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古今文艺作品中的《骆马湖》

2025-04-24    

提起与骆马湖相关的文艺作品,本地人大多会想到二十年前由国内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清清骆马湖》。境内很多人总是认为骆马湖比起境内另一大湖洪泽湖,其文化底蕴上似乎差了一些成色,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对于骆马湖的诗歌和叙事都比不上洪泽湖留下的文人墨客吟咏。其实,以骆马湖在运河水道上的水柜作用(为运河航道补水)及其在河工开凿的历史上的地位,此湖留下的各类文献资料一点也不比洪泽湖逊色。


IMG_256

骆马湖


1著名历史小说《康熙大帝》与骆马湖


就拿近年来央视上映的《河道总督靳辅》电视剧来说,其中叙述靳辅在宿迁境内的开展的工程徐家渡、萧家营、六塘河等水利工程无不与骆马湖息息相关。而剧中直接叙述骆马湖水柜工程更是占了很大篇幅。


IMG_258

靳辅的电视剧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和骆马湖文化联系最著的莫过于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一书,该书对骆马湖一地先后有过很多次浓墨重彩的描写,很多关键情节都发生在此。


IMG_259


靳辅治理黄河水患图画本书中的康熙皇帝驻跸的地方名曰“骆马湖镇”,一段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就此展开。第一点是康熙帝在镇上“万家春来”饭店吃饭,并接见前来述职的河道总督靳辅。吃完饭以后,康熙帝随驾的奶妈韩刘氏的儿子韩春和,在骆马湖镇上作为皇商为皇宫采购各种贡品,于是,康熙一行当晚便入驻韩家大院。但在历史上,本地只有一个骆马湖的湖区,却并无骆马湖镇这个地方,因而,很多地方历史研究者对于二月河先生在书中记叙的骆马湖镇便有了别样的解读,临近新沂市窑湾镇在当地的文史资料中认为此“骆马湖镇”便是如今开发旅游的古镇“窑湾镇”。但综合各方面历史和地理资料,笔者认为本书中的骆马湖镇并非是窑湾镇。二月河先生在写作这部历史小说巨著的时候,是否曾经实地考察过大运河沿线的各个古代市镇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他对于这一段历史是十分熟稔于心的,他在书里对于骆马湖镇的市况描写是这样的:“康熙一行三人步行半里之遥便到了骆马湖镇,这是个六百多年的老镇子了,自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南徙,骆马湖被灌,一溃不可收拾,前头二百里水路一到汛期,湖水倒涌河中,舟楫便不可通行,过往行人一向视为畏途,常在此候汛,免不了就有行商坐贾渐渐聚集,竟成了一个大镇。康熙三人一路行来,见街巷两厢肉肆、作坊、珠宝、瓷器、绸缎、鲜鱼、竹木、酒米、汤店、扎作、仵作、酱料、铁器、顾绣……三十六行齐全,琳琅满目,看得饶有兴致”。这里的描写和前后情节的叙述,都表明这是一个处于黄河与骆马湖之间的重镇,从地理形势上来看,窑湾镇并不符合这一条件,只有皂河镇(或其前身脱车头镇)是处于黄河、运河、骆马湖三水之间的区域,而窑湾镇(包括其前身隅头镇)却距离黄河数十里之遥。康熙帝在靳辅尚未开凿成功中运河之时,如果是乘船来到这里的话,其御舰只有可能是沿黄河运道而来,书中记叙的下船半里即抵达镇中,这只有在皂河镇才有可能。其次,众所周知,骆马湖虽然在现代是一个湖名,但在清代却是由骆马湖、隅头湖、堰头湖、大江湖四个湖泊形成的,在清代各种文献资料及各种河图舆图上,今天的窑湾所处的湖泊都明确标明是“隅头湖”,而非骆马湖,即使是今天,在正式的水利工程资料上,也将这一带湖面标注为“黄墩湖”,而不是骆马湖(这种情况类似成子湖与洪泽湖的关系)。皂河镇不仅是在地理条件上合乎书中所写的各种地理条件,就连书中写到的住在骆马湖镇的皇商韩家大院,也完全符合今天镇上的文保单位陈家大院的特征,书里记叙韩春和的茂生货栈:“三面环水,出门就是码头,十分便利。沿街一座垂花门,一带粉墙向西又有个大车门,里边是存货仓库。远远望去,院里兀立一座石楼,大概是避盗用的”,这个描写几乎与皂河陈家大院的格局几乎完全一致。书中韩家的字号“茂生货栈”也与陈家大院的“茂济货栈”只有一字之差,而这些垂花门、货仓、避盗楼等建筑,陈家大院内至今保存完好,就连书里重点讲到的康熙藏身躲避湖匪的暗道地堡,当地老百姓都有很明确的民间记忆,陈家大院南面水巷下掩藏的暗道,迟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被拆毁。此外,今天看来,骆马湖与皂河镇之间隔了一道运河,然而在康熙年间以前,皂河镇实际上与骆马湖是连为一体的,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开凿古皂河河道接连开中河以后,才将皂河镇镇区与骆马湖之间完全隔开,所以可以命名为骆马湖镇的文学地名,毫无疑问是今天的湖滨新区皂河镇。


IMG_260

《黄运河图》中的窑湾镇(左)及皂河龙王庙(右)(清代)


2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与电影《金镖黄天霸》


20世纪80年代是国内武侠片最流行的时期。198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武侠动作片《金镖黄天霸》,上映以后,反响平平,但这部电影却与骆马湖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


IMG_262

▲电影《金镖黄天霸》海报及音像制品


IMG_263

▲《施公案》小说旧藏(民国初年)电影《金镖黄天霸》的剧情根据清代著名小说《施公案》中的情节改编。在《施公案》原著中,施世伦遭遇的便是骆马湖的匪徒劫掠,营救者是黄天霸,《施公案》小说中将这二位当做正面人物歌颂,这一故事情节在环骆马湖地区的原住民中也是广泛流传。小说中提到的九龙庙、九龙口也都和本地原有地名可以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中的匪寇聚会的木联城遗址至今尚存,在80年代的宿迁县地名调查中还被明确标注在《宿迁县骆马湖公社地名图》内。由此可见,《施公案》中记叙的施世伦在骆马湖剿匪的事件是有一定历史事实作为依据的。


IMG_264

《骆马湖公社地名图(局部)》中的木联城(《宿迁县地名录》)


3流传弥久的戏剧《骆马湖》


实际上,根据《施公案》中施世伦被骆马湖湖匪劫掠这一故事情节改编的文艺作品还有一部更有流传度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在清末民初广为流传的戏剧《骆马湖》。


IMG_266

上海某剧院上演京剧《骆马湖》的海报(民国)


这部戏最经典的一个演出版本,由京剧武生宗师杨小楼与须生黄月山上演,其演出音像资料至今还可以在网络上搜到。由于该剧中的黄天霸“投靠官府,绞杀绿林”的剧情设定,《骆马湖》戏剧在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被批判为“宣扬封建忠君思想”而被禁演,80年代以后逐渐放开,国内各大演出团体先后复排上演。2019年,上海京剧院赴欧洲巡演时候,曾将《骆马湖》选段和西方哑剧相结合,以肢体语言表现“智斗”情节的叙事性,例如“酒楼定计”中黄天霸与李大成的暗语交流,通过手势与眼神代替部分念白,适应了国外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最新的一次上演是在2023年,沈阳京剧院复排了全本《骆马湖》,由著名京剧武生常东领衔主演黄天霸,此次演出在保留传统武打程式(如水里擒李佩的水战场面)的同时,加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强化视角冲击,例如通过灯光投影模拟骆马湖水域的险峻场面,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


IMG_267

杨小楼在《落马湖》中扮演黄天霸的舞台扮相(民国)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骆马湖》(又名《拿李佩》、《望江楼》)版本,是在民国时期广泛上演的一部京剧,同样根据《施公案》的第285回《骆马湖施公被难》的情节改编,全剧长达25场。


IMG_268


京剧《骆马湖》的演出宣传图片在该剧传承演出的历程中,除去全本演出外,更为常见的是在各种晚会和大型汇演中,被单独演出的折子戏,上演最多的戏折是《望江居酒楼定计》和《混入山寨救施公》,该剧唱词工整典雅,曲调优美动人,如剧中施世伦唱段:“入龙潭遭贼害忠良自叹,眼望着京都内泪洒胸前;食君禄一心要锄奸救难,过江南又谁知起下祸端。骆马湖遭围困水势凶险,四下里重叠叠旗岭高山。眼见得众英雄不能相见,在此间丧性命心中不甘。”《骆马湖》也曾经在本地上演。据笔者调查,1928年,民国政府在宿迁县皂河镇设立民众教育实验区,成立的皂河镇业余京剧团就曾经多次上演这出大戏,但当时的戏名并不叫《骆马湖》,而是《骆马湖捉秃子》,和京剧《骆马湖》剧情也有所不同。第一个不同点,按照戏剧的角色分类的话,《骆马湖》是一出标准的武生戏,而本地上演的这出却是一个以丑角为主的戏剧。剧中主人公以扬州知府施世伦的另外一个名号“施不全”冠名,按照本地民间说法,施不全者,“十不全”也,舞台形象是:瘸腿、歪嘴、且瞎了一只眼,据说全身上下有十项残疾,故而人送外号“十不全”,这一点,电影《金镖黄天霸》中的施世伦只是强调了他瘸腿的形象。第二个不同点,便是戏中的反派主角。京剧《骆马湖》中的湖匪匪首名叫李佩,而《骆马湖捉秃子》中的反派却是一个“秃子”,这便是清康乾年间流窜于山东微山湖和骆马湖的著名匪首于七。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就多次提到“于七之乱”(参见蒲《聊斋志异·鬼妻》等章)。于七在这出戏的舞台形象是一个秃子,历史记载他在山东为祸甚剧,后至微山湖一带聚湖为王,对外宣称“要劫劫皇杠,要抢抢娘娘”,作恶多端,朝廷多次派大兵围剿都未成功。他南下占据骆马湖湖中孤岛,修筑水寨大营,湖水中布局三百六十道梅花桩,水寨里修筑木连城。正如京剧《骆马湖》中湖匪于亮的对白说的那样:“这湖内三面是水,一面是山,上有竹城,下有铁网,水底埋伏弩箭钢刀,就是会水的,不能睁眼,准死湖中,何况是那些旱路官兵,插翅也飞不进湖口”,借此机关重重,水匪们先后多次明火执仗地抢劫朝廷的漕船和贡船,过往商人也有很多横遭毒手。南来北往商船无不视骆马湖河段为畏途。乾隆皇帝遂令富有剿匪经验的扬州知府施世伦北上骆马湖剿匪。这出戏中无论正面角色或反派演员多以丑角扮演,朝廷官员与湖匪水贼丑丑与共,可谓丑角满台,剧情和台词颇是搞笑,十分热闹,因而很受民众欢迎。当时以皂河京剧票友组成的业余剧团,经过排练以后,庙会期间在火神庙戏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皂河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纷纷赶来一睹为快,连演很多场仍然人满为患。这个民间掌故至今还被很多本地耆老津津乐道,前些年本地编著的反映骆马湖地方文化的一些书籍上,也有所收录。


IMG_269


作者收藏的京剧《骆马湖》演出台本《骆马湖捉秃子》作为地方文艺作品,在本地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笔者曾经搜求有关这出戏的各方面信息,但由于年深日久,除了调查到一些零散的片段,所知不多。在此过程中,无意中搜集到京剧《骆马湖》的很多信息,在2010年前后,笔者还从北京的文友处得到了一本刻印于1980年的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材台本,京剧全本《骆马湖》。此外,本地乡邦文献收藏者宿迁学院张福贵老师还藏有民国时期各大剧院上演这出戏的海报,这应该算的上历史上乡土文献遗存至今的吉光片羽吧。


IMG_270


作者介绍


王晓风  宿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院宿迁分院研究员,市湖滨新区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