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无桥不成“苏”:苏州的桥与它们的故事

2025-02-21    

IMG_256

2024年9月9日,江苏苏州,晨曦映照姑苏四桥。图源:视觉中国


苏州,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一座座桥连接着苏州的人文景致,孕育了属于苏州的生活体系:苏式园林、苏式丝绣、苏式糕点。


苏州的桥是苏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桥对苏州有着特殊的意义,她是整个苏州发展的见证者,成千上百座古桥与新桥,连接着苏州、承载着苏州,每一个家在苏州的人都对桥有着特殊的情感。


对苏州人来说,苏州的符号就是小桥、流水,每座桥都有其独特的故事。


苏州桥梁溯源


苏州作为水乡泽国,除了利用舟船作为交通工具之外,陆路交通遇到河流就得跋涉或摆渡,要避免上述两种过河方式的解决办法,最佳选择就是造桥。因此,修桥铺路历来被苏州百姓列为“善举”。考古资料揭示:早在六七千年前,今天吴江梅堰龙南一带已有沿河的原始村落,依河而建的村舍之间是一条小河,河道中有一批排列整齐的竖插木桩,上面搁上木板就形成了一座简易的木桥,这便是我们苏州已知最早的桥梁。


IMG_260

图源:央视网


苏州古城,经过千百年的人工开挖和整治,至唐宋时期,城内水道体系已相当完备。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约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横河12条,直河5条,水多势必桥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形容苏州河和桥,另一位诗人杜荀鹤则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道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在唐代以前,桥梁都以木梁木栏为主,即诗人所称的“红栏”。到宋代,逐渐以石代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称“皆叠石甃甓,工奇致密,不复用红栏矣”。


IMG_261

《平江图》


在唐代地方志书陆广微撰《吴地记》中著录了百口桥、乘鱼桥、皋桥、都亭桥、炭渚桥、定跨桥等六桥,《吴地记后集》又有“桥梁一十九所:乐桥、饮马、孙老、渡僧、升平、白显、太平、市曹、三太尉、黄牛坊、憩桥、小市、张广、普济、泰伯庙、杉渎、西馆、金师堂”,和“续添桥梁:吉利、成家、渡子、龙兴寺、积善、三板、丝行、吴县东、吴县西、乌盆、艇船、皋桥、朱明寺、鱼行、女冠子院、开元寺、梅家、查家、乌鹊、盘门里庙、雁门、朱勔宅前、景德寺、蒋侍郎、卢提刑、陆侍郎、雍熙寺西”,这50多座桥梁,可以看作是苏州桥梁的最早文字记载,其中有半数以上延续至今。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根据苏州桥多的地方特色,专设“桥梁”类。昆山存世最早的旧志《玉峰志》也设有“坊陌桥梁”类,称“县桥梁之有名可纪者近七十,而郭外者不在此数。”并一一罗列了桥名。


IMG_262

《姑苏繁华图》中的胥门万年桥一带


在苏州,无桥不成路


在苏州漫步游览,几乎举目见桥,甚至可以说是“无桥不成路”。最多处,每平方公里有25桥之多。宋《平江图》上有桥314座,明末《吴中水利全书·苏州府水道总图》上有300座,清末《苏城全图》标绘桥梁311座。


《苏州市志》统计,1985年苏州市区共有桥梁361座,还不包括园林里的桥梁。“姑苏城外寒山寺”侧的枫桥,风格奇特的宝带桥,巍峨壮丽的灭渡桥,盘门三景之一的吴门桥,拙政园内的小飞虹,网师园内的袖珍小桥引静桥,还有山塘街上的青山、绿水桥,石湖的行春桥,横塘的彩云桥,吴江的垂虹桥,周庄的双桥,不论是单孔、三孔,还是九孔乃至五十三孔,或大或小,或拱桥或平桥,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建桥佳话,印证着苏州社会发展的一段历史。


IMG_265

吴江垂虹桥


IMG_266

周庄双桥


许多桥梁因其历史和人文价值,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二轮志书记载,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宝带桥是始建于唐代的古桥。省级文保单位有吴中区车坊镇的大觉寺桥,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土地庙及永安桥(梁式三孔石板桥),吴江同里的思本桥、七都的东庙桥,为宋代桥梁。跨古运河的灭渡桥、太仓市区致河塘上周泾桥、州桥、皋桥3桥,及南郊的井亭桥、金鸡桥2桥,均为元代石拱桥。苏州市文保单位有行春桥、寿星桥、上津桥、普安桥、普济桥、下津桥、越城桥、彩云桥、官太尉桥、西津桥、永安桥、后塘桥、具区风月桥、蠡墅古桥梁、泰安桥、五龙桥、植里古道及桥、凤凰桥、观桥、石家桥等。市(县)文保单位更多,以太仓为例,就有庵桥、新桥、义兴桥、东亭子桥、庵弄桥、流顺桥、杜缘桥、璜泾古石桥等8座。


IMG_267IMG_268IMG_269IMG_270

苏州古桥


如今,苏州有些桥名已经融入路名,如枫桥路、万年桥大街、八字桥西街、升平桥弄、装驾桥巷、带城桥下塘、石桥头等;也有直接成为路名的,如官太尉桥、百狮子桥、小莲河桥、祖家桥、忠信桥等;更有虚幻成区域地名的,比如饮马桥、醋坊桥、皋桥、接驾桥、黄鹂坊桥、爱河桥、小日晖桥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经不是实指某座具体的桥梁,而是指其周边一带的区域。


IMG_271

万年桥大街


IMG_272

泰让桥弄


古桥是江南古镇的符号


苏州各市(县)区以及下属的乡镇也分布着大量的古桥,特别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都有成为风景的古桥。昆山市周庄镇的“双桥”举世闻名;锦溪镇古称陈墓,素有“三十六只窑,七十二顶桥”的说法,虽不是实指,却也道出了镇上窑多、桥多的特色。清《雍正陈墓镇志》著录今锦溪镇区的古桥就有里和桥、普庆桥、众安桥、中和桥、锦溪桥等26座。


IMG_275

黎里古镇


IMG_276

天平桥


吴江区各大古镇也均以古桥为主要特色,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黎里古镇,据《嘉庆黎里志》记载“一镇四栅及去镇五里内之尤著者”,就有揽胜桥、青龙桥、道南桥、梯云桥、子来桥、清风桥等33座,其中“黎里八景”之一“揽桥残雪”就是以揽胜桥为景观而言的。


据调查统计,就吴江区而言,全区各乡镇都或多或少保有各类古桥,黎里古镇外境内古桥尚有34座,松陵镇的三里桥、泰安桥、虹桥、太平桥、合浦桥、联源桥、万安桥、永宁桥、大生桥、朴泽桥、聚龙桥,同里的思本桥、富观桥、东溪桥、中元桥、泰来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盛泽的泰安桥、昇明桥、中和桥、白龙桥,平望的安德桥、安民桥,芦墟的观音桥,震泽的禹迹桥、思范桥、香花桥,七都的双塔桥、东庙桥、洪恩桥、广福桥,桃源的凤仙桥等,都是保存完好,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桥梁,许多桥已经是吴江市(区)文保单位。


吴中区也是多桥之乡,被称为“桥乡”的吴中区甪直镇,至今保存风格各异的明清古桥就有40余座。木渎古镇的“木渎十景”中有三景“斜桥分水”“西津望月”“虹桥晚照”,分别是以斜桥、西津桥、虹桥作为景观中心的。


东山镇陆巷古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中原大批护驾文臣武将途经太湖,爱上这里的山水而定居,并在这里建成六条横巷而得名陆巷。陆巷古村有许多古桥,始建于明代的有严巷桥、陆巷桥、白沙桥、外婆桥(原名纪革桥),始建于清代的有朱巷桥、寒山桥、蒋湾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陆巷拍摄的影视剧多达近百部,其中《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让外婆桥名闻天下。2010年,拓宽后的环山公路通车时,再次重建的沿途桥梁,造型设计美观大方,俨然成为靓丽的“环山桥景”。


IMG_277

IMG_278

陆巷:外婆桥,图源:吴中发布


苏州桥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融入方方面面,许多桥名成为乡镇、村或者自然村名字。如太仓的浮桥、板桥,张家港的塘桥、妙桥,常熟的谢桥、张桥,相城区的东桥、北桥、黄桥,昆山的花桥,吴中区的长桥,高新区的枫桥、西津桥等,都是(或曾经是)比较有名乡镇。以桥命名的村或自然村就更多了,以昆山千灯为例,有陶桥村、吴桥村、歇马桥村、陆家桥村等。   


塔桥相映.jpg

震泽古镇,塔桥相映


苏州桥梁建设新篇章


苏州的桥梁,除了石桥外,还有水泥混凝土质的桥。1970年建造的红旗桥(今名姑胥桥),是苏州第一座大跨度现代桥梁。为了方便行车,许多主干道的桥梁形式也由石级拱桥改建成水泥平桥。自从沪宁铁路横贯山塘街,造了立交桥以后,立交桥也成了苏州桥梁的新宠,在干将路改造中,古城中心的乐桥也改成了下沉式立交,改变了苏州古城内地面交通的状况,没有机动车立体交通的历史。


IMG_282

太湖大桥


1994年10月建成通车的太湖大桥,全长4308米181孔,全桥由三座特大桥组成,是当时我国内湖第一长桥,远远望去宛如一条银练,飘落在太湖群岛之间,为开发和利用太湖资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IMG_283

太湖大桥


苏州桥的故事还在延续,进入新世纪,苏州的桥梁建设突飞猛进:


2002年9月30日竣工的苏州官渎里立交桥,由主桥和匝道桥组成,主体为三层互通蝶式立交,是华东最大的城市立交枢纽;


2003年9月30日竣工的苏州索山桥,是国内跨度最大的自锚式悬索桥;


2004年1月通车的金鸡湖大桥,除了解决交通问题外,已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又一亮丽的景观;


位于苏州(常熟)市和南通市之间,总投资64.5亿元,全长32.4公里的苏通大桥,2008年6月30日正式通车,其斜拉桥主孔跨度1088米,主塔高度306米,斜拉索的长度580米,斜拉索用钢强度级别达1770兆帕,单根最长577米,创造了最大主跨、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斜拉索四个世界之最。


IMG_284

苏通大桥


2011年10月29日,北联苏州、南接吴江滨湖新城的吴江东太湖大桥通车。该桥全长2602.2米,总投资2.3亿元,是230省道上的一座特大型桥梁。


苏州人的桥梁情结


苏州人离不开苏州的桥,一座座桥梁,承载的不单单是过往的行人、穿行其下的小船和流水,它们是苏州的符号,凝结着苏州人的情结。


IMG_287

苏州古桥


自古以来,历代官员对桥梁的修葺,既方便了行人,更体现了德政,往往被士大夫称道。皇甫汸《重修至德桥记》云:“岂曰舆梁,有司之职,非务其远者大者乎?为下为民,是谓鸿烈;为上为德,是谓令猷。一举而二善,具宜著之铭。”


大户人家的修桥善举,更彰显了苏州人“为富而仁”造福一方的地域文化。顾汧《虎丘永安桥碑记》云“夫仁人君子之用心,无在不行其乐善,不必深观于其大也。即乡曲里巷之间,有能推本至诚、利赖及物者,君子必取而嘉予之,又从而叹赏称美之,以风示于人,凡以云劝也……且一桥甚微,而里民乐善之诚、邦人同善之实,皆不可忘也,乃作此以记之。”彰显了作者对于乐善之举的褒美和嘉劝。



IMG_288

《虎丘永安桥碑记》


一篇篇桥记,记下的是苏州人民的感恩之情。在地情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志书中,记载修葺桥梁善举的桥记在在皆是……


作者:陈其弟

IMG_289

从事地方志工作32年,指导评审省、市、县区、乡镇志、村志、部门志各类志稿一百多部计5000多万字,撰写理论文章及地情文化的文章300多篇,出版《感知苏州》《感悟修志》等个人专著6种,整理出版《洪武苏州府志》《弘治吴江志》《嘉靖昆山县志》等20多种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