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一生痴绝处 山歌传真情

2017-06-02    

        吴歌 2006 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项目。其中由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 阳山歌组成,此次口述非遗主要是对“芦墟山歌”传承 人的采访,他们主要是:杨文英:2007 年 6 月首批国家 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柯金海:2008 年苏州市第二批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福宝:2008 年苏州市第二 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山歌越唱越精神:柯金海
        柯金海(:1937 年——)吴江芦墟秋甸村人,初小文 化,原是秋甸村小队会计, 2008 年苏州市第二批市级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时间:2014 年 12 月 3 日 地点:芦墟文化站
        问:您记得自己学唱山歌大约是什么时候?还记得 那个时候会唱山歌的那些人和事儿吗?
        答:小时候听到老一辈唱山歌,但印象不深,记得 1956 年成立高级社,我当时是 20 岁小伙子,经常喜欢 听老一辈唱山歌,当时我和赵永明、陆洪奎是一个生产 队的。那个时候,夏天晚上男人们有看水车的任务,夜晚没有人就悄悄的唱山歌,白天做活的时候是不唱的, 主要是跟他们哼山歌调子,词可以自己编的。赵永明 是“山歌知了”、陆洪奎村里人叫他“山歌航船”,他也是 摇航船出身,他们很会唱山歌,山歌一只接一只,但那个 时候不许唱山歌,所以他们唱的都不是很响亮,压低嗓 子唱,我经常利用看水车的时间,跟他们学唱山歌调子。 那个时候是水风车,风大就下蓬,风小就拉蓬上去。
        问:您最擅长唱什么山歌?这些山歌最初跟谁学习
的呢?
        答:《十个字》和私情山歌《赵圣关》,我年轻的时候 可以唱四个小时《赵圣关》,还有一些四句头山歌。(柯 金海情不自禁唱起了《十个字》):“一字写来像个枪,姜 太公呜嗨啷啊八十遇王,武松手托千斤石;二字写来像 俩弟兄,唐伯虎出外去游春,游到虎丘山上碰到秋香女, 唐伯虎才子不做要去做书童;三字写来三划长,关云长 路过斩蔡阳,赵子龙东阳道上七进七出救出刘阿斗,张 飞独守霸陵桥;四字写来像十轮,李素贞救难破窑墩,朱 买臣落难割柴卖,何文秀落难唱道情;五字写来大肚皮, 秦桧奸贼害岳飞,害得岳飞三代无子英雄将,活捉秦桧、 盛子期;六字写来一点一划两分开,李自成起义打进来,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上,正宫娘娘勒杀后山门……”这个山歌以前赵永明也唱的。我学会了他的调子,词有很多 当时却听不清楚,记不全,后来词就自己改编一下呵呵 成为自己的代表作了!(采访人:柯老师:今年已经 78 岁了,记忆力还是这样好,全文都能唱,点个赞!)
        问:私情山歌《赵圣关》最初也是听赵永明唱的吗? 答:是的,那个时候“看水车”,整晚都没有休息的, 为了不瞌睡就讲故事、唱山歌。所以私情山歌《赵圣关》最初也是听赵永明唱的片段,以前能唱大部分,现在好了有文字整理出来了,我因为识字的就都能唱了。 问:这样看来,按照现在的说法,您可以算做赵永明的弟子了?
        答:可以这样说,但那个时候学唱山歌都是悄悄的 在水车旁学会的,不敢大张旗鼓,文革的时候更不能唱 了,也不能唱地方戏,那个时候是人民公社集体劳动,在 圩头上看水车就两个人,可以偷偷地唱唱,跟赵永明一 起看水车,我也偷偷地学了一些。那个时候我们那里曾 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村里有一个人有红灯牌收音 机,收到台湾电台播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忍不住讲 出来说“好听”,结果被批判为“反革命”。“改革开放” 后可以唱山歌了,记得 2001 年中秋有个两省一市的赛 歌会,文化站长郁伟带我们去参加的,芦墟代表队获了 “金奖”。
问:您现在已经 78 岁高龄了,目前还在做哪些传承 工作?
答:我听从文化站的安排,去芦墟小学山歌班教小 学生唱山歌,还有两个传承人张嘉成、陈燕跟我学习唱 山歌,我尽力把我以前学会的山歌教给他们,首先要学 会山歌的一些调子,现在基本都识字了,调子会了,山歌 就容易学会了。这次芦墟举办“长三角优秀吴歌”展演, 有个拜师仪式,按照非遗传承的方式正式成为弟子,其 实在我们农村学习山歌的人只要自己喜欢,一直跟着老歌手哼唱,慢慢也会唱的。
最长寿的山歌手:卢福宝
        卢福宝:(1923 年——)女,出生在浙江戴河村,上 过二三年学,22 岁嫁到芦墟云东村一位农民家,2008 年 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是和“山歌 大王”陆阿妹同时代的山歌手。荷兰兰顿大学施聂姐 在吴江做吴歌调查的时候也专门采访过她,并在兰顿大 学学术杂志《磬》上发表的《来自长江下游的报告:江苏 民歌》文章里专门写到陆阿妹、卢福宝,并配有采访照 片,以及后来的专著《山歌——中国苏南民歌研究》都 有专门的采访记录。对于跨越两个世纪的老人来说,唱 山歌早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了。
        时间:2014 年 12 月 3 日  地点:芦墟云东村卢福宝家 
        问:您印象中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唱山歌的?
        答:我  24 岁的时候家里穷,去上海做娘姨(保姆),一做就是 13 年,解放后土改才回来的,当时分给我一 亩二分半地,开始种稻,生活有了依靠,自己劳动有饭吃了。那个时候听到村上人唱山歌,于是学唱起来。其实 小时候也经常听大人们在田里、乘风凉的时候唱山歌, 也学过,有印象。我跟我的表叔“山歌叫哥哥”张阿木 学习山歌较多。
       问:您唱山歌最喜欢唱些什么山歌呢?
       答:《四个姑娘踏水车》《绣花鞋》《卖胭香》《打窗棂》《十送郎》。(采访者:2010 年我们来看您,听您唱过《四 个姑娘踏水车》:“四个姑娘踏水车,四顶凉帽手里拿。 那四个凉帽才是牡丹花,四条罗裙阴阳花,四条裤子一 样花,四件布衫黑洋纱,头上插朵水仙花,脚踏花来手挑 花,眼睛看勒别场化,引线戳勒指招花,……”是急口 歌啊)对对,侬到记得了。告诉侬,我的表叔“山歌叫哥 哥”张阿木的岳母就是蒋连生的小妹妹。
        问:您和陆阿妹、张阿木、蒋连生、赵永明都认识熟悉,互相之间也会有山歌交流吗?
       答:我们相互交流主要是因为 80 年代以后,山歌受重视,市里县里一直都有人来访歌,他们有时候会把我们集中起来演唱,还有几次开什么会也会请我们一起去 参加,也有演唱。(采访者:吴歌在 80-90 年代曾经江浙 沪一起召开过六次吴歌研讨会。会上都有歌手表演,陆 阿妹、张阿木、蒋连生、赵永明都会被请去唱山歌的)人 家唱的辰光我就会注意听啊是学习。
        问:文革的时候不允许唱山歌,那您是什么时候又 恢复唱山歌的呢?
        答:还要早点呢,1949 年解放后就不允许唱私情山 歌了,老百姓都是私底下偷偷唱点。如果人多的时候唱, 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你又勒啦放毒哉!”所以基本都 不唱的,唯有村上有人死脱哉,屋里女人可以哭死人,唱 起来哭调,吊唁死人,没人来管的。我再唱山歌是 80 年 代末吴江(文联)派人来录音,要唱《十送郎》。寻不到 人唱,问到我啊会唱,才又开始唱起来格。这一唱就是廿几年辰光。但这个时候不是种田唱、乘风凉唱,是有 人访歌才唱。(采访者:这个时候唱山歌已经成为表演 和面对专业研究者表演的特殊事项了,和过去唱山歌的 场域已经不一样了。)
        (聊到这里,老人进里屋,把自己保存至今的施聂姐送给她的《磬》杂志拿出来让我们看,虽然 20 几年过去 了,这本书已经有些破烂,封面也掉下来了,但主要内容 还都在,包括对她的专访和照片。施聂姐也于 2012 年4 月因病离世了,那个时候她才只有 50 岁。施聂姐自掏腰包创立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CHIME),一直致 力于推进中国音乐的海外传播。施聂姐和丈夫高文厚, 是中国音乐在欧洲最真诚、最重要的传播者。施聂姐去 世后,高文厚一直坚持她开创的事业直到如今。)
        问:我看过一幅照片,上面是在您这个老屋外拍摄的,是荷兰施聂姐来采访您和芦墟那些著名歌手。照片 上有您和赵永明、张阿木以及其他乡亲们。
        答:是的,施聂姐来过几次,我这个老屋她很喜欢。我现在心脏不好,记忆力也不灵光哉,记得为施聂姐唱过《四 个姑娘踏水车》《十送郎》,还有什么已经不记得了。……
芦墟山歌搜集者:张舫澜先生
        张舫澜(:1938 年——)自幼受到父亲和塾师柳游 子、张秋礀古典文学的熏陶,1960 年又师从南社诗人范 烟桥。诗词淳朴清新。也许正是源于此,张舫澜先生对 自己家乡的山歌热爱尤甚,而且卓有成就,曾经获得中国 民间文学三等奖、钟山文学奖、江苏省民间文学一等奖。 他和他同道们编辑用了几年时间,竭尽全力完成了《中国·芦墟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续集》《中国·同里宣卷》等几百万字的芦墟民间文学资料。 那首蜚声中外的打破汉族无长歌的长篇叙事诗《五姑娘》,最初就是张舫澜先生发现陆阿妹唱的片段,搜集 整理出来,引起了苏州文联的注意,进而由马汉民、芦群 和张舫澜一起历时几个月录制整理出来,共有两千多 行。使得这个几近湮灭的民歌精华得以传世。连 80 高 龄的陆阿妹都欣慰地说:“谢谢格样个好年头,不然《五 姑娘》要被我带到‘黄土公社’去了。”美学家王朝闻先 生几次来到陆阿妹家里,聆听原生态的吴歌,和陆阿妹 拉家常,并为此题词:“伟大的发现,卓越的诗篇。”真是: 莫道汉家无巨著,悠悠一曲《五姑娘》(赵景生诗)
        问:张舫澜先生,您好!我们是老朋友了,您对芦墟 传统文化十分熟悉,是芦墟的文化“熊猫”,您对山歌搜 集几十年了,您对此有什么体会和我们分享?
        答:我几十年来和那些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跑遍了 芦墟的大小村庄,和许多的歌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除 了和马汉民一起录制《五姑娘》外,后来又陆续发现录 制整理出来《鲍六姐》《赵圣关》《卖盐商》《打窗棂》等 一系列长篇叙事吴歌。说到芦墟山歌,我有一肚子的故 事,说到芦墟的民间文化,更是三天三夜讲不完。对于 山歌,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小时候在芦墟大街小巷里, 经常可以听见的叫卖声,特别是一位以卖五香豆为生的 老人,他的叫卖声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说到这里, 张舫澜情不自禁用芦墟方言唱了起来—五香豆,两百 块,一百块,甜津津咸塔塔香喷喷,阿要买五香豆啊…… 声音凄楚无奈,听者为之动容。可惜这位老人在 1949 年解放前夕为生活所苦跳河自尽了。(采访者按:这位 老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叫卖声穿越了将近一个世纪 还在人间响起来。)(说到这里,张舫澜先生又唱起了芦墟的山歌):“西山毛竹竹叶呜嗨青啊,第一房新妇讨来象观音,同道吃 饭眯眯笑啊,讲起张来好象枕头边拉只小胡琴,西山毛竹竹叶呜嗨黄啊,第二房新妇讨来像只狼,同道吃饭寻 相骂,回到房里闸坍条板拍坍床……)
        问:您是采录山歌的行家里手,能和我谈谈怎么和 歌手打交道的?
        答:我自己是芦墟人,本乡本土,语言没有问题,许多 歌手我都认识。和他们用方言聊天隔阂能迅速消除,所 以几次下来我们都成为老朋友了,有的歌手家里有红白 喜事也会想到请我去做客。我采录山歌自然歌手都愿意 唱,我也能够听懂,及时的记录下来,来不及的可以用录 音机,八十年代末有了录音机对于记录山歌帮助太大了。 问:您原来是芦墟汽车站工作,似乎和山歌不搭界,怎么会喜欢上芦墟山歌,进而喜欢上芦墟民间文学、乡 土文化?
答:我小时候学习过儒家经典,有旧学的底子,关键 是芦墟历史文化十分丰富,父亲张琪荪是芦墟镇上著名 的老中医,能唱山歌、小调,年轻的时候一度还做过神歌 先生,他还收藏了《赵圣关山歌》《载阿姨》《刘猛将神歌》《洄溪道情》手抄本和多部宝卷、民间佛曲。父亲晚年极力回忆,我和儿子一起听他唱《刘猛将神歌》,用了一年 多的时间把它记录下来。受他的影响,我工作之余也喜 欢民间文学,尤其是芦墟山歌。这样一不小心就和山歌 打交道几十年了。其实回想起来还是热爱山歌的缘故。
 
        结束语:“鲈乡自古是诗乡,春色秋声韵味长。只在 小红低唱处,清波犹似旧篇章。诗家能不爱鲈乡?处处 清新淡淡香,吟成佳句更悠扬。”这是张舫澜写的七律 诗,接触张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芦墟乡土文化 的无比热爱,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可以和你说上几个 小时,他是芦墟乡土文化的“活地图”。
        我衷心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