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过祯、陶国水、陆曙:龙砂医派:守正创新之道

2025-03-06    

无锡古称梁溪、金匮,简称锡,北倚长江,南滨太湖,自泰伯奔吴,定居梅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为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太湖明珠”之誉;江阴古称暨阳、澄江,简称澄。无锡、江阴均是苏南古城,一处太湖之北,一据长江之南,自古文风昌盛,历代名医辈出。自宋代凿通锡澄运河后,两地交通便捷,商贾交往频繁,故多锡澄联称。发源于锡澄地区的龙砂医派,肇起于宋元,隆盛于清乾嘉时期,再兴于清末民国至今,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1]


d15e071e-a846-4384-b0df-7fe903899ca6.jpeg

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外景图(过祯 提供)


一、历史脉络


江阴华士,古称花市,又称华墅、华市、龙砂,相传为吴王夫差种花之处,也传因盛产棉花而得名,有“日出万匹,衣披天下”之誉,素为江南名镇。


因华士有白龙山、砂山两座山,故华士又古称龙砂。白龙山、砂山东西横亘,绵延十里,故称“十里龙砂”。唐武周长寿二年(693),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出为江阴县丞,其所作《重九日宴江阴》诗中已言及龙沙(即龙砂):“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2]这说明,最晚到唐代已有龙砂之名。


此后历代诗词、著作皆有以龙砂为名,王润生在《述先训示儿》中写道:“卜宅龙砂五世馀,云仍庇荫此权舆。百年生聚椒繁衍,一室经营草茀除。”王家枚曾任华墅乡董多年,著有《龙砂志略》《龙砂诗存》等。曹颖甫有《龙砂道中》诗:“岁暮天涯一棹归,川途十里漾晴晖。天光照水水照舰,无数鸳鸯绕岸飞。”


此外,很多宗谱皆以龙砂冠名,清代姜蔚蒸、民国姜继宗,纂修姜氏宗谱,皆以“龙砂姜氏”名之《龙砂姜氏宗谱》,此外尚有《龙砂贡氏宗谱》等。针灸巨擘承淡安曾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亚非国家会议,下月将开幕。我国代表团已组成,钱惪亦为团员之一,我龙砂之光。”钱惪为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与承淡安先生同为华士人,故言之。可见龙砂之名,久已有之,源远流长。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医。江南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学术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乃至包孕吴越的太湖文化、海纳百川的长江与运河文化、泰伯奔吴的吴文化等相互交融的江南人文基因,涵养了龙砂文化,也孕育了儒风独茂、名医辈出、名著众多、医术纷呈、特色鲜明的龙砂医派。


龙砂医派肇起宋元。许叔微(1079—1154),字知可,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宋代杰出医学家,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晚年定居无锡太湖之滨马迹山“梅梁小隐”,潜心学术、著书行医,绍兴十四年(1144)著《普济本事方》,绍兴十九年(1149)著《伤寒九十论》,为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与《伤寒论》经方大成之医家,清代徐彬评价其“古来伤寒之圣,唯张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发明者,唯许叔微为最”。许叔微重视《伤寒论》经方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是经方派的创始人,也是龙砂医派最早的经方家,[3]深刻影响了一代代龙砂医家,为龙砂医派学术特质之萌芽与肇源。久居龙砂地区的“东南宗师”陆文圭曾有诗赞曰:“江左知名许叔微,公来示之衡气机。天下呻吟尚未息,公持肘后将安归。”


陆文圭(1252—1336),字子方,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元史》评论:“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4]南宋沦亡时,陆氏曾避居江阴龙山砂山脚下的华士镇,人称“墙东先生”;政局稳定后复出,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吴县学事,讲学吴门;大德十一年(1307)江阴三皇殿建成后,执教于江阴三皇殿。陆文圭《墙东类稿·三皇殿讲堂记》载:“堂成,朔望师弟子跪谒如礼,退而升堂,相与讲授其一家言矣。”陆文圭作为学术界的宗师,深究三皇文化,同时精通医学和诸子百家之学,活跃于苏南浙北,开拓了环太湖龙砂文化圈,也为龙砂医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5]


陆文圭在华士致力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达50余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及医学人才,成为龙砂文化区和龙砂医派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和肇始。陆文圭受三皇文化影响,溯三皇文明之道,循天人合一之旨,践五运六气之理。陆文圭之后,龙砂地区文人荟萃,龙砂医派声名鹊起,五运六气遂成为龙砂医派显著的学术特质之一。


此后,龙砂文化区名医辈出,如元代晚期出了名医吕逸人;明代有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无锡女医谈允贤,吕夔与其孙吕应钟、吕应阳“一门三御医”,“龙砂姜氏世医”明末至今,传承十余代;盛巷“曹氏儿科”世代相袭,皆鸣于时;滥觞于清乾隆年间的“黄氏喉科”所创“黄氏响声丸”,蜚声海内。


至清代,形成了以华士为中心和源头并不断向周边扩大乃至影响全国的龙砂医派名医群体,他们除有一定学术共性外,或由家族言传或因师承授受,在某一专病、专技方面具有独到的理论、技艺和方法,优势特色明显,精彩纷呈,极大丰富了龙砂医派的内涵。


清乾隆年间龙砂名医姜大镛有《龙砂医案》《龙砂姜氏医案》传世。光绪年间苏州医家姜成之收集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以及姜宇瞻等龙砂医家的医案,编为一帙,署名《龙砂八家医案》。足证龙砂医学之名,有据可考。


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这块名医辈出的土地孕育了吴士瑛、吴达、薛福辰、柳宝诒、王旭高、张洵佳、张聿青、高思敬、曹颖甫、朱少鸿、承淡安等医学大家。


清嘉庆元年(1796),孔广居在《天叙姜公传》中描述“华墅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形象勾勒出龙砂医派当时的盛况。


二、学术思想


为进一步推动龙砂医派学术传承,无锡市编办于2013年正式批准成立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国医大师朱良春与国医大师颜德馨共同出任终身名誉所长。朱良春为研究所成立题词:“中华医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各具优势,锡澄毗邻,钟灵毓秀,龙砂医派,杏苑崛起,经方膏方,五运六气,岐黄万代,懿欤盛哉。”短短48字,凝练了龙砂医学的地域属性、产生的文化土壤以及主要学术特点,阐明了龙砂医派的活态传承现状和美好发展前景。具体说来,龙砂医派具有以下鲜明的学术共性:


(一)重视运气,卓然自立


龙砂医家重视五运六气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是其鲜明特色,且著述颇多。宋代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中引用《素问·阴阳离合论》之言,以开阖枢作为六经顺序的重要依据,并用五运六气理论阐述伤寒暴死证之原委;《无锡金匮县志》载徐吾元“论运气颇精博”;清代缪问注姜健所传《三因司天方》;吴达《医学求是》有“运气应病说”专论;薛福辰著《素问运气图说》;高思敬在《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中著有《运气指掌》;王旭高著有《运气证治歌诀》,并提出“执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隘。舍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浮”等运气临证规范,在临床上“明岁气天时”“相机从事”,抓“时机”,灵活化裁“运气方”;方仁渊对运气理论运用匠心独运,《倚云轩医案医话医论》记载了很多关于运气预测、临床的效案,曾编辑其师《王旭高临证医案》4卷,并附有涉及运气等许多精辟按语。


据与姜健同时稍晚的名医缪问(1737—1803)记载:“吾邑姜体乾先生治病神效,读其方必多至二十余品,心窃非之。然人所不能措手者,投剂辄效,殊难窥其底蕴也。后登堂造请,乃出宋版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以示,余始知先生之用药,无问内外气血,每于司天方中或采取数味或竟用全方,然后杂以六经补泻之品。故其方似庞杂而治病实有奇功。”[6]


缪问从姜健处获《三因司天方》后详加注释,晚年移居苏州,所注《三因司天方》被苏州名医陆九芝全文收入《世补斋医书》,并给予了很高评价。“龙砂医派”在苏州有盛名,才可能有苏州医家集编《龙砂八家医案》之举,此举又与姜、缪两氏有很大关系。


咸同年间,无锡名医王旭高将姜健所传《三因司天方》编成《运气证治歌诀》传世。在《龙砂八家医案》中,留下了多位医家应用三因司天方的宝贵医案。


柳宝诒据运气原理阐发伏邪理论;承淡安著有《子午流注针法》,又让其女承为奋翻译了日本名医冈本为竹所作的《运气论奥谚解》;曹钟英、龚锡春在无锡《医钟》连载运气学说等;邹云翔先生强调“不讲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不了解祖国医学”。


龙砂医家重视五运六气的流派特色,在当代医家中尤为突出。国医大师夏桂成为现代龙砂医家的杰出代表,他注重五运六气理论在妇科临床的运用[7],认为“作为中医师中的一员,应遵从古训,学习和掌握运气学说,推导病变,预测疾病,论治未病”。


龙砂医派现代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为龙砂医家柳宝诒四传弟子,对运气学说多有研究,深入阐发了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和“三年化疫”等重要理论,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疫病预测预警课题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引起了学界对中医运气学说的重视,成为全国五运六气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方面的领军人物。[8]


(二)倡用经方,一源多流


重视经方的传承和运用是龙砂医派又一重要的学术特色。由于学术上的个体差异,龙砂医派的这些经方家,有的偏于理论研究,有的偏于诊疗方法;有的偏重《伤寒论》,有的广论温病;有的纯粹,有的折中;有的传承经典,有的独创新见,抑或衷中参西,可谓伤寒经典为体,既一脉相承,又百花齐放,各有千秋。[9]宋代许叔微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奠定了其在伤寒学术领域的地位,被后世尊为经方派的代表之一。沈金鳌《伤寒六经主症》一书论述六经病提纲的主证主脉,以“标本中气”论述犯禁后的变证及治疗,特色鲜明,后辑入《伤寒论纲目》。王旭高提倡经方类方研究,著《退思集类方歌注》。柳宝诒主张“寒温统一”“六经辨证”,《温热逢源》提出:“伤寒温热,为病不同,而六经之见证则同;用药不同,而六经之立法相同。”张聿青既承袭经方之方与法,紧扣病机,巧用经方,异病同治,又取经方之法而不泥其方,病症互参,扩大经方的运用范围。曹颖甫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内容,均要通过临床实例加以验证,不能随意阐释,“治病不经实地考验,往往失之悬断”,这些观点在他的《经方实验录》《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中均有体现。朱莘农以“夹阴伤寒”名誉一时,并创立伤寒脐腹诊、咽喉诊、脉舌诊。


另据《江苏历代医人志》及无锡地方史志记载,明代吕大韶著《伤寒辨证》,清代钱维镛著《伤寒秘笈续集》,高日震著《伤寒要旨》,华文灿著《伤寒五法辨论》,吴廷桂著《伤寒析义》,王殿标著《伤寒拟论》《金匮管窥》,张孝培撰《伤寒论类疏》,这些书都具有较大价值,如清代吴门医派汪琥评价张孝培《伤寒论类疏》:“其注仲景书能独出己见,而不蹈袭诸家之说。”


龙砂医家许叔微、柳宝诒、章巨膺等强调用伤寒六经理论辨治各种外感病,他们据《黄帝内经》释《伤寒论》,用《伤寒论》六经看温病,与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的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为主要特色的温病学说实为一源多流。


现代传承人黄煌教授秉承龙砂前辈多用经方和重视辨体的特色,善于通过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构建“方—病—人”诊疗体系,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黄煌经方”。[10]


现代传承人顾植山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及“六经欲解时”理论指导六经辨证和经方运用,扩大了经方应用范围,别开生面。


(三)龙砂膏滋,民俗原创


重视七损八益调阴阳及肾命理论,擅用膏滋方奉生调体治未病,创新膏方制作工艺,形成龙砂医派膏方特色。


运用膏滋方调体养生是龙砂文化区民俗。《龙砂八家医案》中即有运用膏滋方的脉案,《张聿青医案》中撰有“膏方”一卷,柳宝诒撰有《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一书,目前柳氏致和堂的“膏滋药制作技艺”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1]


龙砂医派膏方生动诠释了膏滋的民俗文化内涵,龙砂名医柳宝诒、张聿青等是江浙膏滋方的杰出代表。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其在制作流程、所用器具、特殊药物加工、火候以及辅料的选择等方面有独特理论依据,制作技艺采用严格的工艺流程,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优化质量,延续了传统制膏技艺。龙砂医派学术特色与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龙砂膏方。


从学术层面论,龙砂医派膏滋方汲取《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冬藏精理论、资化源理论,宋明理学的太极河洛思想,以及明清命门学说。龙砂膏方有其特定的文化底蕴、理论基础,组方用药阵法森严,温润灵动,阴阳相合,升降有序。[12]


龙砂膏方具有“民俗原创,固本培元,养生治未病”“培补命门元阳,顺应‘冬至一阳生’”“注重阴阳互根,阴中求阳”“结合五运六气,必先岁气抓先机”“注重熬膏技艺,工艺精良”等五大优势特色。


国医大师颜德馨为龙砂膏方题词:“固本清源,一人一方,适时进补,勿违天和。”国医大师朱良春为龙砂膏滋药制作技艺题词:“传承膏方技艺,弘扬岐黄精义,擅治未病防衰,保障人民康健。”


(四)专科专病,特色鲜明


龙砂医派及其医家,除有三大主要学术共性外,共性中衍生个性,各自专科专病特色鲜明,在内科、外科、女科、儿科、骨伤科、针灸、推拿、喉科、痔科以及痘疹、伤寒、温病等诊治方面,心得自有。


如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沈金鳌“脾统四脏”、张聿青“流湿润燥”等,为学界推崇。又如“许之婴儿,尤之治喉,朱之接骨”,及至黄氏喉科、刘氏骨伤等民众口碑,广为流传。他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极大地丰富了龙砂医派学术体系与诊疗技艺。


1.龙砂内科,创新理法。龙砂医家在内科病症诊疗中重视五运六气,善用三阴三阳六经辨证,倡用经方,同时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创新理法。沈金鳌对杂病诊治用功尤深,撰有《杂病源流犀烛》,采取从源到流的研究方法,力求博采诸家之长,不拘于一派一系。[13]龙砂治肝之法,以王旭高为集大成者。王氏从舅父外科大家高秉钧学医多年,尽得其传。初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王氏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结合五行生克等理论,创有疏肝理气、疏肝通络、培土泄木等治肝三十法,实治肝之经典,为学界推崇。[14]


2.龙砂外科,“心得”开派。龙砂外科,源远流长。最著名者当属中医外科三大派之“心得派”开派人物高秉钧,其疡科治疗主张内外统一,以内治为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用,以外治法为补充,善用温病理论,著有《疡科心得集》,名震于时。[15]此后龙砂地区外科医家多受高氏影响,除传其子高鼎汾、其甥王旭高,龙砂地区的外科医学家们,如包昭兹、过铸、章治康、高思敬等,以及大港沙派的沙石庵,都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外科“心得派”。


3.龙砂女科,百花齐放。龙砂女科著述丰富,临证有独到的学术观点、诊疗技艺。[16]自明代就有谈允贤著个人医案《女医杂言》,庄履严著《妇科百辨》,其中《妇科百辨》“种子篇”对女性不孕症进行了分型,涵盖了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证型,为后世医家研究不孕症奠定了理论基础;近代时逸人编著《中国妇科病学》,汇通中西妇科理论,融古贯今,衷中参西;江苏省非遗项目“周氏妇科”,倡导“湿热致病说”,在“气火”致病说上,亦多新义;国医大师夏桂成率先提出了“经间期学说”,结合《周易》、五运六气学说,阐发女性生殖节律。


4.龙砂男科,自有独见。龙砂医派内外科两善其长,为龙砂男科学术特色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精于外科的高秉钧、高憩云、邓星伯、余听鸿等名家在治疗囊痈、子痈、袖口疳、肾岩翻花、㿗疝等外阴病上独树一帜,精于内科的沈金鳌、柳宝诒、曹颖甫、王旭高等名家在治疗阳强、阳痿、遗精、淋浊等男科杂病上特色鲜明,及至近现代以许履和、徐福松为代表的龙砂医家为新中国中医男科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徐福松首次提出男科“腺、性、精、育”四大类主病(症)概念,提出内肾外肾新学说,开现代中医男科学之先。[17]


5.龙砂儿科,底蕴深厚。龙砂儿科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中叶,至清代进入鼎盛期,并涌现出多个儿科世家,皆底蕴深厚,其中以盛巷曹氏儿科最为出名,自明末以来,薪火传承,代有名医,时民间流传“若要小儿病安康,曹家门前坐、等、看”。汪艺香精小儿痧痘,处方用药每于汤方中合丸散引导,独具匠心,门徒众多,时有“汪党”之称。龙砂儿科着重观形色、听声音,以推拿外治为特色诊疗方法,内外同治,疗效卓著。


6.龙砂喉科,精微独到。龙砂地区以黄氏喉科、尤氏喉科最为出名。龙砂喉科立论皆本于《黄帝内经》对咽喉的生理病理描述,主以火立论,且需分实火、虚火,同时指出风与痰在喉科诸病的重要性,亦不忘七情、饮食、劳役等因素对喉科疾病的影响。以黄氏喉科为代表的龙砂喉科将吹药传承至今,仍在临床发挥作用,并对吹药制作理念、制作工具、使用工具等进行了革新。[18]


7.龙砂针灸,饮誉海外。针灸学科方面,龙砂医派著名医家承淡安,秉承家学,融汇精华,创立“澄江针灸学派”,创龙砂方证针灸,在苏州、无锡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针灸疗养院,编著《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子午流注针法》,编辑出版《针灸杂志》等。[19]龙砂医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临证针药并举,结合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创龙砂运气针法,以运气学说指导针灸,易简效宏,海内弟子广为传播。


8.龙砂骨伤,以武入医。龙砂地区早期从事跌打损伤,金疮外科者,多为兼职,很多人都是武行出生或兼以习就操业,发展为专职医生后,他们逐渐汲取内科经验,在精研手法的同时,注重整体调治。楚氏伤科、刘氏骨伤疗法、石氏伤科疗法、朱氏伤科等特色疗法薪火相承百余年,代有创新。目前刘氏骨伤已经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氏伤科在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全国64个中医学术流派之一。


三、当代传承


2013年,无锡市编办批准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挂牌成立“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国医大师朱良春、颜德馨任终身名誉所长,国医大师夏桂成任学术顾问。2019年12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升格为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顾植山、黄煌两位代表性传承人担任荣誉院长。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下设“七所一院三中心”,即龙砂医派五运六气研究所、经方研究所、治未病研究所、龙砂医派心病研究所、脾胃病研究所、女科研究所、护理研究所、龙砂书院、龙砂医派特色诊疗中心、龙砂医派科技创新中心、龙砂医派文化交流中心。


龙砂医派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的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2014年“龙砂医学诊疗方法”被确立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又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推进龙砂医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被写入《江苏省中医药条例》。2023年,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龙砂医派分院成立。


对龙砂医派深入的研究与传承,不仅见证了其近千年的辉煌历史,也看到了它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活力与创新。龙砂医派以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艺,不仅在无锡、江苏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目前,龙砂医派传承弟子千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瑞士等国,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东、青海等地共建有59个龙砂医学流派传承推广工作站。通过一代代医家的不懈努力,龙砂医派的学术精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作者简介:过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主治中医师;陶国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陆曙,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龙砂医派分院院长。)


栏目编辑:王魁诗

参考文献

[1]陆曙,陶国水.中医流派传承丛书:龙砂医派[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2]张成杰.锦绣中华 古今名胜诗词选[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269.

[3]黄煌.龙砂医派的经方家们[N].中国中医药报,2022-02-18.

[4]许嘉璐,李修生.二十四史全译:元史 第6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3506.

[5]顾植山.溯源知五运六气,循根识龙砂医学[N].中国中医药报,2024-01-12.

[6]陈无择著.陶国水整理.三因司天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38.

[7]周亚红,谈勇.龙砂女科传承创新实践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262-265.

[8]尹洪东.运气大医顾植山[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9]彭健,陶国水,陆曙,等.龙砂医派经方运用特色概要[J].江苏中医药,2023,55(9):69-72.

[10]黄煌编著.曹净伦,朱敏主译.黄煌经方使用手册(汉英双语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11]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22:706.

[12]陶国水.“龙砂膏滋”说源[N].中国中医学报,2015-11-06.

[13]郭振球.《杂病源流犀烛》的学术成就[J].吉林中医药,1981(4):56-59.

[14]薛博瑜.王旭高“治肝三十法”述要及其指导现今中医肝病诊疗之思考[J].江苏中医药,2024(9):1-3.

[15]王耿.高秉钧对中医外科的贡献[J].陕西中医,2005(2):190-191.

[16]温丽娜,周亚红,陶国水,等.龙砂医派女科学术思想探赜[J].江苏中医药,2024(10):62-66.

[17]陈赟,韩紫阳,孙志兴,等.基于全国名老中医徐福松教授“内肾外肾”理论浅析男性生殖[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4(2):163-166.

[18]季红健,李丹,任思秀,等.黄氏喉科吹药制作法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9):5494-5496.

[19]张建斌.承淡安先生学术思想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10):1039-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