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欧阳修宽简治扬州

2023-11-16    刘根勤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38岁的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在这里,他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他以贬官的身份,与民同乐,表现出极其难得的豁达、潇洒与亲和力。庆历八年(1048年)二月,欧阳修从滁州改任扬州知州。

欧阳修与扬州有缘,但更多是伤感。他出生不久,父亲欧阳观任泰州军事判官,襁褓中的他随父母经扬州转道泰州。几年后,59岁的欧阳观病死于泰州任上,4岁的欧阳修和29岁的母亲郑氏,只得去随州叔父欧阳晔处请求庇荫,留下了“画荻教子”的经典故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应试崇政殿列甲科第十四名后,曾以准女婿身份伴随岳父胥偃游览扬州。18年后,他再来扬州,不胜感慨。

前任知州韩琦,是北宋大臣,也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在《与韩忠献公书》中说:“广陵尝得明公镇抚,民俗去思未远,幸遵遗矩,莫敢有逾。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以至大明井、琼花二亭(即美泉亭、无双亭),此三者,拾公之遗以继盛美尔。”也就是说,除了建造平山堂、美泉亭、无双亭三处建筑外,在政事上一切按照韩琦的做法,“莫敢有逾”。这颇有“萧规曹随”的味道,一方面反映了他谦恭有礼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为政尚宽、与民休息的治理方式。

平山堂地处蜀冈之上,山下就是欧阳修的官署。欧阳修在给韩琦的信中说,“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载,“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隐约能看到现在仪征、镇江、南京的轮廓,可谓视野开阔。清代名臣彭玉麟也有“放开眼界”的匾额悬于堂前,这是对欧阳修的致敬。

平山堂 张卓君 摄

平山堂,作为欧阳修善政的体现,已成为扬州的文化地标、文人雅集的中心、廉政教育的平台。

《万历扬州府志》卷九载:“(欧阳修)宽简不扰,莅政数日,官事十减五六。再阅月,官府闲如僧舍。或问故,曰,‘吾宽,不为苛急;简,不为繁碎尔。非废事也。’”又据《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记载,有人问欧阳修:如何做到“为政宽简,而事不废弛者”?他回答:“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弛废而民受其弊矣。吾之所谓宽者,不为苛急尔;所谓简者,不为繁碎尔。”

这种外松内紧、张弛有度的做法,被誉为简政的典范。

当时的扬州,是东南首屈一指的重镇,也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事务繁巨,弊端丛生,官员人浮于事,人民负担极重。欧阳修提纲挈领,主抓劝农、御水、治狱卓有成效。尤其是在断狱方面,他尽量减少死刑。其子欧阳发在《事迹》中说:“公天性仁恕,断狱常务从宽。尝云汉法惟杀人者死,后世死刑多矣,故凡死罪非已杀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用现在的话说,慎杀、少杀、不杀。

《欧阳修全集》附录载吴充撰行状:欧阳文忠公“连典剧郡,以镇静为本,不求赫赫名,举大体而已,民便安之。滁、扬二州,生为之立祠”。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载:“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至为立生祠。”这是百姓对他的最高褒奖。

欧阳修石刻像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子产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治郑、诸葛亮治蜀,都是施行猛政;刘邦占据关中,约法三章,包括后来汉初文景之治,都是宽政。欧阳修治理扬州,深得古圣贤的精髓,堪称“古之遗爱”。

话虽如此说,欧阳修少小坎坷,未老先衰,所以30多岁便自称“醉翁”。扬州工作辛劳,更让他白发丛生,老眼昏花,同时在扬州这样的大城做事,也容易引起政敌的觊觎。庆历九年(1049年)三月,他经过请求,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工作量大为减轻,也达到了韬光养晦的效果。

欧阳修在扬州只待了一年出头,却跟之前的韩愈在潮州、包拯在端州,后来的苏轼在惠州一样,留下了不朽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