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林则徐的苏州朋友圈

2024-11-19    简雄

林则徐曾两度在江苏任职,驻苏州前后达8年。

道光三年(1823)正月,39岁的林则徐出任江苏按察使,当年十一月署任布政使直至四年(1824)八月丁母忧。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升任江苏巡抚,一干就是6年。《清史稿·林则徐传》记载了林公在江苏任上两大政绩:吴中税重,奏请免除欠赋;水灾频发,大力兴修水利,“为吴中数十年之利”。

翻阅《林则徐全集》(以下简称《林集》),林公在政务繁忙之余,与苏州社会贤达、文化名流广泛交游,除了问政协商,还留下不少“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闲雅。择其大略讲述一下。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e23eebcfe7c249a49a1d77354880db47.jpg

“贵潘”家的长公子

道光元年(1821),苏州举人、潘世恩长子潘曾沂(字功甫)进京任内阁中书,大约相当于现今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史料上说他是“援例”,显然与他父亲身居高位有关。潘曾沂加入了来自沿海地区进京官员们组成的诗社,因活动地点在宣武坊南,诗社遂名“宣南诗社”。诗社成员中有后来担任江苏一把手的陶澍、梁章钜、林则徐。潘曾沂小林则徐7岁,两人结下朋友情。

两年后,林则徐到苏州上任就逢吴中大水灾。面对“汹汹将变”的灾民,时任江苏巡抚韩文绮要武力弹压,而林则徐据理力争主张“抚慰”。他广泛听取专家和苏州士绅建议,全力赈灾。初冬还亲赴京城寻求政策支持。潘曾沂在京城寓所款待林公,赠诗六首称赞云“大贤为大吏,时论以才名”“雅颂今为率,循良古所云”“谷本春苏息,公来若望云”。

道光四年(1824),作为长子的潘曾沂返乡守家,从此远离官场,热心慈善,被称“吴中第一善人”。这年,他请昆山大画家王学浩作《宣南诗会图卷》,留下一段“风月语相投”的美好记忆。图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道光七年(1827)林则徐出差路过吴门,作《题潘功甫舍人<宣南诗社图卷>》,全诗长达七十六韵,吟出名句“宦游我忆长安乐,听雨铜街梦如昨”。诗后记中表示要“续此诗坛韵事也”。听说潘曾沂正在实验“区田法”提升农耕效率,又作歌行《区田歌为潘功甫舍人作》表态支持。

后来潘曾沂的弟弟潘曾莹(字申甫,号星斋)、潘曾绶(字绂庭)也加入唱和行列。道光十年(1830)潘曾莹藏得沈周《孤山梅鹤图》邀林公观赏,并作诗寄赠。林则徐当即回应《奉酬潘星斋雨窗口占之作》,其句“梅鹤图堪借,凭君缔墨缘”表达书画会友之情。《林集》还辑录多首为潘氏兄弟书画题词,看来曾莹书画及收藏皆有佳品。

道光十八年(1838)六月,潘曾沂去武昌看望已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据《林则徐年谱》记,两人在舟中欢聚,功甫作诗三首,林公次韵应答三首《潘功甫舍人冒暑游洞庭舟过鄂州留之不可枉三绝句次韵答之》,抒写彼此对友情的依恋,首诗云:“去年曾对君山碧,吴楚东南首重回。谁料杜门老居士,一帆六月剪江来。”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公谪戍伊犁,潘曾沂诗信慰问,并书“退思、养素、藏密、归真”八字。林则徐内心颇为感动,和《次韵潘功甫舍人见赠三首》,有句云:“雪窖冰天亦壮游,舟山海市且消愁。千秋不坏谈何易,八字真言谛可求。”

《林集》辑录了林公与潘曾沂通信十四通,集中在林则徐抚吴期间,讨论赈饥农商,是了解清代政府与地方士绅如何合力社会治理的一手史料。篇幅所限,不再展开。

其实,林则徐与苏州“贵潘”家的交往可追述到嘉庆年间。早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春,潘世恩的伯父潘奕隽八十大寿,林则徐即有七律贺寿诗八章。潘奕隽生于乾隆五年(1740),而《林集》记诗作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显误。因贺寿不太可能提前两年的。道光十五年(1835)九月,林则徐作《潘芝轩相国<花瑞图>属赋》,诗意甚恭敬。潘世恩号芝轩。当时林公正在江苏巡抚任上驻苏州。与潘家三代人皆有互动,可见林公与潘家的友谊。直到道光末年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仍有与潘世恩及曾莹、曾绶的信札留世。咸丰一上台,潘世恩又力荐林则徐复出,可惜林公病逝于上任途中。

“文胆”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祖籍常熟,后入籍吴县(今属苏州市区)。早年得林则徐提携已成一段佳话。这位晚清著名思想家在道光二十年(1840)中榜眼前就受邀入林则徐幕。可以说,冯桂芬维新思想的形成深受林公影响。吴大澂在冯桂芬文集《显志堂稿》序中说,当时林文忠公(即林则徐)抚吴有政声,公务之余,与一众书院弟子切磋文艺人伦,“林一冯公以学问文章受知于文忠最深,有一时无两之誉”。李鸿章撰墓志铭则称冯“自未仕时,已名重大江南北”。

据冯桂芬《跋林文忠公河堧雪辔图》记述,道光壬辰即道光十二年(1832),冯桂芬参加乡试制举之文受到江苏巡抚林则徐的关注,招入幕中协助撰校林公重要著述《北直水利书》(又称《畿辅水利议》)。直到道光丁酉即道光十七年(1837)林公离开苏州时,冯桂芬还一直送到金陵。与林公朝夕相处五年,冯桂芬回忆说“有国士之誉,有饮食教诲之德”。

这之后,冯桂芬再也没与林公见面,但一直有书信往来。《显志堂稿》收录冯氏致林公书信数通,主要是倾诉林公离开苏州后自己的一些经历,在林公升迁时又致信祝贺。

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病倒,奉旨卸任。冯桂芬当年作怀人诗二十首,其中一首吟林则徐告归:“总制威名振百蛮,功成优诏许还山。定知万里经行处,多少香花竹马班。”

林则徐去世十年后的一天,冯桂芬拿出珍藏的林则徐像,往事历历在目。他在《林少穆督部师小像题辞》一文中回忆,道光壬辰即道光十二年,林则徐再次赴任苏州。自南进城,“市上见列肆香烟相属,男妇观者填衢,咸欣欣然喜色相告曰:‘林公来矣’”。世事沧桑,想起林公对自己的提携,冯桂芬写道:“虽以桂芬之谫劣而感激奋发,思所以不辱公知者,夙夜实兢兢焉。”

吴地名流们

林则徐的这幅小像,是当时的苏州文化名家顾沅专门向林公求得。

顾沅(1799—1851),字澧兰,号湘舟,长洲(今属苏州市区)人,世家子弟。精鉴赏,富收藏。家藏丰富到什么程度呢?《四库全书》未收的就有二千多种,而收录的他家没有的仅六百余种。道光四年(1824)至八年(1828),以家藏由孔继尧摹绘编撰成《吴郡名贤图传赞》,后又由江苏巡抚陶澍主持石刻增补建沧浪亭五百名贤祠。顾沅感恩林则徐对吴地的贡献,一心想将林公收录进来。道光二十一年(1841)夏,林则徐戍边路过苏州,苏州士绅并不因此怠慢,顾沅等反而请求绘像。林公感慨万分,留下《题<吴郡名贤图册>》一文记述了事情经过,说自己在苏州任上每次瞻仰五百名贤祠都“心向往之”,而今自己这个状况“但有汗下矣”。意思是苏州人依旧要求绘制本人的画像,真是惭愧啊。史料记下当时顾湘舟一番话把林公说服了:林公您是当代伟人。执政的地方无不得民心,而苏州得益最长。苏州老百姓“安公之教化,向公亦最深”。大江南北几十个州县,平头百姓哪知道大官是谁,但“独于公名氏甚熟,莫不知其为好官”。林公要是不答应,今人就无缘在沧浪亭五百名贤祠里瞻仰林公风采了。那十六字像赞曰:“公来民乐,公去民思,于汤不作,惟公嗣之。”

明清时期地方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仰仗士绅乡贤推动。林公诗书画皆有造诣,很得苏州“饭圈”认可。乾隆朝苏州籍状元石韫玉在地方影响深广,林则徐与其通过唱和建立起朋友感情。例如《林集》留有《和石琢堂廉访<七十七自寿>原韵》一首,后四句云:“龙头早震科名贵,鹤寿长耽福禄宜。今日儒宗推领袖,范公重数秀才时。”表达对这位乡贤的敬慕之情。琢堂是石韫玉的号。廉访则为按察使别称,因琢堂曾任山东按察使。琢堂八十大寿,林公又撰联恭贺:“陶镕梓里三千士,领袖蓬山二十科。”

道光十六年(1836)四月初三,吴云九十周岁大寿。林则徐在芍药盛开的巡抚官署后乐亭为老人贺寿,一时名流云集。据林公记当天出席寿宴的还有琢堂(石韫玉)、兰友(朱珔,宣南诗社成员)、棣华(吴廷琛,嘉庆七年状元)、琴涵(董国华,宣南诗社成员)。6人年龄相加有413岁,遂以“六人四百十三岁”为题各赋诗一首。那天林公兴致很高,一连赋诗四首,竟然写出“前诗意犹未尽再迭前韵”这样的诗题。吴云也和诗应答两首。

清代中后期苏州有两位同名同姓的名流吴云。一位是湖州人,曾任苏州知府。晚年迁居苏州听枫园,就是现今苏州国画院。另一位是长洲人,字润之,号玉松。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卒于道光十八年(1838),享年93岁。贺寿雅集的“玉翁”显指后者。

还有一位林则徐的福建老乡、同列五百名贤祠的江苏巡抚梁章钜值得一说。浏览《林集》,他与林则徐互动最多。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宧林、芷林、芷邻,嘉庆七年(1802)进士。梁章钜早年与林公在福建共事。道光五年(1825)出任江苏布政使,又升任江苏巡抚,在苏州长达八九年,加之著述等身,还是楹联大家,在吴门文化圈至今仍有声望,如沧浪亭那副著名集句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是他的创意。芷林长林公11岁,又是老领导,林则徐多有请教人文胜地的为政之道。两人也时常诗情画意唱酬。仅举一例。道光十年(1830)四月,林则徐进京候选途中来苏州看望梁章钜。芷林出示所藏倪云林《湖山书屋画卷》索题。林公和卷内云林原韵吟七言两首,第一首云:“吴下新停北去船,夜分同话短檠边。更看赠别倪迂笔,枨触离情一黯然。”叙旧之情直白于诗间。

之后的两年,林则徐经历了三省四职的频繁调动,升任江苏巡抚重返苏州。

书院巷的清代江苏巡抚衙门旧址现已用作校舍,与昔日府学望衡对宇,琅琅书声早已消解了历史烟云,一片祥和。而江苏按察使司旧址依然坐落在道前街上,相伴它的是深秋满目金黄的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