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家外资企业,如何炼成邓中夏眼中“最壮烈工运”
南京和记洋行
南京和记洋行,它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宝塔桥附近,是南京开埠后外国资本家在下关开办的第一家工厂,是当时南京乃至全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也是一处具有殖民买办性质的工业企业,更是南京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前沿,是研究中国工人革命运动史的重要基地之一。
南京和记洋行冷库
和记洋行始建于1912年,由英国伦敦“合众冷藏有限公司”出资筹建,该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在中国建有多个洋行,其中以南京的和记洋行规模最大,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南京和记洋行不仅是现代中国工业与贸易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当时最现代的食品加工厂,拥有亚洲“第一冷库”,“南京的北极”等称号,还是中国首批钢筋混凝土建筑,留存的遗址不仅历史底蕴深厚,建筑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南京和记洋行区位图
和记洋行的历史沿革
和记洋行位于南京下关宝塔桥(今鼓楼区宝塔桥西街168号)。1911年,英国伦敦合众冷藏有限公司(又名万国进出口公司)老板韦斯特兄弟派大班马凯司、买办韩永清、罗步洲赴南京,在下关金川河两岸一带征地600亩,筹建江苏国际出口有限公司,俗称英商南京和记洋行,简称和记洋行、和记蛋厂。
和记码头
当时,合众冷藏有限公司是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食品加工厂,在中国建有多个洋行,统称和记洋行,其中以南京的和记洋行规模最大。
1912年,英商开始建造厂房,1913年即开工生产。初期,洋行只有几幢白铁皮平房,短短几年时间,扩建了蛋厂、杀猪厂、宰牛厂、鸡鸭加工厂、炕蛋房、制罐厂、火腿厂、熬油厂、制革厂、羽毛厂、饲养厂、冷气房等。另设置300多个外庄(收购站),形成以南京为中心,从长江三角洲到中原大地的收购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和记发展创造了极大机遇。至20世纪30年代,据当时出版的《中国实业志》记载,和记洋行占地52公顷,每年生产旺季,日屠宰生猪3000头左右,加工鸡鸭2万余只,蛋制品产量160余吨,最高达300吨。常年雇佣中国工人达四五千人。
和记洋行(图片源自网络)
和记洋行的一众建筑群,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承建,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有多座四至六层建筑物。厂区内还有小铁路、码头以及英国老板住宅楼等。当时金川河南岸,东至二仙桥,西至老江口,均属和记。
穷苦工人遭遇残酷剥削
和记洋行雇佣的工人有长年工和临时工之分。长年工数量很少,占工人总数的10%左右,负责电气、锅炉、机器房的修理维护,月工资只有十多元至二十元左右。但英国资本家还要扣发其薪金的10%,美其名曰“储蓄保证金”。工人平时不能支取储蓄金,要到被裁或辞职的时候才能提取,实际上最终还是落入资本家的口袋。
劳资纠纷解决条件
在春夏生产旺季,英商大批招用临时工,最多时可达上万人。芦柴洲、董家巷、方家营、东炮台一带,差不多家家都有人在和记做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小时以上,工资极低,男临时工的月工资只有七元左右,交纳伙食费和住宿费外,所剩无几。童工和女工的工资更低,只能维持生活。临时工除了遭受资本家剥削,还要被工头欺压凌辱。工头整天拿着鸡毛掸在车间转悠,看到哪个干活慢、怠工,就用鸡毛掸子抽打。下班出厂门,工人们都要接受搜身,要是查到偷东西,轻则挂牌示众,重则吊打,甚至有些工人被活活打死。
和记洋行英国总监办公楼
声援“五卅惨案”大罢工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激起了南京人民的极大愤慨。6月1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的学生首先罢课,全市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声援上海工人和学生的斗争。6月2日,学生们组织宣传队到下关演讲,抗议英帝国主义的暴行。6月4日,学生演讲队集中到和记洋行门口,向工人讲述“五卅”惨案的真相,高呼“工人团结起来!”在共产党员宛希俨、曹壮父等人领导下,和记洋行成立了罢工委员会和各界救济罢工委员会。
报载南京和记洋行工人罢工消息
6月6日,全厂5000多名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广大市民对工人的行动给予有力声援。愤怒的工人队伍首先来到萨家湾英国领事馆,高呼口号:打倒帝国主义!为死难同胞报仇!现场群情激愤,口号声响彻云霄。
南京市民声援“五卅”惨案游行示威
6月10日,和记洋行罢工委员会召开工人代表会议,会上提出组织工会、废除包工制、合理发放工资等十三条要求,作为谈判复工的条件,并派出谈判代表。英商拒不接受工人的谈判条件,反而调遣和记洋行码头的英军舰水兵进驻工厂,威吓工人。但工人们并没有被吓倒,仍然继续坚持罢工。6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南京支部和共青团南京地委指导下,和记工会宣告成立。罢工斗争坚持了42天并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工人们的罢工斗争,使得洋行损失了100多万大洋,迫使资本家接受了绝大部分复工要求。
“五卅惨案”
和记“下关”惨案和 “四·三”惨案
英商接受复工条件只是缓兵之计,暗地里又在策划新的阴谋。开工半月后,厂主就谎称原料缺乏,宣告停工,想借此开除工人。工人闻讯之后,即推举代表同买办罗步洲交涉,要求履行复工条约,发全月薪金。英商将准备好的英舰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开进工厂,向工人开枪射击,打死、打伤工人数十名,当场逮捕工人百余名,制造和记“下关惨案”。
“下关”惨案
英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激起了南京各界人民和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8月4日,南京各界人民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成立了“下关惨案后援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委员会联合发表了《告工人学生和士兵书》,谴责英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人民坚持斗争到底。在工厂党组织的领导下,和记工人中的优秀代表——共产党员邓定海,具体组织开展斗争工作。
“下关”惨案
1929年9月,邓定海根据党支部决定,暗地发动工人,要求厂方把工钱从9元增至12元,并推选代表同资方谈判。4天以后,厂方被迫给工人加了薪,这一系列斗争使革命斗争情绪高涨。
1930年初,邓定海担任市委委员兼工厂党支部书记职务。他根据市委指示,召集工人代表开会,并议定了增加工资、每天工作8小时、取消包工制度、露天劳动工人应有全身雨具、设固定房屋供女工喂奶、开办工人子弟学校、工人代表有代表工人之权、开除工人必须取得工人代表同意等8项条件,递交厂方,并宣布如不接受立即罢工。2月10日正式宣布罢工,大罢工持续了53天。
△和记洋行
4月3日,停泊在和记码头的英军舰发出刺耳的汽笛声,预示着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到来。厂门口张贴出一张国民党南京市社会局的布告:查和记劳资纠纷拖延已久,于社会治安殊多妨碍。今劳资双方既已达成协议,理应即日复工。如有不良分子从中阻挠,图谋不轨等情况,必加严惩………几名工人纠察队员冲上去,把布告撕得粉碎。一群搜身婆和流氓无赖挥舞着铁尺、短刀,凶恶地扑过来,与纠察队员扭打起来。纠察队员宋如海被一刀劈倒。
看到这情景,工友们怒气冲天,挥舞铁拳,勇敢地同敌人展开肉搏。英国水兵和国民党警察宪兵打着“保护侨民”“弹压失业工人和在业工人械斗”的幌子,强行武力镇压工人。在敌人里外围攻下,工人重伤数十人,轻伤者不计其数。和记工人的鲜血染红了煤炭港。
“四·五”护厂运动
4月5日,“四·五”护厂大示威爆发。当天上午,晓庄师范、中央大学、钟英中学等10多个学校的学生600余人,冲破国民党当局的封锁来到和记蛋厂,围观的万名群众也跟着涌向下关,游行队伍扩大成万人长龙。国民党当局命令士兵赶紧关闭和记蛋厂的前后门,并在屋顶上架起机枪。游行队伍无法进厂,就一路高喊口号,来到惨案发生地——煤炭港广场。学生们分成多组,向在场群众进行宣传。傍晚,学生和部分群众聚集江边,对着江面上的英国兵舰和日本水雷艇,振臂高呼:反对英帝国主义血屠杀和记工人!反对日本兵舰侵入长江!
4月7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共江苏省委分别发出了“反抗帝国主义在南京屠杀工人”、援助南京“四·三惨案”的指示,要求各级组织发动群众,声援“四·三惨案”。各地纷纷响应。上海数十个工人、学生团体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南京。
南京市民抵制英货、日货
同年春,因遭国民党当局的通缉,邓定海离南京去上海、汉口。9月,因叛徒出卖,在汉口住处被捕,10月被押回首都宪兵司令部监狱。被俘后,邓定海受尽了严刑拷打,他给妻子韩秀英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如果我牺牲了,你不要难过,要挺起身子活下来,把孩子带大。红军总是要来的,革命一定会胜利……1931年1月17日凌晨,邓定海英勇就义于雨花台,年仅28岁。
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中,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写道:和记蛋厂罢工是南京反帝国主义运动的最壮烈的一举。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曾亲自参加了和记洋行工人的罢工斗争,撰写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再现了那场波澜壮阔的罢工运动。
涅槃重生的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
1937年11月至12月,日军对南京连续空袭,和记洋行也道到日军轰炸,厂房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和记洋行一度成为南京安全区之外的难民收容所。南京沦陷期间,和记洋行被迫停产,机器设备被日军搬走或毁坏,厂房被改作日军仓库,直到1947年恢复生产。
和记洋行(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1949年,南京解放,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用中国人民血汗建造起来的和记洋行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当年的穷苦工人成了工厂的主人。1956年2月20日,和记洋行因经营不善,将财产转让给上海大华企业公司。同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商业部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利用其原有的设备,在和记洋行旧址基础上建立南京肉类联合加工厂。
20世纪60年代,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等地。20世纪70年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下属生化制药厂研制开发了二十多种生化药品,其中人工牛黄、胰岛素注射液、肝素纳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分别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章和金质奖章。1996年,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更名为“南京天环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和记洋行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由国有企业改为民营企业。
和记洋行(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2016年始,原和记厂址地域再一次迎来新生,计划改造成风景宜人的下关滨江风光带。至此,百年风云终成岸线一隅。如今,和记机房内仍保留来自前苏联、英国、丹麦等国家的机器,以及解放之后添置的大连生产的机器。这些依旧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机器,无声地诉说着和记洋行经历了由盛转衰到再获新生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关立蓉,江苏南通如东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南通作家班结业。2021年以来连续三次被评为南京图书馆优秀读者。
- 上一篇:张学锋:康熙两次巡幸江苏,正史比野史还要精彩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