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富可敌国的淮盐世家岑山渡程氏家族
自古以来江苏的徽商主要指来自徽州府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新安郡)的商人。六县之中,又以歙县和休宁县的商人最为出名。徽商活跃于宋代,鼎盛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300多年时间内,与潮商、晋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在鼎盛时期,由歙县岑山渡迁涟的盐商程氏家族是整个徽商中最耀眼的一道风景。
王昊摄
明清时期,山阳河下是淮北盐商聚居地,这里商贾辐辏,以歙县岑山渡程氏族人最多。他们自明末迁居安东(今涟水)经营盐业,多落籍安东(今涟水县),后定居山阳(今淮安区)河下。程氏作为盐商巨擘,结以宗族乡党,素有“贾而好儒”传统,族人能文工诗,惠声远播,且族人热衷慈善。回顾程氏迁淮三百多年历史中,家族出类拔萃众多,每代中都出翘楚,故而有所遴选。
第一代程必忠:修建安东县学
程必忠(1594—1662),字以信,安徽歙县岑山渡程氏第11氏,明季始迁安东,诰赠光禄大夫、工部虞衡司主事。他居住在安东县,其经商之余,好学不倦。当年县学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他谓人曰:“圣人之教,维系万世,而遗庙鞠为茂草,几筵不肃,神何以凭?吾虽布衣,终必兴之。”至子朝宣,竭力修葺;孙埈、曾孙銮复助资建明伦堂、大成殿,卒如其志。程必忠为人宽厚仁义,好周济人之急难,人们称他为“程翁”,晚号“浮邱子”,焚香晏坐,诵道书以终,育有三子:长子程朝聘、次子程朝宣、三子程朝征。
明代中叶以后,黄河夺淮,水患增多,使得黄河下游的一些城镇受到威胁,最为典型是安东(今涟水)。当时,淮北盐运分司驻于安东,大批徽商主要集中在那里。据乾隆《淮安府志·卷11》记载:“安东为盐鹾孔道,土沃物丰,生齿蕃庶,……近罹河患,丰歉不常”。在这种形势下,盐运分司遂改驻淮安河下,而淮北批验盐引所改驻河下大绳巷,淮北巡检也移驻乌沙河。随着鹾务机构迁移,更多淮北运商卜居淮安河下,但因其祖先产业所在,不少盐商仍然占籍安东。
两淮批验盐引所
第二代程朝宣:出资修茆良口
程朝宣(1618-1690),字辑侯,程必忠之次子,后迁居淮安河下。他有伟略,继承父亲盐业,与淮北众盐商共事,数年间推戴成盐商“祭酒”。他提出先请盐票,以疏通积压的盐引;借库钱以疏浚运河,皆破格从之。时淮北私盐横行,请求将捕盐差役置之法,不能与私贩相通,于是私贩敛迹。
康熙初年,高家堰被冲溃,他捐出3000两银子相助;康熙六年(1667),黄河决开茆良,百姓庐舍淹没,将淹至涟水城。当时他虽移居山阳,闻难慨然曰:“吾从先人居涟数十年,其长老,吾故人也;其少壮,吾故人子弟也,何忍弃之!”乃变卖家产,招集工人筑堤挡水,涟人感其恩义,请他入安东籍。《嘉庆两淮盐法志》亦载:“邑人德之,许其子弟占籍入学,由是世为安东人。” 封建社会,外地人想加入本地籍,就要挤占本地人利益,诸如科举名额等。涟人主动请程氏加入安东籍,可见对程氏认可与感恩。育有五子:程埙、程匯、程堪、程培、程址(早卒),后以子埙贵,诰封中宪大夫。
程易介绍
程朝征:五子程嗣立文学成就最高
袁枚《随园诗话》云:“淮南程氏虽业禺荚甚富,而前后有四诗人:一风衣,名嗣立;一夔州,名崟;一午桥,名梦星;一鱼门,名晋芳。四人俱与余交,而风衣、夔州,求其诗不得。”可看出程氏一族文人在清康乾时期蔚然可观,据《新安岑山渡程氏支谱》载:程朝征育有五子:程垲、程坤、程埈、程塽、程嗣立,其中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程嗣立。
程嗣立作品
程嗣立(1698—1744)字风衣,号水南,一号篁村,后入安东籍,居淮安河下,程必忠之孙,程朝征五子,原为安东诸生,廪贡生。与兄垲(字爽林)并工文章、善书法;嗣立并精绘事。乾隆初,举鸿博,后专心业盐,积攒大量资本。他为人敦厚,轻财好客,喜与文人交往,家有柳衣园,园有曲江楼,日与文士酬唱其中,延长洲沈德潜、桐城方舟等耆宿为之师,极一时之盛。晚年笃信黄老,有《水南遗稿》。郑板桥《板桥诗话·断句》一篇认为:“淮安程凤衣云乾坤著意穷吾党,途路难言仗友生。一斑可喜,何必全豹。”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亦云:“山阳人程风衣喜欢交结朋友,慷慨大方,挥金如土。晚年作诗道:“满头白发来偏早,到手黄金去已多。”
程嗣立作品
程易(1726—1809),字圣则,号吾庐,世居岑山渡(后迁淮),业盐占籍安东,程朝征曾孙。曾任淮北盐务总商,其行盐旗号俭德,人称“程俭德”。乾隆年间曾候补两淮盐运副使,署嘉松分司、石门知县,颇有官声。他在嘉庆元年(1796)应诏入朝,参与“德叟宴”,享受四品京官待遇。赵翼因误造程易寓园观剧,其在《程吾庐司马招饮观剧赋谢》曰:“淮水秋风暂泊船,敢老置酒枉名笺。翻因误入桃源洞,又荷相招菊部筵......”两人结下终身友谊。
第三代程增:康熙嘉奖,青出于蓝
程增(1644—1710),字维高,号蝶庄,程必忠长孙,程增有弟:程堦、程均。能诗工书,有干济才,精通河漕盐策诸务,绘图画策,为朝所重。歙人程朝聘,迁淮北安东,其子程增“移家山阳,使二弟学儒,而身懋迁,家遂饶。”其父程朝聘归乡省墓,生病而逝;不到一月,母亲又逝,遂移家山阳,弃儒业盐,家资遂富饶。康熙初年,淮黄泛滥,灾民皆露宿堤上,他捐出家财,修治邗沟两岸堤防,河道总督张鹏翮将事迹呈报朝廷。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阅芒稻河,召见程增,御书“旌劳”二字以赐,除中书舍人,著有《碧岑诗钞》《闽游草》。
王昊 摄
他总理两淮盐事有方,商户灶民皆感颂。他设义田、义学以赡养族人而聚,或有人急难,以千金为之解脱。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他因屡捐巨款并参与修筑江河湖堤,获得包办此次驻跸扬州、淮安饮食。为做好迎驾,他还蓄养徽班、延聘名伶、创演新剧。《圣祖五幸江南全录》记载:“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初九皇上行宫演戏十一出,系择程乡绅家小戏子六名,演唱甚好,上大悦。” 这里程乡绅即程增(维高)。育有四子:程銮(官金卫严道)、程振箕(候选知州)、程崟(官刑部郎中)、程钟(官知县)。
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驻跸淮安城程增家听戏记载
这一时期的程氏家族,玉树满庭,跗萼联芳,有与其叔父程嗣立并列“程氏四子”后起之秀程崟。
程銮(1666—1727),字坡士,程增长子。年十三补弟子员,后久困乡举,遂效力西陲。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工部虞衡司主事,擢浙江粮储道参议。次年春,康熙巡视江浙,得康熙赏赐,获题“曙光堂”匾额。丁父忧服阕,以母老不肯就职,工诗兼善画梅。雍正四年(1726)安东人就洗墨池遗址建亭纪念宋代书法家米芾,他等人作《米公亭记》。
程崟(1687—1767),字夔州,号二峰,程增三子,师从方苞。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进士,充武英殿纂修官,授兵部方司主事,诰授中宪大夫。致仕之后移居扬州为盐务总商,筑园林七星泉,常编剧目,程晋芳在《家南陂兄招观所谱拂水剧漫赋二首》诗中提及。著有《二峰文稿》等。
方苞講授 (清)程崟 (清)王兆符編錄
程崟编剧
程钟(1693—),字葭应,号懈谷,程增四子。乾隆七年(1742)水灾后,疫疠盛行,他斥资巨万,买西门外民房,建普济堂以栖之。乾隆十二年(1747)参与建设盐运、漕运、河工官吏们的栖流所。他好德之志,始终不衰,乾隆间受皇帝赐《谊敦任恤》御书,沈德潜为其作《普济堂记》,见《光绪两淮盐法志卷·159》。
第四代程鉴:乐善好施,教子有方
程鉴(1691—),字我观,祖父程朝聘,父程堦。年十七补安东诸生,后弃科举,踵事盐策致巨富,遂为淮北大商。他为人忠信沉毅,侍母至孝,品德醇备,周恤他人。当时淮安府城贫穷者近万户,每年年底,他都要给每户赠钱以度岁,依数补助;对于孤儿寡妇,按月给钱。晚岁福履康盛,两孙相继拔贡,时人称积善之报。育有五子:程国梁、程廷赓、程源、程沆、程洵,最为杰出程沆。
王昊 摄
程沆(1716—1787),字瀣亭,号晴岚,入籍安东,世居淮安府城外河下。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工文章,官内阁中书,充方略纂修官;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馆,告病归,著《咏歌吾庐课艺》《瀣亭诗钞》等。致仕之后,常在家中荻庄宴南北名流,与弟洵合著《落花诗》。当时“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和程沆曾同在翰林院为官,过淮时赵翼特登岸寻访,后赵翼多次来淮,都把荻庄作为落脚点,赵翼《瓯北集》卷二十九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诗,《有过淮晤程晴岚值其七十寿赋诗称祝次章兼订平山堂之游二首》等”。程沆与袁枚也有交往,袁枚在《与朱竹君学士书》文中提及进士程沆曾亲自跑来推荐朱竹君(朱筠)。
荻庄
赵翼《瓯北集》
第七代程元吉:姑母是淮上才女邱心如
程元吉,字蔼人,程鉴曾孙,程沆侄孙。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父程世椿(程国梁长子),字庄树,号春塘,嘉庆廪贡生,官国子监典簿。世椿妹妹嫁邱永庆,生子邱广业(邱心如之父)。淮安著名文史专家刘怀玉先生在《女弹词作家邱心如与<笔生花>》说道:“邱心如是‘官居学博’邱广业的女儿。整个邱氏世居城内,惟邱广业父亲始迁到河下。因为他的妻子是盐商程氏,到河下是为好依附外家。程氏是程鉴的孙女,翰林庶吉士程沆的侄女,翰林院编修程世椿的妹妹,翰林院编修程元吉的姑母,是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程元吉性至孝,以父病弃官归,及门而父已殁,自恨未得亲视含殓,便终身不仕。道光初年,以孝旌,曾为《山阳李氏渊源集》作序。
道光十三年(1833),全面实行票盐制后,岑山渡程氏家族鹾盐巨贾等两淮徽州盐商失去垄断权利,很快凋敝,但该家族科甲蝉联,文人辈出。据《淮安河下志·科目》记载:“明清两代,淮安整个程氏家族共涌现出进士6人、举人12贡生11人,武举1人”,它在淮安乃至江苏科举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借鉴。
《槐塘程氏家谱》岑山渡是其支系
作者:李颖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先后参与编撰《钦工史话》等书籍,先后获得“袁鹰文学奖”,“青橄榄文学奖”;先后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新华网、扬子晚报,喜马拉雅、《世纪风采》、《中国社区报》、方志江苏、方志苏州、方志淮安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上百篇。
- 上一篇:柳诒徵签赠《江苏书院志初稿》《江苏社会志初稿》考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