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宝:寻找鱼雷营
南京鱼雷营,一个带有血色记忆的地方。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鱼雷营和附近的宝塔桥,先后杀害中国军民39000余人,江滩、码头遗尸枕藉,情状惨烈。为铭记历史,自1985年起,南京市陆续在16处遇难同胞丛葬地建成了纪念碑或纪念馆,唯独鱼雷营因无法定位一直“有名无碑”。直到2012年,抗战史学者胡卓然根据汪伪海军部水路测量局1942年完成的军事地形图,查到了鱼雷营之所在。后经过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志愿者实地测量,得出了鱼雷营遗址的四至经纬度,从而为鱼雷营纪念碑的选址提供了依据。2015年冬,一座采用卧式花圈造型的鱼雷营遇难同胞纪念碑终于在金陵船厂东北角的江边建成。
那么,消失的鱼雷营有着怎样的过往,还有没有其他踪迹可寻?
一、透过历史的烟尘寻找鱼雷营
鱼雷营原址和鱼雷营遇难同胞纪念碑的位置(李文宝 提供)
南京鱼雷营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清廷重臣们认识到“师夷制夷”的重要,“制造船炮,为中国自强之本”“船政根本在于学堂”,水师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光绪八年(1882),北洋海军相继在大沽、旅顺、威海设鱼雷营、水雷营及鱼雷局。光绪十八年(1892)又在威海、大连湾添置3个水雷营。鉴于当时南洋已向德国订造鱼雷艇,船政又建成鱼雷快船,便于同年在南京草鞋峡创设南洋鱼雷分局。后因种种原因,国内各水鱼雷机关相继被裁撤,唯有南洋鱼雷分局因成绩最著得以幸存。
作为从西方引入的专业士兵教学、管理和储备机构,南洋鱼雷分局隶属于光绪十六年(1890)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兵部侍郎铁良在抽阅江苏等省营伍及武备学堂等情形事奏折中称,该学堂“附有鱼雷一营,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开办,员司、书吏十二员名,雷艇四艘,泊于下关草鞋峡江面,每艘官舟四员,舵工、管油、生火、雷兵、水手、夫役各二十五名,归该堂总办兼理,平日演练鱼雷用法”[1]。
提到鱼雷营就必然要说到常朝干。光绪八年(1882),常朝干出身于福州渡鸡口的绸商世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九届管轮班。在校期间,常朝干校课、舰课“每考必冠”。光绪二十九年(1903),常朝干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海容舰”二管轮的常朝干被海军统制官萨镇冰派往德国,在柏林高等工业大学专习枪炮鱼雷技术,学成回国后任南洋鱼雷分局教习。宣统三年(1911),随着南洋鱼雷快船及鱼雷艇购置逐渐增多,南洋鱼雷分局拓改为南京鱼雷营,常朝干充任管带。
辛亥革命后,北京海军部对国外水鱼雷技术的发展颇为关注,1913年3月,派林献忻、常朝干率军士远赴奥匈帝国,研习新式水鱼雷学。常朝干是从海军造械中监任上派往奥地利的,留学期间还兼任驻德公使馆海军武官。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常朝干和林献忻带领全体军士回国。1915年,常朝干接替汤金城任海军鱼雷营营长。汤金城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参加过甲午海战,曾任“镇远舰”鱼雷大副。海军部对常朝干的荐语是“学术湛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海军鱼雷营更名为海军水鱼雷营,常朝干出任海军水鱼雷营首任营长。
建设中的海军水鱼雷营校舍(源自1932年《海军部成立三周年纪念特刊》)
处在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年代,水鱼雷营饷需奇绌,规模无法扩充,设施十分简陋。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海军署扩建为国民政府海军部。海军部认识到水鱼雷是海军利器,于1931年春开始扩建校舍营区,为培养现代水鱼雷人才创造条件。然而这一工程命途多舛,先是1931年夏天长江洪水泛滥,水鱼雷营兵房堂舍均被淹没,码头梯级及平面木板都被洪水卷走。后又遇“一·二八”事变,导致工程陷入停顿,原拟8个月的工期,一直拖延至1932年秋方才告竣。1934年,海军水鱼雷营开始筹建鱼雷厂、水雷厂、无线电料厂。鱼雷厂、水雷厂分别于1935年3月和8月建成,无线电料厂因财力不济展期进行,直到1937年3月方才完工。水鱼雷营码头于1933年10月重建,由夏正记营造厂承造,海军江南造船所为其配制了一座5吨人力起重机。
海军水鱼雷营校舍主楼面向长江,分上下两层,下层设6个券门,屋顶设12个方形、2个半圆形的老虎窗,突出的门厅有6根立柱,上方有三角型山花,为典型的西式建筑。在民国年间的一些期刊里,这幢西式建筑的出镜率很高,鱼雷营学员的毕业照,大多以这幢建筑的门厅为背景,匾额上“海军水鱼雷营”六个大字格外醒目。水鱼雷营所属的鱼雷厂分类陈列各种鱼雷,凡航海练生、水鱼雷士兵学习厂课者,都依次列队到厂,由鱼雷教官分别教授。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军水鱼雷营是军营、学堂、工厂三位一体的存在。
海军水鱼雷营设营长、副营长各1人,下分营务、教务、体育等组。教学分学生、士兵两组。其中,学生组专修无线电,航海练习生见习鱼雷;士兵组水鱼雷专业则会接纳海军学校修业期满的学生及各舰优秀士兵来营学习。学员庄怀远便是1934年取得海军学校修业证书,又于1935年取得鱼雷营修业证书的。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分期考取,毕业后被分别派往海军各电台及舰艇见习。航海练习生既要学习白头鱼雷、黑头鱼雷、水雷及鱼雷厂课、扫雷等专业课,也要学习无线电常理及无线电收发等,还要不时随舰去象山、湖口等地操练施放鱼雷。1934年海军秋季大会操中,宁海、永健、楚同、楚谦、楚有、楚观等舰在草鞋峡江面列阵,水鱼雷营的士兵们先后进行鱼雷装艇及发射操练,还有海军士兵在操场上表演太极操,颇极一时之盛。
海军水鱼雷营第一届雷机班毕业摄影,前排右7为常朝干(源自1934年第6卷第8期《海军杂志》)
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闽系海军是中国近代海军的主体,水鱼雷营为闽系海军把控,教官、学员多来自福建,更有全班自福建转学至水鱼雷营学习的。1930—1934年,有44名由福州海军艺术学校(前身为福建船政学堂“艺圃”,培养艺徒即技术工人)转入鱼雷营附设无线电训练班学习。郑天杰是福建林森人,1925年考入马尾海军学校,毕业后在“应瑞舰”服役仅一年,就和全班同学一起到鱼雷营学习鱼雷和水雷。在官曼莉的《郑天杰先生访问纪录》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草鞋峡的对面就是八卦洲江面,海军鱼雷艇经常在这里实习演放鱼雷。鱼雷营营长系常朝干。”
常朝干前后执掌鱼雷营20多年,直到1936年7月邓兆祥接任水鱼雷营营长。邓兆祥为广东高要人,1914年考入黄埔海军学校,1930年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英国海军鱼雷学校学习鱼雷、航海、信号、枪炮等专业。1934年后,其先后在国民革命军海军中担任副部门长、部门长、副舰长等。1940年,邓兆祥调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中校参谋,已经转任海军部候补员的常朝干又重操旧业,代理海军水鱼雷营营长,直至抗战中期鱼雷营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中国第一代鱼雷专家,常朝干全程见证了海军水鱼雷营的起落兴衰。
二、沿着将军们的足迹寻找鱼雷营
南京沦陷时,海军水鱼雷营没有爆发出应有的电闪雷鸣,而是奉令先行西撤,将所储水鱼雷及雷艇转移至长江中上游,先后在江西吴城,湖南湘阴、辰溪等地落脚。1938年冬,海军水鱼雷营在辰溪建成营屋库房,营部设在赵家巷,鱼雷厂设在小路口、麻田一带。在不时遭遇空袭的情况下,水鱼雷营仍坚持办学。1937—1938年,共有116名鱼雷班士兵完成学业,奔赴抗战前线。身处内地,水鱼雷营官兵和失去战舰的海军官兵成了“海军陆战队”,他们组成布雷队,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在江河湖汊广布鱼雷,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创。在辰溪大酉山,建于1945年的抗日阵亡烈士陵园,安葬着包括水鱼雷营官兵在内的120名烈士。
1939年4月,海军水鱼雷营营长兼桂林行营江防处水雷总队总队长及西江第二守备总队总队长邓兆祥,率部初驻梧州,后驻肇庆。为了阻止日军沿西江推进,他采用水泥砣子制作“沉底水雷”,在西江主航道布防,舰艇一旦触碰就会爆炸,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1948年5月,邓兆祥任“重庆”号巡洋舰舰长。在35年的旧海军生涯中,邓兆祥对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腐败堕落彻底失望。1949年2月,他毅然率领全舰官兵在上海吴淞口起义,受到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电报嘉勉。1955年,邓兆祥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81年任海军副司令员,为人民海军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历经战火的海军水鱼雷营在抗战胜利后一度被辟为国民党海军仓库,后来在史料中便鲜有记载。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里又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水兵摇篮,并留下开国上将张爱萍、开国大将萧劲光的足迹。1949年4月23日,在南京解放的同一天,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泰州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人民海军从此诞生。上海解放后,华东军区海军机关进驻上海,张爱萍在《大公报》上刊登通告,在原国民党海军中招揽人才,共同建设人民海军。随后,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从上海迁至南京。为团结改造好国民党原海军人员,从1949年下半年起,海军起义投诚官兵被集中在草鞋峡华东海军政训大队(海军水鱼雷营旧址)学习。上千名学员分为六个中队,一、二中队是军官队,其余为士兵队,张爱萍多次来这里作报告。
据从“永明舰”起义参加过培训的学员汪世喜回忆,张爱萍操着四川口音,讲话深入浅出,他要求原海军人员从根本上转变立场,不能“外穿人民海军的军服,里面穿着美蒋阵营的衬衣”[2]。午餐时,张爱萍主动到低伙食标准的“陆灶”吃便餐,而海军学员在学习期间仍按舰艇标准吃“海灶”,这让海军学员们汗颜不已。
1949年下半年,华东军区在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旧址(今南京市中山北路346号)组建了华东军区海军学校。1949年12月,萧劲光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随后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兼第一海军学校校长。1950年12月29日,海军学校改称海军联合学校,下辖4个分校,其中第四分校为舰务分校,设在草鞋峡鱼雷营旧址。海军联合学校第一期开学没几天,萧劲光司令员到第四分校视察,当时教室和宿舍都是草棚,篱笆上的石灰还没干透,条件非常艰苦。
1951年冬,海军联合学校第二期学员毕业,部分改为海军预科学校,从一座座简陋的教室里,新中国的第一代水兵走向蓝色海疆。这批学员经过严格的政治、军事和专业技术训练,后来都成为骨干。2017年10月14日,180多名原南京海军联合学校的学员来到南京草鞋峡江边,重访海军预科学校旧址,其中就有在著名的“八·六”海战中荣立一等功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的徐寿祺少将。这次重访故地,当年的海军预科学校已了无踪迹,不过看到当年的芦苇滩、茅草棚变身为现代化的造船厂,徐寿祺还是不住叫好。
三、在船厂的发展沿革中寻找鱼雷营
刚建成的水鱼雷营办公楼(源自1933年第5卷第7期《海军杂志》)
1976年金陵船厂老办公楼(李文宝 提供)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处南京三汊河的长江航务管理局第三船舶修理厂(金陵船厂前身)因场地狭小,发展受限,企业亟待搬迁。为选择新址,厂长赵沱多次到南京市政府向副市长陈立平申请地皮。其时,恰逢海军预科学校要迁往青岛,厂里得知消息后连忙派人到海军预科学校接洽。一个准备他迁,一个急需扩建,双方一拍即合。
1957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组对船厂扩建新址进行考察,认为选择原海军预科学校地址较为理想,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校舍滩地先行生产,又可以有计划地建设新厂。同年9月,金陵船厂与海军学校在北京签订了“土地交换合同”。次年5月,船厂陆续由三汊河迁入草鞋峡新址。原海军预科学校营地总面积10.3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总面积1.43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3115平方米,草房6307平方米。
1958年7月,金陵船厂开始利用新址进行生产,分别将海军预科学校办公楼底层一半拆墙加柱,辟为轮机车间,学校小仓库改作动力车间,伙房改为锻工组、铜工组、空压机作业间,小教室辟为木工车间,大操场改为上下船舶的土船台。1966年,金陵船厂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原海军预科学校办公楼又被辟为船厂办公楼。时人不知,这幢办公楼,正是当年海军水鱼雷营的标志性建筑。主要依据有三点:
一是面积对比。1932年《海军部成立三周年纪念特刊》的《过去一年之重要工作回顾》章节中写道:“本京草鞋峡,原有海军水鱼雷营……校舍占地一百四十余方丈,全系西式楼房。”“一百四十余方丈”是占地面积,如果换算成两层楼的建筑面积,大致为3111平方米,这和金陵船厂接收时办公楼面积3115平方米的数据相差无几。
二是位置对比。比照标注鱼雷营的民国老地图和20世纪70年代金陵船厂平面图,虽然后者精度不高,没有经纬度,且多年来长江岸线在变化,但是参照老虎山下通往厂区的道路走向,办公楼的位置基本吻合。
三是外观对比。1976年9月,船厂民兵在人武部高炮前悼念毛主席逝世,留下了一张照片。在图片的右上方,办公楼的西式立柱和屋顶老虎窗依稀可见。这张照片与新落成时的鱼雷营照片相比,尽管拍摄角度相反,但整体风格高度一致。这张照片可能是办公楼遗存的最后一张能辨识原始风貌的照片。1976年11月,由于船厂值班人员夜间在二楼值班室用火不慎,引发火灾,上层烧毁。此后船厂把损毁的二楼拆除,余下一层仍辟为办公用房,东侧为厂组织科、保卫科、纪委的办公室,西侧是基建科和工程队的所在地。其时,这幢历经风雨的办公楼已面目全非。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陵船厂开始大举建造出口船,施工场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扩大分段建造场地,船厂于1994年完成东船台的拓延工程。令人扼腕的是,原海军预科学校的建筑被全部拆除,始建于1932年的海军水鱼雷营标志性建筑也寿终正寝,没能留下只砖片瓦。
大江东去,注定要带走我们许多不舍。已经夷为平地的鱼雷营旧址,将随着滨江风光带建设再换新颜。但是,有关鱼雷营的血色记忆人们不会淡忘,那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个国家的记忆。那座静静伫立在江边的鱼雷营遇难同胞纪念碑也在时刻警醒着人们、鞭策着人们。
〔作者简介:李文宝,原金陵船厂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高级政工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史》(船舶工业卷)近代部分主要撰稿人。〕
栏目编辑:胡渝宁
参考文献
[1]哈恩忠.光绪朝各省设立武备学堂档案(下)[J].历史档案,2013(3):41.
[2]汪世喜.张爱萍:新中国海军的创建者——对张爱萍将军的片段回忆[J].湖北文史,2013(2):166-176.
- 上一篇:勇立潮头唱大风——革命精英在五四运动期间的斗争纪实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