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炉才
叶:马未都先生有句话: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这是对您巧生炉的至高评价,也是全国香炉爱好者的心声,我们先聊聊宣德炉吧!
陈:好的。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明代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罗国(泰国古称)进口一批红铜,命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了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们挑选了金、银、锡、宝石等30多种原料和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一般须经过六至十二炼。用这样的原材料精心创作的铜香炉,色泽晶莹温润,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启了中国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历史长河中,宣德炉成为中国铜香炉的通称、代名词。
平时大家所说的宣德炉,其实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也可说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真正的宣德炉当时总共制作3000件,绝大多数陈设于宫廷之中,也有少量的分送给了皇亲国戚和香火旺盛的庙宇。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存世的真品宣德炉实属凤毛麟角。而且宣德炉的铸造是在皇宫密室内完成,皇家技艺秘不外宣。时至今日,宣德炉制作工艺仍然是无人知晓的。
叶:那宣德炉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呢?
陈:宣德炉器型规正、线条简洁、端正静雅、沉稳不凡。
宣德炉首创了用贵重合金铸造铜炉之先例,首开了铜器外表上色的先河,据说皇家制作的宣德炉颜色多达47种,这些晶莹而温润的色泽可以历经数百年。依旧宝光灿烂,实在是中国铜炉制作技艺之历史巅峰啊!大家喜欢宣德炉,历代均有仿制,甚至人们将许多形似宣德炉而并不带款的炉子也称其为宣德炉,我觉得不能一味地将这种现象斥为“造假”,而是体现了大家对历史黄金时代的一种尊敬和缅怀。
叶:中国的香炉文化源自汉代,博山炉是香炉鼻祖。您来说说博山炉的故事吧。
陈:话说汉代的一位郡王,到山东博山一带去看海市蜃楼。古代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博山和瀛洲。这个郡王回家后做了一个梦,他把梦境与大臣们沟通,设想把他的梦境再现,做成一个实物,就是海市蜃楼再现。博山炉为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炉身与炉盖共同组成一座山,山影重叠,山上雕有飞禽走兽。当炉内点香,袅袅香烟从炉盖镂空处冒出,整座仙山活灵活现,非常完美。
博山炉的造型与当时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代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写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叶:您重铸博山炉,创作博山炉,是一个创举,是很不容易的啊!
陈:博山炉的原件陈列在河北博物馆,22公分高。1981年我出差时专门去看过,当时非常激动,心头就埋下了一个梦想,我一定要重铸博山炉!2013年,我觉得万事俱备,可以制作这件炉子了!但不是简单地原物重现,而是一次艰难的创作。我制作的博山炉是原物的五倍,高一米,重五百斤,由十二炼的精铜铸成。最大的难题是体形大,蜡铸的模型会变形,温度再高会氧化,好好的蜡变成了蜡水。做了几个月,眼看就要完工的作品,一觉醒来坍塌了,看了真是苦不堪言,泪水、蜡水一起流。一切还是得重来。关键还是温度,如果体积小一点,可以把蜡模放进冰箱,可这样的大件,放什么样的冰箱呢?冰箱不行,就用空调制冷。我特意去买了几个空调,在一个封闭的屋子里重新铸模。又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炉模雕成了,但铜水一浇,又失败了。原来,炉型太复杂,又不规整,有些地方铜水流不到,就又报废了。一次又一次,一月又一月,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创作成功这座巨型博山炉。我的博山炉,炉盘上部铸造了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炉盖上神兽出没,虎豹奔走,敏捷的小猴子蹲坐在山峰高处嬉戏玩耍,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幅自然生动的山景,一个众人向往的仙境。
叶:您是什么时候接触铜,什么时候制作炉的?
陈:我出生在苏州的一个铜匠世家,从小就跟随父亲在水上漂。那时候家在船上,船在某一个村落停靠,就挨家挨户去访,为农家打造家用的广勺、铜铲、铜盆、汤婆子等等,大多是以旧换新,那时候铜是国家控制的金属。一个村落的生意做得差不多了,又换一个村落。从前,这是一个“行走的手艺”。我8岁开始拉风箱,跟着父亲学做铜器。拉风箱是我们这一行的第一学,拉风箱是为了把铜熔化掉。那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术活。你想,当铜要熔不熔的时候,炉温要急速上升才行,那时的风箱一点点都怠慢不得,一定要紧拉快拉,风大才能保持炉温,才能把铜熔化。拉得不好,父母还要训斥。一天要开八炉,八炉的风箱拉下来,晚上睡觉手都抬不起来。做铜匠苦啊,夏天,再热也要在火炉旁熔炼铜水;冬天,再冷也要摸着冰冷的铜器敲打。但我从小就喜欢铜器,我父亲对我的评价是:能够吃苦,爱动脑筋。
狮子林一对文物级的铜狮子开启了我追求美、追求艺术的航船。第一次见到这对铜狮子时,我才十来岁,当时很惊讶,想不到用铜铸造的艺术品可以这么大、这么复杂、这么活灵活现。以后我经常去狮子林,那时门票才5分钱。每次去,就是为了看铜狮子,前看后看,上看下看,把每一个细节都看了。那时我想,古人能把铜狮子做得这么美,将来有朝一日,我也一定能把铜做成艺术品。
我和香炉的缘,源自一件毁炉的事。“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凡是家里有铜佛像、铜香炉、铜烛台什么的,统统要砸烂,具体方法就是将物品镕化成铜水,改做成家庭日用品。所以,我们做铜制品加工生意相当不错。有一次,在上海崇明岛,我亲眼见到一户人家拿出一只老香炉,要让我们化掉了做铜脸盆。那炉子真漂亮,不敢说一定是真宣德,至少也是只清代上品的炉子,由内而外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韵,那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品味。我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也很少见过这样品相好、品味高的炉子,可就是这样一只高品质的铜炉子,在“文革”中化成了铜水。这只炉子让我刻骨铭心,牵肠挂肚,做梦也想做香炉,再造一只梦中的老香炉。当自己有能力可以决定做一件作品的时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做香炉。我用家里做铜汤婆子的方法,做出了一只冲耳香炉,朝思暮想、烂熟于心的香炉终于做出来了。我为此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那只是件笨拙的处女作,但家里人、周围人都说好,还说蛮有传统韵味呢!大家的鼓励,给我打了气,增强了我的信心。
1982年的一天,我在苏州古玩市场闲逛时,遇到一位老朋友,他问我能不能做“宣德炉”?想不想试试?我自信地认为自家世代做铜器,我虽然从来没有做过宣德炉,但自信肯定能做成。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时的一个应允,开启了我人生的艰难历程,从此我踏上了追求铜炉的制作之路。
叶:巧生炉最大特点是什么?最经典款式是什么?
陈:巧生炉铸造使用的原料除铜材外,还添加了金、银、锡、镁等贵金属,使得炉体格外细腻;炉材要经过十二炼才使得炉质纯细,如婴儿肌肤;我们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做出来的每一只炉子,无论材质、器型,还是皮壳、神韵都特别优秀。巧生炉传递出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我铸炉40多年了,已创作了一千多种炉子,其中最经典的要数博山炉和宣德炉两大系列。得奖作品较多,如带座冲天耳三足大乳炉、铜狮、錾刻朱雀架挂熏炉、凤眼桥耳三足大乳炉、带座扳耳押金炉、带座帝王熏炉、描金仿汉博山炉等,都获得了大奖。
所有获奖都只代表昨天,要抓住每一个今天,不断传承,不断创新。巧生炉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2014年,我比较满意的是吊型熏炉系列,有錾刻勾龙架吊熏炉、錾刻双龙戏珠架盘龙吊熏炉、錾刻朱雀架吊熏炉等。2014年,我还有一件作品比较满意,是带座双龙戏珠三足乳炉,这只炉,我参照《宣德彝器图谱》卷十八图形,取清代桥耳炉样式,以双龙之优美线条表现炉耳,以饱满丰润的线条表现炉身,两者形成对比、反差,体现的是桥耳炉的线条美。
2015年,我比较满意的作品有:卧龟莲花纹五足熏炉、錾刻帝王熏炉和錾刻带座狮首耳福象钮熏炉。其中的卧龟莲花纹五足熏炉原型出自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作品由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香炉和炉台两部分组成。器型雍容华贵,纹饰精致富丽,制作十分复杂。
叶:“非遗”传承人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您在这两个方面,各有哪些成就?
陈:中国的香道文化已有千年历史,进入工业时代后,香道、香炉,这些古代文人雅士的雅玩之趣也早已消失,可能消失了将近百年。我在40年前开始做仿古铜炉,可以说是要恢复一种已经失传的技艺。要仿古,首先要知古,知古才能传承。古人做香炉,最重要的方法是失蜡法,但已经失传很多年了,怎么办?“我要恢复”!就是为了这四个字,我付出了整整八年的美好时光。那时候我还不会开模具,就是一块一块的蜡,从早雕到晚,把自己想象的器型一点一点雕出来。整整八年啊,我的所有时间几乎全都花在了这上面,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状态。床边就是我的工作台,雕到眼睛睁不开了,就倒在床上睡一会儿,睡着就做梦,梦中还是炉。睡梦中忽然惊醒,爬起来再雕。整整八年,除了买材料,我基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出门就是买材料,材料贵啊,动不动就是五六千。我的这八年,只有花销,没有收入,家里的所有积蓄都投进去了,还借了不少外债,家里的日常开销只靠妻子一人的微薄收入。最困难的时候,孩子过年连新衣服都没买一件。就是这样,咬着牙过了八年,经历了数百次、上千次的失败,我终于摸索出了失蜡法,用古法做出了一只“节节高升,凤飞四方”的铜香炉。
叶:恢复失蜡法,这是传承之一,还有之二吗?
陈:那就是炉型。我将自己能看到的历代香炉的样式,不管是实物、图片,还是文字,只要我过目的,基本都把它们复制出来了。40年来,巧生炉已达一千余款,古代最精粹的宣德炉和博山炉在我手里已成为了两大系列,我觉得这是可以告慰先人的。
叶:创新呢?
陈:巧生炉在炉形上对古代的香炉是有所突破的,比如吊炉,就是我创造的。我是从古代的香球得到的启发。古人在蚊帐里吊一个银制的香球,里面放沉香。我就以龙、凤造型做挂架,或双龙戏珠,或朱雀凤首,环扣为索,将香炉吊着,非常飘逸。当炉内点燃盘香,袅袅青烟从吊挂的熏炉中徐徐飘出,那炉子仿佛在微风中晃动,宛若仙境,富有动态。
再就是在感观上,跳出了历代传统铜器固有的质感。如2015年我研制的錾刻带座狮首耳福象钮熏炉。首先是为一个红木座子感动了,太漂亮了,我能不能用合金仿制?我用了十二炼铜 ,加入朱砂,做上了一个仿红木的铜质座子,然后与之相协调、相配套,设计了一个熏香炉,炉身四周,錾刻了琴棋书画几幅苏州砖雕常见的画卷,炉顶安了一座福象钮。这款巧生炉,既体现了铜炉的典雅,还增添了红木的圆润、瓷器的莹润、玉石的温润,真的有点人见人爱了。
叶:您是哪一年获得“非遗传承人”称号?还有哪些荣誉?您的师承关系?
陈:我出身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代起从事铜器和铜炉制作,我作为陈氏铜炉技艺的第三代传人。201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将我们的炉子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本人也被任命为“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我被授予“高级传统工艺师”和“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的称号,目前担任苏州巧生炉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2012年,加入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2013年,加入中国收藏家协会,2013年10月,相城区人社局授予我区级“陈巧生铜艺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我也被评为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聘请我为“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2014年,我被《天工》杂志聘为工美指导、“阳澄湖讲台”百课下基层宣讲老师。
我的两个儿子陈冠臻、陈冠丞,目前都在“巧生炉博物馆”工作,致力于铜炉研究和香道文化的传播,已出版了《巧生说炉》《玄龙文萃》两本小书。
叶:目前困难与展望?
陈:宣传和推广传统铜炉文化与保护传统铜炉制作技艺是传统铜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传统铜炉文化是传统铜炉技艺延续、传承和发展的土壤,传统铜炉技艺则是使这种文化跨越时代、焕发活力、持续发展的必要元素。
我们正在借助政府力量、民间力量并依靠自身力量,以“遵循传统的制作方式、富于人情的师徒传承、注重体验的展示宣传”,从“技艺、器物、人才、文化”多个维度,健全“传统铜炉制作、学术、研究、传播的文化产业链”,为“非遗传统铜炉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建立有益的社会文化环节和生态系统,愿这一中国优秀手工技艺文化在21世纪的今天焕发青春活力。
叶:听说巧生炉进了众多寺庙,还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陈: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巧生炉在中国馆隆重展出,中国组委会又将它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出席世博会的各国贵宾。香炉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佛教礼器,巧生炉荣幸地获得了中国各大寺院、住持、高僧的认可。2010年,北京雍和宫住持和活佛委托我为雍和宫铸造了四鼎铜炉,苏州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将巧生炉赠送给了星云大师。巧生炉为苏州争了光,为中国争了光。
- 上一篇:给传统苏作家具添抹时代亮色
- 下一篇:为宗教文化添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