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胭脂河的故事
有水方有灵韵,水网河道也是城市的动脉。在南京溧水的天生桥景区,有这样一条河,它蜿蜒绵长,胭脂红两岸。虽不及长江黄河恢弘之势,但在漕粮运输困难之时,正是胭脂河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广积粮”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武燕 摄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了维持京师庞大的开支,需常年向全国各地征缴赋税。当时朝廷的粮食赋税来源主要依赖于两浙地区。最初的运粮路线有两条,一是自浙河水运至丹阳,再改用车马运至南京,但转输甚难;一是自长江逆江而上,风涛之险,覆溺者多。因此,开凿出一条安全便捷的水运路线成了首要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决定:“今欲自畿甸近地凿河流以通于浙,俾转输者不劳,商旅者获便。”当时最便捷的畿甸之地便是溧水,溧水南接江浙,连通太湖,北连京师,顺流可上。若是在溧水开凿出一条运河,便能引石臼湖水汇秦淮以达金陵,江浙粮船从太湖进入胥溪河,经东坝进入固城湖,再经石臼湖到洪蓝埠入秦淮,这样一来,便解决了两浙赋税漕运至京师岁费浩繁的问题。
洪武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命崇山侯李新“督视有司开凿胭脂河”。李新经过反复观察、研究,最终工程安排在自古便有“石有胭脂色”的胭脂岗,此处地质复杂,大多数是由含铁的砂岩、砾岩和页岩组成,岩石坚硬,开凿困难。李新便借鉴李冰开都江堰时使用的“焚石凿河”之法,组织周围三省六郡近40万民工来开山凿河。他先派民工用铁钎凿石缝,以麻嵌入缝中,灌以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以冷水激石,利用热胀冷缩,使石头裂开,再撬石搬运。整个过程可用八个字概括:“烧苘炼石,破块成河。”在历经一年左右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于洪武二十七年九月,西达大江,东通两浙的运河得以贯通。因地处胭脂岗,取名胭脂河。
张真珠 摄
武燕 摄
余克祥 摄
张真珠 摄
据说十里秦淮在明清时期最为鼎盛,两岸的歌女常将洗脸水倒入河中,胭脂又是最有灵性的东西,它们随河水流经此河,被两岸的秀丽景色所吸引,便留了下来,为河岸增加些许点缀。其实河岸呈红色是因为土壤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期的氧化侵蚀,变成了氧化铁,表现出来的就是红色。胭脂河全长7.5公里,南接石臼湖,北通秦淮河,是从石缝中开凿出的一条著名的人工运河。它与阳山石碑、明孝陵、明城墙并称南京四大文化奇迹工程。
张真珠 摄
余小将 摄
张亚楠 摄
焚石凿河,这是古人用智慧和汗水留下的宝贵财富。现如今,胭脂河已成为一条展示明文化的人文景观河道,游客在体验运河美好风光的同时获得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这一“流动的文化”也更加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融媒体中心 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上一篇:厚重的复礼河
- 下一篇:重返新中国第一场马拉松比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