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美食

宿迁史志 | 吃过酱油、蚝油,你尝过宿迁“甜油”吗?

2025-09-23    

八大菜系的区别除了食材的不同,更多的还是酸甜苦辣咸的调味。调味离不开调味品。宿迁有一样调味品天下独有,叫甜油,是省级非遗。


说宿迁独有有点夸张,宿迁周边新沂、睢宁、邳州部分乡镇,大体是环骆马湖周边地区,都吃甜油。这一区域河网密布,盛产小麦,历史上都曾与宿迁有区划交叉关系,说话都侉,且以煎饼为主食,地理条件相似,生活习惯相近。


外地调味多用酱油,酱油味重、色浓,适宜烧菜,不宜凉拌。甜油与酱油最大的不同在于用料,酱油原料为黄豆,而甜油的原料为小麦,有时配一些其他杂粮。宿迁甜油采用传统工艺,人工踩型,大笼蒸面,上架长黄,在陶瓷大缸中天然发酵,日晒夜露后抽内取油。因此酿出的甜油甜香浓郁,脂香纯正,鲜甜适口,滋味柔和,因其鲜中带甜、色淡如珀、形态若油,因此称甜油。宿迁人爱吃凉拌菜,用甜油调制出的凉拌菜,味道鲜美,清爽可口,佐以小酒,赛过神仙。


过去做甜油都是手工作坊,小到家庭小筑,大到偌大院子,均称“酱园店”。小店三五口缸,大店几十上百口大缸,整齐排列,横平竖直,斜也成行,统一戴着斗笠,远远看去,蔚为壮观。


IMG_256

甜油手工作坊(马海峰摄)


据从小在酱园店附近长大的王刚介绍,老酱园店做甜油都是纯手工制作,先用小麦粉蒸成半熟的面饼,趁热垒在大沙缸里,用大斗笠盖上,通过自身的热量进行发酵。大约半个月时间发酵工作完成。这时面饼上会长满淡黄色绒线状的霉菌,霉菌越多说明发酵越好。然后把长满霉菌的面饼铺在芦席上翻晒,经过太阳的暴烤,面饼表面开始干燥收缩。下一步是将半干的面饼重新放回大缸内,加盐和凉开水浸泡。白天开盖继续接受太阳的暴晒,在月明星稀的夜晚,也要将盖子打开,接受月光的照射,直到子时前,才将盖子全部盖上。


一日一月,一白一黑,一阴一阳,酱园店老板说这叫阴阳和合,采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酿出来的甜油才味甘劲足有营养。这样的工作要持续半年多,甚至八九个月,才能提取甜油。中医认为,甜油入肾经,可滋阴养肾。甜油收取以后可装进瓶里零售,也可盛在缸里散打。


宿迁甜油大约产生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传薛仁贵东征高丽国时,曾驻兵于三台山,官兵用小麦酿制调味品,这就是早期的甜油。清乾隆年间,宿迁甜油达到鼎盛时期,工艺日臻成熟,生产店家众多,尤以宿城张守业(1847—1918)的酱园店规模最大。后其子张肇恒(1866—1948)继承并在东大街创立东大园酱园店,以生产甜油为主,开始使用三园标志,其影响与道生碱店齐名。张肇恒去世后,其子张益美子承父业,继续扩大经营,于1956年3月合并三家作坊成立宿迁历史上第一个成规模的甜油生产实体——宿迁县腌腊酱品合作社。当年10月,合作社收归国有,成立宿迁县腌腊酱品厂,1981年更名为宿迁县酱醋厂,1988年更名为宿迁市酱醋厂;1998年,改制成立江苏省宿迁市三园调味品有限公司。


IMG_257

制作甜油(马海峰摄)


现在公司已从原址运河边上迁至宿迁经济开发区南区四海路1号。新厂占地45亩,职工100余人,拥有甜油、酱油、食醋、酱菜、酱五条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线,年产值超千万元,原来的纯手工制作已被更科学、更安全卫生的机械化所更新,而制曲、发酵、灭菌灌装的工艺流程不会改变。三园甜油的制作工艺在2010年获评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24年成功申报省级非遗。


三园甜油非遗传承人谱系清晰,第一代张肇恒,第二代张益美,第三代潘景运、周正宽,第四代杨中梁、万振国、李明霞,第五代张跃格,第六代弟子王保同、张瑞东。目前第四代传承人杨中梁任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第五代传承人张跃格任总经理,公司在他们的带领下,传统酿造工艺得以延续,技术改造不断创新,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市场好评一如既往。


虽然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但在三园甜油厂区大院里仍然保留数百口大缸,只是罩在大缸上的斗笠被更卫生的透明塑料大棚所取代,有二十多人仍然坚持用纯手工制作甜油,这不只是一种展示,更是对传统酿造工艺的保留与传承。每当年节到来,在运河路三园甜油销售门市,在项王故里景区非遗展示区,在厂区,市民排队打甜油的画面,彰显着三园甜油的魅力和宿迁浓浓的年味儿。


宿迁甜油还有一个分支叫埠子甜油,是区级非遗。


埠子甜油同样是传统技艺,工艺流程别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用料,甜油用小麦,酱油用黄豆,埠子甜油将二者结合,以八成面粉、二成黄豆作为原料,创新出两种口味兼具的别样甜油。


埠子甜油产生于清光绪年间,宿迁人士刘丙斋在宿城运河东岸雨露村创立刘家酱园茶食店,以生产制作甜油和茶食为主,为有别于城区的三园甜油,他改良配方,在小麦面粉里配入两成黄豆粉,酿出鲜味独特的甜油。后其子刘建章在埠子镇开办广大酱园茶食店,子承父志,将甜油工艺传承了下来。1955年刘建章响应国家号召把私家铺子入股埠子供销社,连人带全套酿造设备公私合营了。


刘建章之子刘元门,童年时期常跟随父亲和哥哥们走街串巷卖甜油,也常到父亲的作坊里玩耍,他10多岁时就耳濡目染学会了酿造甜油的所有工序。父亲怕他少不更事,在外人面前把自家的配方泄露出去,每到配料时就把他支开,让他自己出去玩。其实父亲没想到小小的刘元门早已将配方熟记于心。


IMG_258

甜油厂(张旭提供)


据刘元门回忆,他十几岁时,有一次父亲生病,大哥就让他请假不去上学来店里帮忙,刘元门趁机自己配料酿了一小缸,后来出油时,味道与其他大缸不同,咸味少淡,甜香更浓,鲜爽绕舌,回甘适口。父亲问他是否按家传配方酿制,刘元门说是减盐提香,并采用多次加盐法来丰富香味。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忙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竟敢改变祖宗配方?刘元门说是从西庄四老爹家腌制猪肉的方法中琢磨出来的。四老爹家还有很多书,有一本书名叫《酱香源》,虽读了两页就被要回去了,但有一句“咸味盖香”四个字刘元门记住了,他就琢磨既然咸味盖香,是不是可以减盐提香?刘元门自信满满地对父亲说,我酿出的甜油肯定比你好。父亲听后又气又喜,气的是这小子小小年纪就要凌驾于老子之上;喜的是这孩子看来有出息,孺子可教。


此后父亲专门给他准备了一口大缸,让他自己捣鼓。刘元门放学后就埋首其中,摸索研究,为后来埠子甜油的非遗传承奠定了基础。1978年刘元门高中毕业,1979年正式入职供销社,成为酿造甜油的主手师傅。供销合作社改制后,刘元门就在埠子街开设广大酱园茶食店,将家传的手艺发扬光大,成为埠子车轮饼和埠子甜油的非遗传承人。


现在,刘元门已年过六旬,他将埠子甜油酿造技艺悉数传给女儿刘芳和女婿张旭。张旭,1986年出生,本科学历,结婚之前做电脑主板销售工作,婚后,深受岳父刘元门影响,对甜油酿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元门也一改家传技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毫无保留地把女婿培养成非遗传承人。


在传统手工制作日渐式微的大环境下,张旭在京杭运河北岸租下2600平方土地,开办井儿头酱园,传承埠子甜油制作技艺。他坚守传统瓦缸日晒、竹抽集油工艺,不惜费时费力,只求口味纯正。在继承传统酿制方法的基础上,他通过上百次实验找到了特制甜油曲精——孢子数量多的米曲霉群,其酶活性更强,出油率也高,酿出的甜油更加鲜香;他还改良酱胚块的大小,使之更容易制曲成功。酱园目前拥有100口酱缸,年产甜油2万斤,产值约40万元,采用专属定制+零售的销售模式,大部分产品被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包销,另在新盛街开设非遗展示店零售。张旭计划年底再添置200口大缸,届时年产甜油可达6万斤,产值约120万元。


张旭的酱园店与郝氏泥人省级非遗传承人郝钧的工作坊通岱山毗邻,郝钧撰并书一副对联悬挂在张旭的大门口:麦豆入缸纳天露,酿工传承酱人心。有了这份酱人心,一定能酿出满意的产品和美好的未来。


作者介绍


IMG_259


王其成   宿迁中学退休教师,江苏省作协会员,宿迁市作协副主席,宿城区作协主席。爱好文史、文学,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诗文数百篇。出版散文集《听晨》《四季履痕》《乡土的芬芳》、诗集《诗与远方》、史志《宿迁中学校志》《宿城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