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南京 | 金陵古城投向现代世界的“惊鸿一瞥”
清宣统二年(1910),古老的南京城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会——南洋劝业会。在王朝的尾声与现代启蒙的交汇点上,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点亮了中国近代史的夜空。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国际博览会性质的全国性展销盛事,更是在“实业救国”浪潮下,晚清官方与民间力量试图“开风气而劝工商”的一次宏大实践。
▲南洋劝业会会场旧影
由 来
20世纪初,暮气沉沉的大清王朝风雨飘摇。慈禧太后想通过“西学”“宪政”挽救没落的王朝。恰巧,光绪三十年(1904),南洋爱国华侨张振勋(号弼士)回国入京,向清廷捐献了20万银两,获得清廷召见,并被赐太仆寺卿衔。在一次朝廷对答时,他详述南洋工商业发达,皆是由各国政府扶持奖励所致。其中他提到:“我国工商业,政府未能提倡,地方又不支持,是以事事落后。若由政府大力支持,举办大规模展览会,开阔工商界人士视野,奖励先进,繁荣经济,此乃富国强民大计。”慈禧太后听了,颇为赞同其说法,命工商部尚书贝子载振、侍郎杨士琦与张振勋筹议办理,具报定夺。后又派张振勋以“考察农工商务大臣”的名义,赴南洋各埠实地考察并具报。两年后,考察结果奏报到京。于是,清廷颁布上谕:“据张振勋奏报赴南洋各岛考察农工商务一折,着该部贝子载振、侍郎杨士琦,应如何筹办劝业会事,迅与两江总督端方妥议具奏。钦此。”由此可见,南洋劝业会的举办,张振勋有首倡之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使欧美考察宪政。途中,端方等人参观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与渔业赛会,深刻领略了世界工业文明的发达与进步。端方是晚清满洲贵族中少有的具有世界眼光的重臣。归国后,他力主仿效西方进行产业大竞赛,以激励国人实业兴国的信心。于是,在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四日,他(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会同江苏巡抚联衔奏请在江宁(今南京)举办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奏后,端方随即在江宁设立了南洋劝业会事务所,内分文牍、调查、庶务、工程、出品、编纂、审查等科,分途从事筹备工作,并委任候补道员陈琪为坐办,商科举人向瑞琨为帮办。同时又在上海成立了南洋劝业会董事会,由江浙商界巨头虞洽卿、秦寅等人具体负责筹款及征集各省农工商界比赛物产等事务。可见,南洋劝业会能成功举办,端方厥功甚伟。
▲南洋劝业会展馆旧影
不久,端方北调,张人骏任两江总督,乃委任陈琪为总办,清廷派杨士琦为劝业会审查长、太仆寺卿张振勋为会长。议定筹集白银百万两,端方原拨50万两,张人骏续筹20万两,不足之数,由上海商务代表虞洽卿、南京商会代表秦寅分筹垫付,将来官商分认。清廷把南洋劝业会当作全国性大事来办,于宣统元年(1909),通令各省各大商埠成立出品协会事务所,各府县设物产出品所,选送展出品。宣统二年正月初四,位于江宁城北三牌楼的南洋劝业会会场正式竣工。该会场占地近1000亩,周长约7市里。共有两江所建馆、外省自建馆及各专业馆区34个。此外,会场还建有会务厅、事务所、办公楼、纪念塔、牌楼、奏乐亭等辅助建筑。馆区还建有暨南馆,专门陈列爪哇、三宝垄、新加坡、泗水一带南洋侨商的展品;参考馆二所,专门陈列英、美、德、日四国的产品。会场内外还附建了马戏场、邮局、旅馆、劝工场、商店、电话局、轻便铁路等设施。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大多仿照欧美风格,气派豪华,巍峨壮观。
盛 况
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隆重揭幕。博览会之所以冠名“南洋”,是因为从1873年起,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已成为定制。大会先由审查总长杨士琦宣读圣旨,再由南洋劝业会会长张人骏宣布赛会开幕,会场内各国领事、各省官员、海外侨商、商界代表、各国记者座无虚席。当时《申报》报道,参加开幕仪式的人有四五千人,场面空前壮观。美国著名杂志《美国评论之评论》在南洋劝业会开幕之初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主会场设在今南京市丁家桥、三牌楼一带。东三省、直隶、山陕、湖北、湖南、四川、河南、云贵、山东、浙江、福建等省设有陈列馆;而以东道主所在地的两江馆为最大,设有工艺、农业、机械、通运、教育、卫生、美术、武备等分馆。专门馆则有湖南的瓷业、博山的玻璃、南京的江宁缎业3个实业馆,以及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兰锜馆、广东的教育出品馆、江浙渔业公司水产馆等特别馆。还设有华侨参展的暨南馆,外国商品陈列的参考馆。展品多为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产品。以南京著名学者李瑞清为首的南洋劝业会研究会组织700余名专家对展品的质量进行了鉴定,在440类、近百万件展品中评出一等奖66个、二等奖214个……共有3345件展品获奖。南洋劝业会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空前的,实属中国举办的首次全国性物产博览会。
▲南洋劝业会奖状
大会自开幕到同年十月二十八日(1910年11月29日)落幕,历时半年。开展期间,参观者、交易者络绎不绝,共吸引了近30万人,这在近代史上绝无仅有。据记载,各地的豪绅大贾、工商巨子、政界大腕、学界领袖、海外学子纷纷前来参观,甚至连中学、职业学校都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时在家乡绍兴府中学堂教书的鲁迅先生闻讯后,率二百余学生千里迢迢赶来南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系的三年级学生陶昌善(后任北洋政府农林部农林司司长、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务长)从日本专程赶来参观。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实业界纷纷组团前来参观和贸易。
▲南洋劝业会开幕式
主办方自始至终都欢迎媒体参与,媒体也纷纷聚焦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开展3个月后,即1910年9月7日,全国报业代表数十人在南洋劝业会召开“俱进大会”。根据《申报》报道,当时参加俱进会的报馆有时报馆、神州报馆、中外日报馆、申报馆、北京日报馆,以及《中国报》《帝国日报》《劝业日报》等40多家。还有粤报公会和香港的各大报馆因有事未到,但发来电文,委托代表表示支持。国内主要报纸几乎全部囊括在内。
影 响
南洋劝业会虽然没有达到振兴大清、挽救没落王朝的目的,但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社会效益更是泽被后世。
▲南洋劝业会入口处牌楼
首先,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时,南洋劝业会被看作是抵制外货、维护民族产业的新形式,大大激励了有志于办实业者的信心。会展接近尾声时,《申报》发表了《对于南洋劝业会之评论》,指出“此会之开,大可惊动全国人民之观感而触发实业界诸君子”。
▲南洋劝业会现场旧影
其次,南洋劝业会使当时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国人大开眼界。劝业会主场的电灯、水泥建筑,以及展出的北洋、上海、通州各局制造的小机器陈列,特别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参展的产品,让当时大多数国人“闻所未闻”,大开了国人的眼界。当时报纸曾评价劝业会:“全国之大钟表也,商人之大实业学校也,产品之大广告场也,输送本国货以向外国之轮船、铁道也”“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
南洋劝业会,这场历时半年、吸引中外访客逾三十万人的盛会,其意义远超一场简单的商品陈列。它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户,让闭塞已久的古城,第一次集中、直观地感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与魅力;它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坐标,为这座古城点亮了一束通向现代的光。
(节选自《南京史志》2010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上一篇: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1周年之际,回望“两弹摇篮”海晏的硬核往事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