质上的传承与创新,把脱胎工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顾:以前做佛雕都采用香樟木制作,香樟木随着时间的洗礼,会导致腐烂或裂缝。现在我们采用传统的生漆、麻布、瓦灰脱胎工艺。脱胎工艺制作的佛雕耐潮、耐干,永不变形,存放时间久。我们贴金佛像的脸、手、脚,采用泥金工艺,贴金表面采用传统的照漆工艺。我们在彩绘表面纹饰的布置采用漆线工艺,使衣褶线条更流畅,更富立体感。这些都是在佛雕艺术上的创新。
叶:介绍下木雕佛像是如何诞生的?
顾:第一步:选材。根据需求先将大型木头按照不同规格锯成木头初坯。第二步:修坯。按照比例画取中心点,用雕刀刻出佛像的雏形,再精刻,出身形、五官及姿态。第三步:打磨。按照雕刻成型的佛像流线走势进行打磨,每一个细节都要打磨到位。第四步:粉土。也称打底色,将打磨好的成型佛像粉上三层底漆,反复打磨,上过漆的不平整部位要磨到平整为止。佛像面部在上底漆的过程中需要罩上一层很薄的棉纱布,再上五层底漆。第五步:上漆线。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柔软、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用手工搓成线,称为“漆线”,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然后安金、上色。第六步:装饰。根据雕好的佛像所需,在成品上镶上装饰品。
叶:介绍下脱胎佛像制作过程。
顾:第一步是泥塑。有五个细节:一是做支架,用铅丝,木料做一个有形体有比例的牢固支架。二是上紫砂泥,将紫砂泥一块一块的贴在支架上,用手按紧、拍实,堆出个基本造型。三是形体塑造,在基本造型上按着佛像的形态从局部向整体着手,刻出初步的线条和衣褶。四是整坯,将佛像的衣褶细化,使动态更明显。然后开出面相。五是修光,把佛像细坯表面修光滑,块面细腻,线条流畅。
第二步是开玻璃钢外模。有九个细节:一是涂隔离剂,在修光的泥塑上涂上隔离剂,涂1至2遍。二是插片,在佛像上画出分割线,按衣褶分,在分割线上插上纸牌。三是涂硅胶,在刷好隔离剂的泥坯佛像上涂上硅胶,贴一层纱布再刷一层硅胶,待干后再贴一层纤维布,这样的工序三次。四是玻璃钢外模,工序同硅胶模一样,刷3至4层玻璃钢。五是标数字,在一块一块模型上标上数字。六是脱落外膜。七是修外模。八是刮磨。九是清洗。
第三步是脱胎。脱胎是传统的纯手工工艺,不论气候潮湿还是干燥都不容易腐烂,裂缝,到时无须修补,经久耐用。有八个细节:一是涂隔离剂,在玻璃钢外模硅胶里层涂上隔离剂,涂2至3层。 二是涂瓦灰、生漆,在刷好隔离剂的模型上,涂一层生漆瓦灰。三是贴全麻,先在里刷一层生漆、瓦灰,贴一层细全麻,待干后再贴一层,要达到5层全麻,生漆。四是开木料,按佛像大小把木条锯成长短不一的小木条。五是加固,把木条支在脱胎模里层。六是合模,把做好支架的磨具拼合在一起。七是拆模,把玻璃钢外模脱落下来,得到里面的脱胎模型。八是打磨脱胎模:把脱胎模表面打磨光滑。
第四步是装眼睛。有四个细节:一是眼睛玻璃钢模,把脱胎佛像的眼睛掏空,把眼周围磨光滑,再用玻璃钢在脱胎佛像的眼睛上做出模型,待干后取出。二是水晶眼,用水晶依着玻璃钢的模型和眼睛的弧度打磨成薄、滑的眼珠。三是画眼珠,在金刚玻璃眼睛里层用天然颜料根据不同的佛像画出不同神态的眼神。四是装眼睛,把眼睛镶嵌在脱胎佛像上,使佛像看上去神态更逼真、更生动。
第五步事油漆脱胎部分。三个细节:一是光滑表面,把脱胎好的佛像用细沙皮磨滑。二是批腻子粉,在凹凸不平处批上腻子粉,待干后磨平。再批。三是磨光工,用细砂皮把腻子粉表面磨光滑,直至表面看上去光滑、细腻。
第六步是漆线工艺。有两个细节:一是搓线,用特别的搓板,由手工搓成各种粗细不同的柔软而有弹性的漆线。二是盘绕形体,以连绵不断的线紧密地盘绕做出层次丰富。而繁复的纹样,并且重重叠叠,在光照下立体效果,以线条极尽精微地表现出卷云、柔水、繁花、缠草。
第七步是彩绘:用天然颜料(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不易掉色)调出所需颜色,画出图案。
第八步是描金 :在彩绘处衣褶上描上金边,使佛像的线条看上去更流畅,动态更生动。
第九步是开相:根据佛像神态画出眉毛,开出面相。
叶:这些年来你和你的团队创作的重要作品在哪里?
顾:有金华市金华山黄大仙修复指挥部赠送澳门的黄大仙;苏州市石湖景区的贴金弥勒;苏州市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天云寺佛像;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大雄宝殿佛像;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老太庙的神像与佛像;河北廊坊隆福寺的佛像;镇江金山寺汉密财神等。
叶:您的得意作品?
顾:比较满意的作品是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大雄宝殿佛像,吴江区七都镇老太庙的神像与佛像和镇江金山寺汉密财神。
叶:目前困难与展望。
顾:精美的艺术品,自然会受到社会欢迎。但近年来,“冲山一绝”佛雕规模一直不大。与其他行业比,佛雕艺术耗资大、费时间、利润不高,这种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佛雕艺人流动性很大。80后、90后的小年轻,很少有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毕竟学艺和技艺磨练过程是十分艰苦的。
虽然“冲山佛雕”已经在国内占有一席之位,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以我们苏州雕刻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有更广阔的市场。我认为,“冲山佛雕”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深受苏州吴地文化的影响,艺术性强,形象逼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更宽广的文化产业之路。希望政府对从事佛雕生产的企业有更大力度的引导,让“冲山佛雕”发展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