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王 韦:南京“紫金山”得名浅析

2025-08-04    

紫金山即钟山,海拔448米,是宁镇丘陵地带的最高峰。作为南朝“望秩之所宗”及历代南京的镇山,伴随着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脉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尤以六朝、明初、民国三个时期为最。在方圆31平方公里内,如今分布着各类文物古迹2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6处,省市级文保单位30处。


27bd123a-d364-403e-a7f4-f9cd7544d312.jpg

钟山远眺(梅宁 摄)


一、明代前方志无“紫金山”之名


紫金山历史上曾有多个名称。唐代许嵩《建康实录》记载:“(楚威王)乃因山立号,置金陵邑也。”一般据此认为最早称“金陵山”,甚至南京古称金陵亦来源于此。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说:“钟山,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按《舆地志》,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吴大帝时,蒋子文发神异于此,封之为蒋侯,改山曰蒋山。(南朝刘)宋复名钟山。”


北宋初期《太平寰宇记》载:“按《舆地志》云:‘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汉《舆地图》名钟山。吴大帝时,有蒋子文发神验于此,封蒋子文为蒋侯,改曰蒋山。”南宋《六朝事迹编类》卷2《形势门·钟阜》记载:“《(金陵)图经》云:‘在县东北,周回六十里,高一百六十八丈。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钟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钟山,吴大帝为立庙,封曰蒋侯。《吴录》云:‘大帝祖讳钟,因改名曰蒋山。’”南宋《景定建康志》卷17《山川志一·山阜》记载:“钟山,一名蒋山,在城东北一十五里,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钟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事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封曰蒋侯。大帝祖讳钟,因改曰蒋山。”


元《至正金陵新志》卷5《山阜》记:“钟山,一名蒋山。在城东北一十五里,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钟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事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封曰蒋侯。大帝祖讳‘钟’,因改曰蒋山。” 


通过以上不同时期代表性史料总结:钟山最早称“金陵山”,汉代称“钟山”,孙权更名“蒋山”,南朝复称“钟山”。尽管晋元帝渡江时山有紫气的记载亦散见于上述文献,但山名只记有“金陵山”“钟山”“蒋山”三个,未见“紫金山”一说,故紫气与山名谈不上有何关系。另需要说明的是,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曾有偈言“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相众德灭,唯有名独存”。此处“紫金山”应视为“佛身紫金色”与“须弥山”意象的结合,是象征佛身清净、光明与威严的宗教语言,而非世俗地理称谓。


二、“紫金山”之名的出现


曾做过明太祖朱元璋帐前先锋的俞本,其《纪事录》“洪武十三年庚申”记载:“上(朱元璋)见钟山崒嵂,前有方山,上平而四面俱方,居湖中,巍然势如捧玺,后临长江。汉末蒋子文战亡,显灵此山,故为蒋山。梁武帝昏愚,惑释宝公之言,立其像于山巅。林木荫森,鸟道盘折,下视石城,故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上悦之,以为帝王真穴,欲定寿宫,遂迁宝公塑像于青龙山,乃晋之东山也,创梵宇祀焉。命甥曹国公李文忠,崇(中)山侯李新董督太平、应天、镇江等府民间石匠五百余人,凿山为穴,刻石成宫殿。镌文武像,绘以丹青,饰以金翠,异香郁馥,制同奉天、华盖、谨身、玄清,深广莫测,名曰万年宫,又曰永寿宫。改其山为紫金山。”


俞本之说是否可信呢?李新峰考证举例:解缙诗应制四首之四有“紫金山上玉芙蓉,佳气浮空拥六龙。天地肇开洪武国,星辰旋绕大明宫”之语。〔弘治〕《吴江志》记载,洪武年间启蒙东宫的汾湖人陶振,曾撰《紫金山》《金水河》二赋进呈。可知洪武时期钟山确有“紫金山”之名,俞本所记非妄。[1]


洪武二十年(1387),翰林学士刘三吾作《敕建汉秣陵尉蒋忠烈庙记》,也使用了紫金山名。其文如下:“皇上圣子神孙,万亿年永符王气之会,则神世是庙食、世是翊卫者,岂不与同一绵延之祚也哉?乃系以乐神之歌二阕,其歌曰:蒋神兮尉秣陵,肉而人兮骨青。竟殒贼锋兮,忿填其膺。生而忠义兮,死则为神灵。人不知、国不谅兮,郁游魂其冥冥。紫金山之秀结兮,血食此庙庭。孙吴远今千余祀兮,世弥远而德弥馨。”[2]


明景泰二年(1451),南京兵部尚书仪铭所作《〈钟山志〉序》云:“太祖高皇帝定鼎于金陵钟山之阳,与宝公塔密迩,迁于湖之东,改额为灵谷寺,金碧辉煌,冠于海内,御书‘第一禅林’,揭于洞门,名其山曰‘紫金’。”[3]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俞本之说。又笔者通过各种数据库检索,排除佛教语境、异地紫金山外,尚未发现洪武十三年(1380)前有南京“紫金山”之名。


然而,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礼部纂修的〔洪武〕《京城图志》中,却无“紫金山”之名。其记载照抄旧志:“钟山。一名蒋山,在城东北。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钟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事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封曰蒋侯。大帝祖讳钟 ,因改曰蒋山。”推其原因,或明太祖口谕“紫金山”为钟山俗名,并非正式下诏更名,故文学侍从等近臣因诗赋格律需要时偶有使用。


甚至,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的《大明一统志》,多出冷僻的北山之名,仍不见“紫金山”之称。其记载为:“钟山在府东北,山周回六十里,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子文祖讳钟(原文如此,应为“大帝祖讳钟”之误),因改蒋山。《舆地志》:‘蒋山,古曰金陵山,一名北山,齐周颙隐此。’其山磅礴奇秀,比诸山特高。”这也说明“紫金山”之名当时不具影响力。


就现已发现方志材料,〔嘉靖〕《南畿志》始有“紫金山”之称,其记载曰:“钟山又曰金陵山、曰蒋山、曰紫金山、曰北山。国朝园寝在焉,诏改神烈山。在府东北。《金陵记》云,楚威王埋金以镇之,名金陵山。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大帝祖讳钟,改名蒋山。晋元帝渡江,望气者云山有紫气,名紫金山。齐周颙隐此,后出为令,孔璋作《北山移文》。”


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与明世宗诏改钟山为神烈山有关。嘉靖帝为提升生父地位,封湖北钟祥显陵为“纯德山”,考虑“亦宜同体”,同时封祖陵为“基运山”、皇陵为“翔圣山”、孝陵为“神烈山”。四山并封已使钟山地位隐性下降,谕旨更进一步规定:“(五山)并方泽从祀,以基运、翔圣、天寿山(成祖长陵)之神设于五岳之前,神烈、纯德山之神位次于五镇之序。”[4]这种国家祭祀制度改革势必引起地方精英的不满,于是编修方志时将文士小范围流传,偶有使用的紫金山,与晋元帝渡江的紫气之说建立联系,从文本层面列入钟山别称,借此提高钟山、孝陵以及南都地位。


万历五年(1577)刊印的《应天府志》,其卷15《山川志》曰:“上元神烈山,旧名钟山,在东北朝阳门外。志云: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钟浦,下入于秦淮,北接雉亭山。相传山有王气,今为孝陵。嘉靖中诏改今名,例非郡所得书,特志其形胜大观。山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盘’指此。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事于此,孙吴改曰蒋山,又名金陵山,又名紫金山(晋元帝未渡江时,望气者云‘山常有紫气’),又名北山,即南齐周颙隐处,孔璋作《北山移文》者。”


此后,〔万历〕《上元县志》、〔康熙〕《江宁府志》、〔乾隆〕《上元县志》、〔嘉庆〕《江宁府志》、〔道光〕《上元县志》等府县志均沿袭此说,遂使后人产生东晋即有“紫金山”名的误解。


明世宗所封“神烈山”之名,入清后自然不宜再用,于是再用回“钟山”,而民间则习称“紫金山”。《清文宗实录》卷92咸丰三年(1853)与太平天国战事奏报里,钦差大臣向荣也受到影响,报称“夺紫金山筑垒安营”。民国时,“钟山”与“紫金山”两称并存,但“紫金山”由民间称谓渐变为官方称呼,使用频率更高,至今依然。


三、“山有紫气”相关分析


“紫云”“紫气”说远比紫金山之名悠久。唐代《艺文类聚》引用东晋庾阐《扬都赋》注曰:“晋元皇帝未渡江之年,望气者云,蒋山上有紫云,时时晨见。”南宋《景定建康志》引用类似:“庾阐《扬都赋》云:‘元皇帝渡江之年,望气者云,蒋山上有紫气,时时晨见。’”


所谓“望气”,是根据云气的色彩、形状、高度和变化等来占验人事吉凶的一种方术形式,汉至魏晋南北朝时非常盛行。就色相而言,古代紫色是黑、赤两色的混合,因此颜色较深,接近今天棕红色。就文化象征而言,汉末紫气是高贵与神秘的代称,等同“五色”“五彩”,“非人臣之气也”。蒋山“紫气”是“金陵王气”的隐讳表达,是东晋政权合法性与正统地位的象征。


《宋书》卷27《符瑞志上》关于孙权记载也有“望气者云”:“初,秦始皇东巡,济江。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出于吴,而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势。’于是秦始皇乃改金陵曰秣陵,凿北山以绝其势。至吴,又令囚徒十余万人掘污其地,表以恶名,故曰囚卷县,今嘉兴县也。汉世术士言:‘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黄旗紫盖”指黄色旌旗、紫色华盖状的云气,同为天子之气象征。“斗、牛之间”即二十八星宿中斗宿与牛宿之间区域,这里对应吴越分野之地,代指南京。以上种种,皆是孙权称帝的舆论准备。之后又说:“吴亡后,蒋山上常有紫云,数术者亦云,江东犹有帝王气。”[5]意喻东晋当立。


直至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仍有“五色云”的记载:“南京钟山,太祖陵寝在焉。云气、山色,一日之间,青黄紫翠之不一。人以为气旺所致,又曰如汉高帝隐芒砀而上常有五色之云。予见沈约《钟山》 诗云:‘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则知晋时已如此也。”张岱则直接说:“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


以上文献中的“紫”,无疑指气象范畴的“云气”,似乎颇多编造意味而显得虚幻不稽。故也有人认为“天晴明时,日光照耀如金色,故呼为紫金山”[6]。现代人试图从科学角度阐发,具有代表性说法的是“山上的紫红色页岩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来的自然色彩”[7],那这种地质景观的解释是否成立呢?


根据地质资料和野外调查情况,紫金山区域主要分布有三叠纪黄马青组(T2h)和侏罗纪象山群(J1-2xn)地层。基本以山脊线为界,南麓为象山群,抗风化能力强;北麓为黄马青组,抗风化能力比较弱,由此形成了南坡缓、北坡陡的趋势。紫金山南麓为侏罗纪象山群地层,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象山群下段(J1-2xn1),主要为灰白色厚层状石英砾岩和石英岩状砂岩,厚3—122米;象山群中段(J1-2xn2),主要为灰、灰黄色细粒石英砂岩,局部为含砾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黑色炭质页岩,厚143—396米;象山群上段(J1-2xn3),主要为灰白、灰黄、暗紫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厚140—544米。紫金山北麓为三叠纪黄马青组地层(T2h),主要为一套紫红色薄-厚层钙质泥质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砂质砾岩等,底部为杂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泥灰岩,其厚度可达1059米。


地质专家据此推断:“紫”无论是山体本身颜色,还是光线反射到云层(云雾)的颜色,都需要有大面积的裸露山体,而且只会在岩石露出的北坡出现。就日照条件来说,紫金山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26′)以北,北坡属背阴坡,从春分到秋分,太阳从东偏北的地方升起,从西偏北的地方落下,一般在清晨太阳初升和夕阳西下时有短时间照射,阳光直接照射时间偏短。


也就是说,因山体而形成的地质景观需同时满足:紫金山岩石大面积裸露、春分到秋分之间、太阳初升和夕阳西下、山北方向观测。若出现过这种现象,应不乏记载传说,而至今尚未发现。中山陵园管理局曾采访多位专家及于此工作数十年的老职工,除个别人外,其余均称未曾目击。


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高平子,在其《〈史记·天官书〉今注》中,曾解释有色之“气”说:“此言气之色,大约指自上下瞩所见浊氛之形色。以地域分色,或者因其地之土壤植物而有不同,未必全无根据。然气象因素当居主要。我尝登紫金山晨夕望城郊四野,时清时浊,时青时赤,不可执一。”显然,他肯定“云气”的存在,据他在紫金山观察,气象条件是有色“云气”形成的首要原因。


(作者简介:王韦,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栏目编辑:胡渝宁 


参考文献

[1]俞本撰.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卷之下 洪武十三年庚申[M].北京:中华书局,2015:426.

[2]汪宗元.南京太常寺志:卷2 蒋庙[M]//金陵全书.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278.

[3]释德铠.灵谷禅林志:卷11 杂著三[M].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刻本.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0:284.

[4]明世宗实录:卷122[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928.

[5]沈约.宋书:卷27 符瑞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2.

[6]魏世傚.孝陵恭谒记[M]//王焕镳.明孝陵志:守缮第五.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97.

[7]蒋赞初.南京史话(上)[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