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苏派建筑在延伸

2016-07-20    

        叶:中国建筑史上有一面旗帜,就是苏州人蒯祥,我听说有“北鲁南蒯”之说,是吗?

        孙:“北鲁”指鲁班,他发明了锯子等木匠工具,“南蒯”就是指苏州的蒯祥,他奠定了中国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他的作品至今为世人称颂。

        叶:我们来说说蒯祥吧。

        孙:蒯祥,出生于苏州香山一个木匠家庭,从小受环境熏陶,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十五年兴建皇宫,二十多岁的蒯祥应召到北京。史书记载,蒯祥精于建筑构造,“用尺准度不差毫厘”,他擅长宫殿装銮,把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慕御窑金砖运用到皇宫建设中去,他还善于创新,发明了宫殿、厅堂建筑木结构中的“金刚腿”(俗称“活门槛”)而被授职“营缮所丞”。他设计建造的殿阁楼榭、回廊曲宇等受到众人一致夸赞。因他的技术超群,不久便升为工部左侍郎,这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工匠担任这个职务,古代是绝无仅有的。蒯祥参加过北京城池、承天门(天安门)、午门和宫殿的建设。正统年间,他又重建三大殿和御花园。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大多数出于他的擘划。晚年他还经手建造十三陵中的裕陵。

        蒯祥去世后,归葬于胥口香山渔帆村的祖茔,他的墓至今仍完好保存,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政协募资重修其墓。蒯祥一生的成就,大多在京城,他是明代“香山帮”建筑艺术中最杰出的人才,是一个时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堪称“香山帮”建筑艺术的泰斗。

        叶:蒯祥与“香山帮”是怎样的关系?

        孙:“香山帮”是一个传承千年的建筑流派,初创始人就是蒯祥。因为蒯祥生于苏州香山,史称“香山帮”。明清时期,“香山帮”发展到鼎盛,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和苏州园林举世闻名,这些作品都是出自蒯祥、姚承祖等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之手。“香山帮”凭借技术与艺术的实力,在中华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人们对苏州园林建筑的最高褒奖,也是历代“香山帮”匠人造园技艺传承发展,留给世界的见证。事实上,苏州园林不仅在苏州,江南一带的古典园林建筑大多是由“香山帮”匠人建造或是参与建造的。

        叶: “香山帮”的营造技术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孙:“香山帮”是一个以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为地理中心,以木匠领衔,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分工细密,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从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檩、铺椽、做斗、飞椽、翘角等。小木进行门板、挂落、窗格、地罩、栏杆、隔扇等建筑装修。小木中还有专门从事雕花工艺(清以后木工中产生了专门的雕花匠)。木雕的工艺流程有:整体规划、设计放样、打轮廓线、分层打坯、细部雕刻、修光打磨、揩油上漆。香山工匠的木雕工艺精良,砖雕以线条蜿蜒有力、形象生动传神、风格柔顺秀逸、图案寓意吉祥、情趣雅俗兼备、刀法洒脱而著称于世。

        叶:“香山帮”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孙:“色调和谐,结构紧凑;制作精细,布局机巧。”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香山帮”建筑技艺的最主要特点。目前,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叶:当代“香山帮”的代表人物是谁?您与他的关系?

        孙:目前,“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薛福兴,今年89岁。他是我阿爹(爷爷)的徒弟,也是阿爹的外甥。我的爷爷孙春宝,有名的作头师傅,他带了三个徒弟,薛洪兴、薛保兴、薛福兴。我16岁初中毕业后是跟孙泉根(我的伯父)学徒的。我伯父是薛洪兴的徒弟。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很简单。泥水匠、木匠都是正式拜师傅的,传统技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的。

        我正式拜过两位师傅,一位就是孙泉根,原吴县建筑公司的。跟着他,我学会了泥水匠最基础的基本功:砌砖墙、墙面粉刷等。第二位师傅叫薛志荣,原吴县古建公司的。我主要向他学习了古建施工,做屋脊、做泥塑作品等。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刚参加工作时,实践机会真不少,主要在东北。当时,东北有一股“苏南园林热”,不少工程项目都做成“江南风”。1981年在大庆建造“儿童乐园”,1982年在齐齐哈尔完成“万寿寺”项目,1983年大庆建“龙凤公园”,1984年抚顺造“园中园”。在这些项目中,我摸爬滚打,做漏窗、做戗脊、做泥塑、做龙喷水、做花草、做盆景,还学会了工程预决算。技艺是在实践中提高的。

        叶:有了实践体会再回到理论学习,这是您的成功之处。

        孙:做泥瓦工、木工,仅仅是“会做”,“做得不错”,那还是技术层面,要上升到艺术层面,需要理论指导。我于1986~1989年,脱产读了三年苏州建筑职大。1989~1991年,在驻宁办事处工作期间,进入东南大学,通过自学考试,完成了“工民建”专业大专课程学习。2010~2014年,又完成了西南大学“园林专业”本科课程学习。

        叶:您现在的职务与职称?

        孙:2011年7月至今,我担任苏州香山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我的职称是国家级高级工程师、高级造价员、高级技师。

        叶:您传承了“香山帮”建筑技艺,您有什么样的绝活?

        孙:绝活谈不上,但大凡“香山帮”建筑的基础、基本活都必须掌握,在“双基”的层面上,做出自己风格。

        在传承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相对来说,我对古建层面上的一些技艺活,有更多地钻研,比如屋面之戗、之脊,一些泥塑手艺作品,富有吉祥寓意的物化作品,如松鹤延年、凤穿牡丹、梅兰竹菊等等。我尤其擅于做传统的“龙吻脊”。首先用钢筋弯出骨架,其大小、角度、造型,完全是“手上功夫”,其次使用麻丝、纸筋填塞,丰满“血肉”。需要展开想象,让屋面之龙有动态、有温度,然后是勾勒开相。“香山帮”苏派建筑,一般只用“三色”做龙吻脊,也只能用“三色”——灰、黑、白,白色是龙牙,黑的是龙眼及龙胡子,灰的是其他部位。

        我做这些是比较出名的。在脱产读书期间,每逢暑假,请我去做“龙吻脊”的客户络绎不绝,我几乎成了做“龙吻脊”的专业户。当时的工钱,别人干一天是8元钱,我做一天是15元,这是社会对我技艺的认可。

        叶:您真是能工巧匠,专家领导。

        孙:我获得了“高级技师”、“古建名师”等称号,这是社会鼓励我。

        叶:我把心血留在纸上,您把作品留在大地上。

        孙:这是一个建筑工人的骄傲。回首往昔,造了许多房子,得了许多大奖,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作品。一件是2005~2006年,我负责建造的光福“福园”,联排别墅100套。那是江南第一处苏式园林别墅群,再现了苏州私家花园风,又区别于明清,具有时代印记。是联排,却有独户之感;是家家有园,却园园不同;是苏式古宅的感觉,却有现代功能。确实是动足了脑筋,不少地方都是有所创新、创造的。“福园”获得了中国风景园林协会“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苏州市“姑苏杯”优质工程奖。

        再一件是与贝律铭大师合作,承担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之景观绿化 工程。“苏博”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这座白墙,贝先生把他看作一幅画卷,一张宣纸,而薄至这张宣纸上的内容则是一块块的石头。用天然的石头,组成一幅山水画。贝大师仿的是米芾。我们从山东泰山采购到了泰山石,用电锯将泰山石进行开片处理。每片石头如何摆放,高低、错落、远近、疏密、层次,这可是大艺术。贝大师在美国遥控指挥,我们每放一石片,拍了照片传过去,“YES”或“NO”,得到回复后再摆放第二片,有时放了三、四片,一个“NO”全推翻,全部重来。十几块石片,我们来来回回整整做了两个月。在这中间,我也确实从大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石片摆好了,大师又提出石色问题,“这是一幅水墨画,墨当分五色”怎么办?我们后来就借助现代专业工具,用喷火枪把有些石头“做旧”,这也真是“前无古人,百年一遇”啊!

        苏博新馆景观绿化工程获得了江苏省“扬子杯”优质工程奖、苏州市“姑苏杯”优质工程奖。

        2005年,山塘街一号白居易纪念馆、宜兴善卷洞周边配套设施古典建筑工程,两项都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协会“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

        此外,我参与完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武当山五龙宫玄帝殿的维修工程。2004~2007年,我们还完成了西藏布达拉宫的维修工程。

        叶:是否走出国门,作品留在了异国?

        孙:参与了美国“凤凰城”、澳大利亚“牌楼”、新加坡“唐城”等项目施工工作。

        叶:传统技艺需要传承,您在培养新人方面做了些什么?

        孙:我很认真地带徒弟。正式的徒弟有两位,一位陆阿五,现已成为香山古建的技术骨干,主持过薛南溟故居修复工程、唐寅祠遗址修复工程等多项工程。还有一位叫须德平,现已成为香山古建的中层领导,主要是跟我学习工程预决算,工程造价等。目前,我们公司的项目投标、决算一般都由他牵头负责。

 

(作者单位:苏州市政协文史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