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觅清凉,探秘古人消夏“凉”策
四季更迭,又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夏季。当我们每天只能靠空调“续命”的时候,古人们的纳凉方式却低碳环保,情趣盎然。静观古画,凝神入境,来看看古人们的消夏“凉”策。
亭台楼阁乘风凉
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亭台楼阁是“出镜率”极高的场所。无论是高门贵族、文人修士,还是草野平民,总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打卡点”,赏景也罢,咏叹也罢,但到了夏天,乘风凉才是最正经的事。
《荷亭消夏图》(局部) 宋 佚名
高骈就在《山亭夏日》展示了一座亭子在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一幅清新妙丽的夏日画卷跃然纸上,绿树浓阴,清池倒影,微风萦绕,花香扑鼻。诗的意境和这幅《荷亭消夏图》的意境不谋而合。长松修竹,浓翠蔽日,画中人斜倚在亭中的塌上,一边慢悠悠挥着扇子,一边欣赏着“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好不惬意。游廊下,数位好友由远及近踱步而来,不远处的木桥上,小僮抱着琴匆匆赶来,一场自在清凉的“临水宴”即将开始。
《月曼清游图 碧池采莲》清 陈枚 故宫博物院藏
“荷”以销烦暑。赏荷,是夏季乘风凉的重头戏。“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哪怕秦观急于脱离“火海”,依旧要寻到一个有荷花的纳凉“圣地”,月明之夜,船笛悠扬,清风徐来,荷香沁脾。假如岸边赏荷不够尽兴,也可以像《月曼清游图》一样,和小姐妹们“画船撑入花深处”,看“前后红幢绿盖随”,清凉的湖水自能降暑三分。
山川林荫觅清凉
望山川树木,听松下涛声。借助大自然驱除烦热,古人最会“凹造型”,风摇翠竹拨琴弦,登高望远复长啸,树下凉榻静佳眠……不同的意趣,不同的自在,但总能采撷到夏日里渴望的清凉。
《夏山高隐图》(局部)元 王蒙 故宫博物院藏
层峦叠嶂,林木青翠,一条溪水从山上蜿蜒而下,山下茅舍草屋若隐若现。右下角草屋内,隐士手持羽扇踞坐榻上,院子里一童子与鹤嬉闹;左小角草屋内,一妇人坐于屋中似在做针线。岁月静好,令人不禁也想入画而去。立于院中,感受“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的清凉;或者走入林间,抬头望“明月别枝惊鹊”,低头见“清泉石上流”。这里有千金不换的无上清凉境。
《槐荫消夏图》 宋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盛夏的绿槐树荫下,一高士袒胸赤足而卧,悠然自得。榻侧的屏风是一幅雪景寒林图,气氛烘托到位。条案上置香炉、书卷等,文人气质妥妥“拿捏”。这豪放不羁的降温方式,也只有李白可以成其知音:“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冰饮瓜果解暑气
《明人夏景货郎图轴》(局部)明 佚名 故宫博物院藏
不知道古代是否有“雪糕刺客”,但是吃冰自古就深得人心,“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这幅《明人夏景货郎图轴》中,精心布置的“摊位”上,立幡“上林佳菓玉壶冰水”,“冷饮博士”正在给小姑娘倒冰水饮料。炎炎夏日,吃一口暑气顿减,“干喉似火逢薪热,一寸入口狂烟灭。”
《葡萄草虫图》宋 林椿 故宫博物院藏
《写生蔬果图》(其一)清 袁江
夏季瓜果丰富,喝不到冰饮也不要紧,把瓜果们放进井水里“泡个澡”,“沉李浮瓜冰雪凉”,不同的“配方”,同样的冰爽。这两幅瓜果写生图,形神俱备,仿佛还能闻到枝叶掐断后青翠的味道,令人垂涎欲滴。在古代,西瓜又叫“寒瓜”,啃一口瓜,“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画源:故宫博物院等网站)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任虹
- 上一篇:追寻赛珍珠的足迹
- 下一篇:从钞关到海关,600年运河关声鼓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