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十四标商业街区”开街,“三十四标”这是什么怪名字?
近日,位于南京市太平南路中段的“三十四标商业街区”正式开街,成为这条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商业街上又一处时尚街区。很多人对“三十四标”感到陌生和好奇,无疑,这是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就是很多住在附近的“老南京”都难以说出其来龙去脉。
三十四标商业街区
“三十四标”的故事,还要从风雨飘摇的晚清说起。
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惨败。清政府认为日本“专以西法取胜”,决计按照西方先进陆军的体制,建立新式陆军,简称“新军”。在编制上,“新军”采用“镇—协—标—营—队—排—棚”的体系,对应西方陆军部队的“师—旅—团—营—连—排—班”。清政府计划在全国各地编练36个“镇”,也就是组建36个师的新式陆军部队。
在“新军”的番号体系中,镇、协、标的名称来自清代绿营的军制,但又有了变化。“新军”中的“镇”相当于西方陆军的“师”,“协”相当于西方陆军的“旅”,“标”相当于西方陆军的“团”。
清末新军士兵
1904年,两江总督魏光焘准备在江宁(南京)招募新军。1905年,继任两江总督周馥正式在南京开始编练新军。编成的部队名为“第九镇”,也就是“第九师”。第九镇官兵在一万人左右,和西方陆军一个师的兵力差不多。
第九镇的指挥官称为“统制”,也就是师长。此人名叫徐绍桢,广东番禺人,光绪年间的举人,此前担任福建武备学堂总办、江西常备军统领等职务。
晚年的徐绍桢
第九镇下辖两个“协”,即“第十七协”和“第十八协”,相当于“第十七旅”和“第十八旅”。“第十七协”驻扎在江宁(南京),“第十八协”驻扎在镇江。“第十七协”下辖两个“标”,分别是“三十三标”“三十四标”,相当于“三十三团”和“三十四团”。前者驻地在南京城北妙耳山下,后者驻地就在南京城南杨公井附近。
三十四标地名牌
第九镇建立不久后,革命党人就渗入这支部队开展工作,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三十三标标统(团长)赵声策动第九镇起义,可惜没有成功。1911年10月,范鸿仙、柏文蔚等革命党人士受同盟会委派,再次策动第九镇起义。徐绍桢受到鼓动,准备效法刚刚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湖北新军,在江宁城内也发动起义。遗憾的是,起事计划被两江总督张人骏等人识破。第九镇从城内被调到秣陵关。11月8日,第九镇再次发动武装起义,进攻雨花台失败。11月13日,苏州、镇江、上海、浙江等地的革命军部队齐聚南京城外,组成江浙联军,由徐绍桢担任总司令,再次进攻南京,经过十天的血战,终于光复了这座江南名城。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在打败清军、光复南京的过程中,包括三十四标在内的清军第九镇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1912 年之后,随着民国建立,这支部队当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三十四标”驻扎的地方,后来也就成了城南的寻常巷陌。
在多张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南京老地图上,都能找到“三十四标”。时至今日,“三十四标”依然是南京城南的一条街巷。南京市民政局编纂的《南京地名大全》一书介绍,“三十四标,街巷,位于太平南路北段东侧,南起常府街,向北折向西至太平南路”。
老地图上的“三十四标街”
日前开街的三十四标商业街区,由多栋近现代建筑组成,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被作为书店、住宅使用,其中的“常府街66-1号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门头、柱式具有西洋装饰风格,体现了当时南京城南民居建筑的风貌。
三十四标街区的近现代建筑
从六朝开始,南京曾是多个王朝的首都。在不以南京为首都的朝代里,南京也常常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南京城里,像“三十四标”这样和军事有关的地名还有不少,包括校尉营、骁骑营、孝陵卫、傅厚岗、阴阳营、弓箭坊、神机营、杨将军巷、将军庙、马标、炮标、小营、标营、大校场、鱼雷营等等。
每一个军事地名,其实都隐藏着一段人们已经不熟悉的“金陵往事”。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于锋
- 上一篇:古今文艺作品中的《骆马湖》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