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江蚕丝被制作技艺:万事俱“被” 静待冬韵
近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公布,丝棉制作技艺(吴江蚕丝被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一床蚕丝被,是江苏苏州吴江人必不可少的过冬仪式感,蓬松柔软的蚕丝被总是在寒冷的冬天予人暖暖的温情。
剥茧成棉 制作历史悠久
震泽蚕丝被制作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震泽一带便有剥茧成棉、制成衣被以御寒的记录。明清时期,震泽丝棉制作技艺得到繁荣发展。
震泽丝棉及其复制品丝棉袄、丝棉被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旧时的丝棉及其制品是用品质较差、不能缫丝的下脚茧制成,多为乡民自用或出售。近代以后,丝棉及其制品出现了品质分级,用红牌、绿牌、黄牌商标予以区分,进一步完善了技艺流程和标准。新中国成立后,丝棉袄、丝棉被等产品远销国外,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
20世纪90年代后,众多民营企业推陈出新,生产了大量高质量的蚕丝产品,震泽也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蚕丝被生产基地,拥有“中国蚕丝被之乡”的美名。
工序繁复 蕴含江南细腻
震泽蚕丝被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煮茧、去蛹、剥棉、晾晒、扯棉、翻扯成胎等六道工艺。煮茧、剥棉、扯棉、翻扯成胎不仅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也决定了一床蚕丝被的品质。
煮茧:蚕织茧时,会分泌一种丝胶,通过热水煮沸,可将丝胶溶解,分离蚕层。这一步不仅是蚕丝被制作的重要工序,也是缫丝的一道重要工序。
剥棉:剥棉又称上绷,将煮后的蚕茧扯开,套在竹条制成的小竹绷上,层层叠加得到棉胎。
扯棉:将晾晒后的丝棉拍松、摊平,拉扯至所需要的长度。分为单人扯和双人扯。
成胎:将扯好的棉条剪开扯松、摊平,层层叠加至一定规格的重量或大小,一床丝棉被胎就做好了。
旧时,制好的棉胎需要每年翻扯,才能保证其蓬松度和保暖性,扯棉力度、技艺都有讲究。随着现代技艺的改良,现在的蚕丝被无需年年翻扯,也能温暖如初。
传承发展,温暖恒久流传
20世纪90年代,慈云创始人沈福珍创办了震泽第一家蚕丝企业——苏州慈云蚕丝制品有限公司,通过发明泼湿煮茧法,改二人拉棉为四人拉棉法,传承并发展了手工剥棉和蚕丝被制作技艺。
近日,苏州市公布了首批市级非遗工坊名单,慈云蚕丝非遗工坊名列其中。慈云蚕丝非遗工坊集蚕丝制品产、研、销为一体,通过开展非遗传习、非遗进校园、非遗手工体验等活动,不断促进非遗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
盖上蚕丝被越冬,感受传统技艺带来的江南暖意;推动非遗“越冬”,让这份温暖恒久流传。
- 上一篇:曾经的课间10分钟……
- 下一篇:苍梧古道:牵起南北两城的千年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