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无锡大窑路:数百年窑业史

2024-01-24    甄泽

无锡民间曾流传一句俚语:“窑荒十八行”,意思是窑业兴则十八行兴,窑业衰则十八行衰,窑业在无锡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窑路作为当年无锡窑业中心,因窑而兴,也因窑得名。如今,大窑路两侧还散落着数十座旧砖窑,诉说着当年砖瓦通达四海的历史。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401/2905938390c040129e0265fba5b7727a.png

大窑路曾名老窑头、大窑坊,居民习惯称窑上。大窑路北起伯渎港古运河东岸,南至金城路,但在不少老无锡人眼中,还得加上伯渎港至塘南路一段,将沿途多个小区揽入其中。

往北穿过南水仙桥,是无锡大窑路窑群遗址所在,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下塘十里尽烧窑”的盛景说的便是此处。大窑路建窑烧砖始于明初,最盛时有砖窑百余座,延绵1.5公里,窑工近万人,所产砖瓦畅销大江南北。现存砖窑42座,其中19座较为完整。

刘外窑,是大窑路地区比较标准的窑座,窑门外建有存放燃料的窑屋数间,窑顶上面覆盖着小瓦片。烧窑时,窑洞几乎全部封堵,上面只留有连续进料的小方口。此外,老中窑、对直窑都是当时比较常见的砖窑。

邱仲贤是大窑路的居民,他年幼时家中便有这样一座烧砖瓦的窑。邱仲贤说,那时候,大窑路的砖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砖瓦运输靠人挑,一担能装40块砖。船只停靠在码头上,一担担地往船上装,接着便运往各地。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upload/202401/b90117052a974d24b5a3bdfa67c5c5d1.png

细数大窑路窑业的发展脉络,泰伯奔吴后,无锡窑业开始萌芽,明清时期,大窑路的窑业发展到鼎盛,因为紧靠京杭大运河,无论是从外地运来制作砖瓦的泥土、烧窑需要的木材,还是将烧制好的砖瓦成品装运,都极为方便。数百年间,大窑路的窑业兴盛不衰,“砖窑相望,络绎不绝”说的便是当时船只云集装运砖瓦的景象。

如今的大窑路,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与南长街一河之隔,地理位置优越。虽然往昔繁华已不在,但其本身依然是一处极为珍贵的研究古代砖瓦历史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