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南京 | 金陵小吃之汤圆
说到吃“元宵”的食俗,其源久远。据史料记载,有关吃元宵的文献最早见于隋唐五代,当时称这种以糯米粉制成,内里包馅的食品为“面茧”或“圆不落角”。宋朝周必大《平园续稿》云:“元宵煮食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范成大《上元记》有“吴下节物捻粉团”之句,故可认定汤圆始自宋代。元时,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已有“乳糖圆子”“澄沙团子”之称。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述了元宵的做法:用糯米和细面,以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和核桃一般大,在江南被称为汤圆。《皇明通纪》载:“永乐十年(1412)元夕,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可见明初已相沿成例。永乐大帝朱棣还规定元宵节放假十天,但清朝建立后,元宵节缩短至五天。不过南京地区至今仍习惯于正月初八上灯,十七日落灯,流行“上灯元宵,落灯面”的习俗,上灯时吃糯米元宵,寓意事事圆满;落灯时吃面条,象征诸事顺畅。
元宵、汤圆外形相似,又都是糯米粉包馅,因此很多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食品,只是南北叫法不一样。其实二者只能说是一类东西,但并不完全一样。
北方的元宵是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小块,蘸上水,放在盛有糯米面的笸箩内“筛”动,使小块滚成圆球,表面蘸上糯米粉,便成了元宵。下锅煮后,糯米粉层会变成黏糨糊状。
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描述了南京元宵的原料及其制作:“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说的“滴粉”,即指水磨糯米的吊浆元宵粉,其制作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汤圆在南方多称汤团,做法和元宵不同,更像包饺子。南京称之为包汤圆,包好后在手掌中搓圆。先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小时“醒”透。湿糯米粉黏性强,需要用手揪一小团,挤压成圆片,包入馅料,收口搓圆。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之类。南方的汤圆则甜、咸、荤、素馅皆有,如黑芝麻、果肉、肉类、海鲜、五仁等。
20世纪60年代,夫子庙的四喜汤圆(四色汤团),皮薄馅多,黏而不粘牙,甚至用筷子夹起来也长而不断,放入碗中即刻复原。这种汤圆的制作考究,需将糯米和绿豆按比例浸泡三天,水磨成粉,晾干做皮。馅心分鲜肉、豆沙、玫瑰糖油、芝麻糖油或麻蓉四种,糅合荤油,入口肥香滑润,与宁波缸鸭狗汤团风味相似。四喜汤圆亦可以生卖,裹干粉装盒,供顾客带回家分享。山西路的宁波汤团店的四色汤圆皮薄柔滑,色白光亮,糯而不黏,油烫香甜,令人回味。
据说,溥仪曾携夫人游南京夫子庙,被莲湖糕团店的生意兴隆景象吸引进店。在看到包汤团者动作飞快,汤团在锅中如“白鹅戏水”时,他惊叹民间乐趣无穷。见有桂花白糖、豆沙等生汤团出售,便买了一大包。
如今南京汤圆的吃法花样很多,除传统煮食以外,还有油炸汤圆、拔丝汤圆、穿衣汤圆、蒸汤圆、烤汤圆、汤圆煲鸭汤等。
油炸汤圆:生汤圆粘蛋清后油炸,具蛋香。炸前扎两个眼防破裂,小火温油,外酥里糯。
拔丝汤圆:炸好汤圆备用。锅底放糖和清水,小火熬成糖稀,冒黄泡时放入汤圆搅拌,迅速出锅,配凉开水食用。
穿衣汤圆:芝麻炒酥研末,与熬好的糖糊混合,倒入炸好汤圆滚粘,出锅摆盘,冷热皆宜。
蒸汤圆:汤圆摆入抹油盘中蒸熟,取出撒白糖,香糯可口。
烤汤圆:汤圆放入抹油金属盘,烤至金黄色取出,以白糖佐食,清香甘甜。
汤圆煲鸭汤:汤圆清水煮熟,放入预煮好的鸭汤中,煮开即关火,既是菜又是汤,具南京风味。
南京元宵的吃法亦很多,但最具特色的属炒元宵。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炒元宵是市民喜爱的小吃。那时,卖炒元宵的“骆驼担”,一头是小炉灶与小铁锅,文火悠悠地烧着;另一头放着又白又圆又“硬正”的元宵。锅内倒入适量油,元宵入锅慢炒,滚动至由白变黄、由硬变软、由圆变扁,香味四溢时即熟。小贩借炒制声招揽生意。从立冬到次年春,街头常见骆驼担,用荷叶托回家,香糯可口,如今已十分罕见。
南京最具特色的元宵是小元宵,俗称“乌龟子”,雅称“珍珠小圆子”,品种很多,如酒酿元宵、酒酿桂花元宵、酒酿赤豆元宵、莲子藕粉小元宵……这种元宵还成为酒席上的一道甜点,具有解腻醒酒换口开胃之功效。
如《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荣国府元宵节夜宴,“一时上汤之后,又接献元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南京菜馆酒家,元宵上酒席,此风历史久矣。
如今,王府大街芳婆糕团店的酒酿元宵,可堂食或带走,每日排队。此外,还供应酒酿、赤豆、元宵让顾客回家自己煮。另外,夫子庙小吃城、莲湖糕团店,老门东的莲子酒酿、桂花酒酿、赤豆酒酿元宵等,生意也还不错。
汤圆问世已1000多年,外皮始终是白色的。1996年,南京中心大酒店的白案师傅,创造出“雨花汤圆”。将糯米粉调成白、咖啡、蛋黄等色,混合后包入莲蓉、芝麻等馅,煮熟后置清汤碗中,形色逼真,软嫩爽口。其后,中山大厦推出翡翠汤圆,以水磨糯米粉加青菜汁调制面团,馅为青菜、木耳、粉丝等,卤美味爽,色泽青绿。现今彩色汤圆成为时尚,如加吉士粉、抹茶、可可、草莓等,色味俱佳,受年轻人喜爱。
1998年,安徽淮南人安万莉一家带着水磨糯米粉的手艺来南京,在富民坊卖桂花赤豆小元宵和豆沙、黑芝麻馅的汤圆。因价廉物美,生意越做越大,2009年迁到曹都巷18号。在经营中发现南京人特别钟爱桂花酒酿小元宵,便试着在汤圆中放入桂花、酒酿、去核红枣、银耳、红糖等,即红色汤底,受到食客的青睐,成为一个新的品种——桂花汤圆。其后成功申请了“罗子龙罗家”的注册商标。夏季,还售卖冻酒酿和冻汤圆汤。多家媒体对上述内容做过报道。亲戚在其影响下,在福园街兆园开了家“安家桂花汤圆”店,生意亦佳。
(选自《南京史志》2025年第一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上一篇:方志苏州 | 水八仙——舌尖上的江南旧梦
- 下一篇:方志南京 | 金陵小吃之“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