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这13个新地名 载着满满的历史与乡愁
8月12日,江苏省扬州市发布了今年第三批新地名,全是主城区的路名巷名,包括广月路、兰韵路、竹语路、公西路、九樾路、裴庄路、西沙路、璟悦路、璟泓路、吴东路、七星南路、伊娄路、百吉巷,共13个。这些地名除了以方便群众记忆的小区名命名之外,更有体现地理特征、乡愁人情、历史文化和乡土气息的老地名,它们或以村名、或以桥名、或以河名,承载着人们情感深处的记忆。
一条路,纪念消逝的村庄
裴庄路,位于扬州经开区扬子津街道九樾花园小区东侧,北起江阳中路,南至规划路,长300米,宽10米。该路位于扬子津街道裴庄村,以村名命名,方便群众记忆使用。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朝范成大诗中所提到的村庄就是聚居的村落。
扬州地名专家黄继林表示,村庄,是文化遗留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村庄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村庄的消逝,多少带着遗憾。每一个村庄,都有着不一样的过往和故事。村庄名字前冠以的“姓氏”,往往是村里的大家族,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村子形成之前,能够想象到也许只有本姓族人于此居住,像此次命名的裴庄路或许就是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一拆了之。我们曾经聚居的村落,虽然地理实体不在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地名的形式,让它永世流传。
伊娄河畔“伊娄路”
伊娄路,位于邗江区瓜洲镇,西起邗江南路,向东折北至规划路,全长900米,宽10米。该路位于伊娄河东侧,以河名命名道路名。
瓜洲运河(伊娄河)古渡公园段 资料图片
对一座古城来说,老地名是记忆的一部分。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南端,从高旻寺三汊河口向南至瓜洲长江边,有一条以“伊娄”为专名的人工水道——伊娄河,今称瓜洲运河。唐代中期,因江中沙碛形成的瓜洲与北岸相连,堵塞了扬子津渡口,有碍漕运,润州刺史齐浣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主持开凿这条水道,初长25里。它是古运河主要入江水道,现河道两岸为自然岸线,原始地形地貌基本完好。
瓜洲运河(伊娄河)三汊河口段 资料图片
“伊娄地名的来历可能与古代鲜卑族有关。伊娄作为地名,其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时期,鲜卑族的可汗拓跋邻将其六弟命名为伊娄氏。”黄继林表示,根据所见相关辞书及文献,伊娄只有鲜卑族姓一种解释,别无他说,《辞海》《辞源》都没有收录。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符号,鲜卑人无文字。“伊娄”是用汉字音记录的鲜卑姓氏,这两个音节在鲜卑语中所表示的意思(也即以此为姓的缘由)已无从查考,鲜卑人在和汉人融合过程中使用汉语,鲜卑语逐渐弱化。“伊娄”之姓,唐代以后融入汉姓。
小区名成路名,充满人间烟火气
今天的人们多以小区集中居住,小区就是他们的家园。小区的名字就是他们的坐标和方位,日久生情,渐成习惯。扬州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表示,取地名采用名副其实、规范有序、彰显文化、雅俗共赏、好找易记等原则,并尽可能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性。以小区命名路名是一种常见的地名命名方式,其中小区的名称和地理位置被用来给周边道路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不仅便于居民和访客记忆,还能增强地名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实,现在的社区,就是现代都市里的新型“村庄”,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区也像一个立体化的村庄,居民们在小区门口晒太阳聊天的情形,也如同在村庄的晒谷场上一般。除了人们的经济来源已经从种田养鱼变成了卖水果摆小摊之外,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仍是“晒谷场”式的,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 上一篇:南通历史上的“造山”情结
- 下一篇:悦来集街:徽商400年前创集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