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明孝陵“文武方门”考略

2023-11-20    王 韦

明孝陵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墓,其所开创的陵寝制度为明清两代帝陵沿用,在中国古代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2003年7月3日,经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年来,明孝陵本体及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答,甚至不乏有历史遗留错误需要厘正。如明孝陵核心部分陵宫区正门的名称,正史无明确记载,现称之“文武方门”,而明清皇家陵寝同类建筑均未有此称。实际上,长期以来,对于“文武方门”所涉礼制存在极大误解,其名称来源模糊不清,甚至可能张冠李戴。

一、陵宫区五座门的礼制


明孝陵陵宫区有三大两小五座门,中间三座正门为半圆形拱券顶,东西两侧为过梁平顶方形角门,原门在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与清军交战时被毁,晚清重修时仅留正中一门,封堵其余四门,现建筑为1998年复建,门额悬挂“文武方门”木匾。

五座门代表着尊卑等级的礼制,至于如何对应,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正中门为皇帝专属,两侧中门供文武官员使用,再两侧角门给仆役等下人进出。这种理解如果是宫殿之类的日常建筑大抵说得过去,但在陵寝、太庙、天地坛等祭祀场所则想当然了,因为正中门仅供墓主、神祇使用,即便天子也只能走中左门。《明史·坛壝之制》记载:“(洪武十年大祀坛)外周垣九里三十步,石门三洞南为甬道三,中神道,左御道,右王道。道两旁稍低,为从官之地。”

大祀坛之制是否适用于陵寝呢?答案是肯定的。徐俌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承袭魏国公爵位,在南京是级别最高的勋贵,故长期代皇帝主祭孝陵。他进出孝陵的方式有些特别,从中间三门的右门入,祭毕,自“傍小门”也就是角门出。弘治八年(1495),南京守备太监陈祖生为此弹劾说:“魏国公徐俌每承命孝陵致祭,皆由红券门并金门、陵门之右门入,至殿内行礼,事属僣踰,宜令改正。”堂堂魏国公,走右门居然被弹劾,说明国公走“王道”即是僭越。徐俌自然有其道理,他上疏辩解道:“入必由红券门者,所以重祖宗之祭,尊皇上之命。出则由傍小门者,所以守臣下之分。循守故事,几及百年,岂敢擅易?”潜台词是:我是代表皇帝来祭祀朱家祖先的,自小门入是不是显得规格太低、太不重视了?高皇帝在天之灵会怎么想?完成使命后,按自己身份出门。这样的走法沿袭也快百年了,我不过因循而已。明孝宗又将此事交礼部评议,给出的结论是:“长陵等陵及太庙,每遣官致祭,所由之门并行礼殿内,与孝陵事体大略相同,宜令俌如旧行礼。”可见“中神道,左御道,右王道”,两侧文武道的礼制要求同样适用于陵寝、太庙。

皇帝、藩王谒陵如何走也有佐证。《大明会典·山陵躬祭仪》载:(皇帝)驾发“至天寿山红门,上降辇,由左门入,驾至行宫。”计六奇《明季南略》说:“五月戊子朔辰刻,福王自三山门登陆,批云:三山门一云水西门,在南京西南。由城外至孝陵,乘马从西门入享殿祭告,以东门乃御路也。拜谒罢,徘徊良久,问懿文太子寝园,遂诣瞻拜。”

有抬高身份的,也有降低姿态的。1705年,康熙第四次拜谒孝陵,“导引官引向中门,上命自东角门入。曰:‘此非尔等导引有失,特朕之敬心耳’”。御道、王道康熙皇帝都不走,降格降到从文武官员的通道走,足见他所表现出的姿态之低了。

二、“文武方门”还是“文武坊门”?


陵宫区正门复建之初,门额题写的是“文武坊门”。在江苏省社科院明史专家季士家研究员的强烈坚持下,改成了现在的“文武方门”。笔者曾为此请教过季老,季老没给出明确答案,只是说潘谷西教授如是说。更改后的匾额也时常被游客质疑,“方门”是否为“坊门”之误?

在收集明清两代相关文献资料较为齐全的《明孝陵史料汇编(上)》中,提到“文武方门”的共有四条。第一条是清初屈大均《孝陵恭谒记》:“……又逾桥(金水桥),桥下之水,西注于前湖。其流稍微,亦御河也。越百步,有文武方门五,三大而二小,今塞其四,出入仅左一门……”第二条是徐乾学《读礼通考》引用的〔康熙〕《江宁府志》(陈开虞编):“明太祖孝陵,在钟山之阳,与马皇后合葬,懿文太子祔葬于左,宝城、明楼、御桥、孝陵殿、廊台、墀道、门、文武方门、大殿门、左右方门、御河桥、棂星门、华表,多同大内制……”另外两条分别摘自〔康熙〕《上元县志》、〔道光〕《上元县志》。因江宁府辖江宁、上元两县,以及新志抄旧志的惯例,所以后三条关于“文武方门”的内容基本相同,不再赘述。反观“文武坊门”则无一记载。况且,“坊”的形制在孝陵非常明确,如下马坊为一两柱石牌坊造型,将正门称“坊”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前述礼制,“方门”是两侧平顶方形角门,“文武方门”指文武通行的平顶方形角门,便不难理解这词了。

那“文武方门”就没错了?既没错也错了,没错是称呼,错了的是位置,换而言之,“文武方门”是有的,但不在这里。

三、何处是“文武方门”与“方门”不方


明孝陵陵宫正门名称虽无正史记载,但从南京守备太监弹劾徐俌“皆由红券门并金门、陵门之右门入”分析,指的是由外及内谒陵所经之门,“红券门”最外,今已无存,“金门”是今“大金门”,“陵门”(应是“孝陵门”简称)则是陵宫门在明代比较正式的称呼。

再回到四条材料,除了屈大均,都未明言“文武方门”具体位置。引用〔康熙〕《江宁府志》(陈开虞编)的“徐乾学案”载:“(棂星门)又北有石桥五,并五空,桥北门五道,东西二井,神帛炉,左右各一……”并没有说五道门称“文武方门”。

屈大均来南京谒陵前,常年生活在广东,对孝陵名物的了解,或者是参考了方志等文献,或者是有本地向导作陪,其信息溯源可能还是方志等地方文献资料。

因明代方志不载孝陵,清代首部《江宁府志》——〔康熙〕《江宁府志》(陈开虞编)便格外重要,其记载:“明太祖孝陵,在钟山之阳,与马皇后合葬,懿文太子祔葬于左,宝城、明楼、御桥、孝陵殿、廊台、墀道、门、文武方门、大殿门、左右方门、御河桥、棂星门、华表,多同大内制……”此处与徐乾学所引一字不差,熟悉孝陵的人不难发现,这些清代孝陵建筑名称与现孝陵主体建筑完全对应,是由内及外顺序的纪实。宝城、明楼仍以此称,御桥即升仙桥,孝陵殿即享殿,台基回廊、陛石台阶,门为享殿前门(今碑殿),大殿门应该是陵宫区三座正门,左右方门是其两则角门,那么,文武方门就应该是门的角门,即二进院落的角门,今已不复存在。

退一步讲,无论文武方门是正门的角门,还是门的角门;也不管是“方门”,还是“坊门”,以“文武X门”来称呼皇家重要建筑的正门都非常不合逻辑,魏国公由中右门入内都遭弹劾,又岂会以文武来称呼正门?误用的源头大概就在广东人屈大均,因为不熟悉明孝陵造成的。民国时,王焕镳在《明孝陵志》中辑录了屈大均《孝陵恭谒记》,并认为:“(金水桥)越百步,有文武方门五(即陵寝之第一门),三大而二小。东、西二井。又北,大殿中门,左、右方门亦五(即享殿之重门)”。此后,南京博物院编《明孝陵》等书均沿用此说。

左右方门、文武方门,顾名思义是两侧供文武官员通行的过梁式平顶方门,不过老照片却清晰显示角门也是拱券顶,即“方门”不方。如果说焦头烂额的晚清政府将明代相对简单的平顶门改建成更为复杂的券顶,再予以封堵,怕是谁也不会相信。此处的“方门”,不妨看作相应等级的代称,和“角门”“掖门”“旁门”“小门”意思相同而称呼不同,并非指实际形制。

陵宫区五门之设与相应礼制要求,普遍存在于明清皇家陵寝与祭祀建筑之中,知其然与所以然,不仅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而且对古建筑复建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围墙、角门等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同样需注意历史原貌与文化信息的保留。

(作者简介:王韦,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