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治理江苏漕运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为官多年,王安石一直关心漕运——国家利用海路、运河等水道运输粮食、白盐等货物。他对漕运的治理,始于江苏。
庆历二年(1042),年仅22岁的王安石,以第四名的佳绩考中进士,授校书郎,任淮南节度判官。淮南节度判官驻所位于扬州。他有一位上司名为徐的,字公准,建安人。《宋史》等书记载,徐的以兵部员外郎身份兼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庆历三(1043年)年初,王安石前往江苏如皋,走访友人陈兴之,写下名篇《送陈兴之序》。文中回忆时为淮南判官的王安石,“以事出如皋”。所谓“以事”就是王安石奉徐的之命,考察如皋、海安各处漕河(《王安石年谱长编》)。如皋临海,盛产白盐。西汉时期,如皋便已开凿运盐河(漕河),发展漕运,运输白盐。宋代漕运采取“转般法”,即东南六路米粮运至扬州、真州等地卸货入仓,空船再从通州、如皋等地运盐而归。
王安石从扬州来如皋等处考察漕运,很有意义。不久后,王安石写下长诗《忆昨诗示诸外弟》:“腾书漕府私自列,仁者恻隐从其祈。暮春三月乱江水,劲橹健帆如转机。”他通过书信向管理漕务的官员告假省亲,获得批准。即1043年3月,他手持漕府公文,沿长江逆流而上,返回江西老家(《王荆公诗注补笺》)。“暮春三月乱江水,劲橹健帆如转机”客观描述了江道不易。5月,王安石回到家乡后,还致信徐的,提及一路水道,实在艰难:登舟而南,浮江绝湖,绵二千里,风波劲悍,雨潦湍猛(《上徐兵部书》)。从来如皋考察到水路回乡,王安石所见所闻促使徐的下定决心,疏浚如皋等处运盐河(漕河)。《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三年六月甲辰》记载,1043年中,徐的上奏:“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久不通,奏请浚治之。”诏令还没下来,徐的就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调动士兵民夫疏通治理如皋等处运河,运出积压的三百万斤白盐,为朝廷创收10亿铜钱,立下奇功。
嘉祐二年(1057),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此地为重要的漕运枢纽。王安石发现当地河流淤塞,水道不通。疏通常州及周边地区运河的工作,刻不容缓。王安石从各处调集众多民工,展开疏浚工作。不幸的是,时任宜兴知县为重臣司马光的兄弟司马旦。他坚决反对疏浚运河。又遇天灾,疏浚工作半途而废。不过王安石对于治理漕运工作从未失去信心。
日后,王安石变革,漕运也是其中一项。譬如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规定,各处漕运不再由一名官吏负责使用官船运输,而是招来客船分运粮食、白盐,与官船互相监督,避免腐败。诸如此类对于漕运制度的成功革新,或多或少,都要得益于王安石先前在如皋、常州等地考察、治理漕运所取得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