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远在北方的战功,为何千里之外惠山为他们立祠纪念?

2025-02-08    

在无锡惠山东北麓的惠山直街有一座历史久远的张中丞庙,庙里祭祀的是唐朝官员张巡、许远。


IMG_256


按理说张巡是唐朝蒲州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许远是杭州新城人(今浙江富阳),他俩居功至伟的睢阳之战离江南实在太远,无锡似没有什么十足的理由来祭祀他们呀,可当看了庙内张巡塑像身后的“荫被南天”匾额以及详细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后,确实明白了无锡人民祭祀二贤的真心实义所在。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隋唐运河作为连接唐朝军事政治和经济重心的枢纽,自天宝十四年(755年)给安禄山、史思明的渔阳羯鼓惊破后,其作用便受到极大影响。


IMG_258

来源/纪录片《安史之乱》截图


当时战争尚未停止,唐朝中央政府正因为江淮物资不能藉运河大量运来而呈现萧条黯淡的景象的时候,却在中原战场露出了一线曙光。原来安禄山由河北南下的军队,除西攻长安,南向经略襄、邓以外,还沿着运河向东南侵略,有席卷江淮之势。假如他们这个军事计划能够成功,唐室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便会整体上发生动摇。


而此时的唐室中央政府所遇到危机可谓十分严重。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张巡、许远以一支孤军来死守运河的要冲睢阳,竭力阻止敌人的精锐部队南下。


IMG_259

 张巡守卫睢阳战役前后的河南和江淮地区形势图(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真源县令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及城父县令姚誾集三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睢阳城位于今天的河南商丘县南,是当时睢阳郡的治所,其所辖范围约现在的河南睢阳、柘城、夏邑,安徽砀山,山东单县、曹县境。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䘵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其部将尹子琦与杨朝宗率叛军十几万人进攻睢阳。身为主帅的张巡面对强敌不畏迎战,周密制订作战计划,先是清除内部叛将田秀荣,后主动出击,大败叛军。


此次大捷,朝廷任命张巡为御史中丞、许远为御史、姚誾为吏部郎中。到了五月,叛军再次围城,守军再次出击,将叛军败于城外。七月叛军又再次围城,守军及兵民饮食粮秣吃紧,以茶、纸、马、雀、鼠充饥,凡能果腹之物都被吃光。


彼时,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接替李巨任节度使,驻军临淮(今江苏盱眙境),许叔冀、尚衡驻军彭城(今江苏徐州境),同为唐朝官兵,却不肯主动解睢阳之围。张巡命南霁云赴彭城许叔冀、尚衡处求援不得,遂又选精锐三十人突围出城,令其赴贺兰进明所在的临淮求援。


IMG_260

张巡画像。来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无奈贺兰进明嫉张巡、许远的声望功绩在其之上,不肯出师相救。但其垂爱南霁云之勇猛壮烈,欲强留为己用,遂设宴筵席。闻乐起南霁云即言:“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南霁云自知主将所托乞借兵卒的任务难以完成,即拔出佩刀,切断去一指于贺兰进明,坚示自己的决心。出临淮镇时,又抽箭射向佛寺宝塔砖中,说:“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箭即吾所志!”之后,南霁云又到了真源,借得兵马百匹,在宁陵得兵卒三千人,后边走边战,抵达睢阳时仅剩千人。十月初九,叛军攻城,城陷后张巡、许远、姚誾、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余人一同遇害。


IMG_261


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不满七千,前后大小四百余战,歼敌竟然达十二万人之多。睢阳固守时间达十个月之久,正因为有此宝贵的十个月时间,李唐王朝才因为有了江淮之地财赋的接济完成了对叛军反攻各项准备。睢阳陷落十天后,李唐官军遂收复洛阳,叛军遂成无力南下之局。史称“睢阳坚守,李唐天下得以保全”。江淮之民得受张巡、许远之余荫免受兵祸相袭,故纷纷筑庙祭祀张巡、许远诸位义士,这也就是惠山张中丞庙内“荫被南天”的由来。


IMG_262

张中丞庙里两尊雕像


唐朝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说:“愈尝从事于汴(州)、徐(州)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唐朝诗人韦应物在《睢阳感怀》中说:“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也正因为张巡、许远在睢阳水路要冲的坚守,确保了唐室连接南北物资线的畅通。


历史学家全汉昇先生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一书中说:张巡、许远“阻止住敌之人精锐部队的南下,屏蔽住经济重心的江淮,无形中给后来运河的复航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而这既是无锡人民筑庙祭祀两位忠义之士的原由,也是世代不忘他们阻挡叛军不祸及江南的历史性贡献。


IMG_263


无锡这座祠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高宗绍兴年间,已经有近九百年的悠久历史了。现如今,每年七月廿四,张巡忌日,这里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民间庙会,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周边地区,而是遥及更远的地方。


1995年,张中丞庙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6月2日,张中丞庙戏台被列入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IMG_264

 

如今,踏入张中丞庙大门即是古戏台,一座凸字形戏楼屹立其中,展现着古老的戏曲艺术传承。戏台前面是一个五开间的两层楼,全部采用榫卯木结构。楼下是门楼兼前厅,左右两侧是窄窄的转角楼梯通向二楼,二楼正对着戏台,大厅则是等待上场的地方,两侧的厢房则是化妆室和休息室。


戏台突出于主体建筑,略低于前造主体楼平面,约10米见方,顶为亭子结构,木板饰之,画有彩绘。阳文楹联镌刻的石柱,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高度。穹窿状藻井上的"百鸟朝凤"木构件,仿佛在述说着古老传统的美丽和神奇。 


IMG_265


张中丞庙的主体殿叫做“旻天大帝”殿,它恢宏壮丽,就仿佛是在宣示着张巡和许远在睢阳城头英勇抵御“安史之乱”的事迹。在梁柱之间挂着的匾额都是当年的旧物,金字花边,书体庄重,“荫被南天”、“精忠贯日”、“功先李郭”等内容都宣誓这着主人公不平凡的经历和功绩。


IMG_266


在历史上,张中丞庙是惠山最盛大的祭拜民俗神的祠庙,在无锡市区庙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春天的惠山庙会,人们还会高举张巡的泥塑像,进行巡街游行,据说可以驱邪避凶。因为庙宇里的张巡雕像非常沉重,所以在游行前,他们会用泥塑制作一个轻便的替身,由乡亲们一同抬着走。


因此,无锡方言中还有一句俗语:“不出阁的大老爷”,意思是指张巡本尊的泥塑像,从来不会被抬出庙门。


IMG_267

IMG_268IMG_269IMG_270

张巡 英勇无畏





IMG_275   作者:陈永跃  

简介:陈永跃,安徽五河人,曾服务于军队政治工作部门,并获全军新闻奖、中国新闻奖。而立之年卸甲归田,在地方政府工作。闲暇之余,长期从事历史学术研究,并致力于钱穆学术思想的探寻。相关研究文章被《人民网》、央视网、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儒家网》、《文史知识》等媒体刊登转载。研究成果先后在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交流,相关论文被收录文集。两度受邀参加江南文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