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涛:消逝的南京“诗河”——青溪
青溪,又名清溪,是南京历史上的一条名河。孙吴赤乌四年(241)十二月,吴大帝孙权下令大规模疏浚青溪,通城北堑潮沟,泄玄武湖水南流,接于秦淮河。六朝时期的青溪是建康城东最大的河流,涌波十余里,与秦淮河之间可通舟楫,两岸遍布贵族园林,盛极一时,“青溪九曲”成为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的诗词佳作。南唐后,青溪随着南京城的变迁而逐渐淤塞和缩小。时至今日,青溪仅余四象桥至淮清桥、竺桥北向西弯折等南北两段,成为内秦淮河的一支,但其作为南京文学史上仅次于秦淮河的“诗河”地位不应被忽视。
竺桥(黄涛 提供)
一、青溪九曲的变迁与诗词映照
历史上,青溪发源于钟山第三峰天堡城南坡,汇合钟山西段南侧溪水,潴为燕雀湖,出湖西流经竺桥,由太平桥西向南,蜿蜒至四象桥、淮清桥注入秦淮河。因其迂回曲折,连绵十余里,有“九曲青溪”之美誉。
六朝时期,诸葛恪、郗鉴、郗僧施、江总等名流多夹青溪而居,胜景名迹(邀笛步、青溪小姑祠、青溪七桥等)不可胜计。《建康实录》记载:
(郗)僧施,高平人,太尉郗鉴曾孙。少好文辞,宅于青溪,每清风美景,泛舟溪中,歌一曲,作诗一首。谢益寿闻之曰:“青溪中曲复何穷尽!”
后世文人多效法郗僧施,围绕这条河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从而奠定了青溪的“诗河”地位。如刘禹锡《江令宅》云:“池台竹树三亩余,至今人道江家宅。”韦庄《上元县(浙西作)》亦有:“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
青溪旧有邀笛步,驰名白下,乃王徽之邀桓伊奏笛处也。《晋书·桓伊传》载:
桓伊善吹笛,尽一时之妙。王徽之泊舟青溪,伊素不与识,自岸上过,船中客呼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令人语之曰:“闻君善笛,为我一奏。”伊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宾主不交一言。
自此,此地便得名“邀笛步”,成为六朝风雅的象征。杜牧于《润州》闻笛感怀:“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乾隆帝下江南游览青溪时亦咏:“桥上曾留笛步,桓伊遗韵悠然。”
隋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建康城邑宫苑被毁,青溪附近建筑也受到严重破坏,以至于废弃,然青溪的水系与桥梁却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存。入唐以后,青溪仍是金陵最重要的城市水道之一。崔颢《江畔老人愁》以“江南少年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开篇,借老翁之口诉说了“蓬蒿忘却五城宅,草木不识青溪田”的变迁。
唐末杨吴筑城掘壕,致使青溪南流之水断绝。《景定建康志》记载:
及杨溥城金陵,青溪始分为二。在城外者自城濠合于淮,今城东竹桥西北接后湖者,青溪遗迹固在;但在城内者悉皆湮塞,唯上元县治南逶迤而西,循府治东南出,至府学墙下,皆青溪之旧,曲水通秦淮,而钟山水源久绝矣。
宋马之纯《青溪》遂叹:“人道青溪有九曲,如今一曲仅能存。” 到了宋代,建康城内的青溪沿岸又新建了许多贵族的住宅与园林。王安石罢相居金陵钟山,靠近青溪,曾赋诗多首。他在《泛舟青溪入水门登高斋奉呈叔康》中写道:“十围但见诸营柳,九曲难寻故国溪。”《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其一)》亦云:“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
南宋初年,马光祖三知建康府,对府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青溪河畔修建了青溪园、青溪阁,青溪一度得以复兴,时称“小西湖”。辛弃疾在《满江红·建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中写下“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的词句;文天祥被俘至建康,在青溪畔留下《建康》一诗,其中有“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的名句。
明清时期,青溪水源更加枯竭,《金陵古迹图考》载:“明填前湖,(青溪)源流亦断,今日仅余升平桥至淮清桥一段,亦成无源之水矣。”〔同治〕《上江两县志》记:“惟自升平桥北流,绕钟山书院故址,又东流而北,至五老、寿星诸桥,相传为青溪遗迹。” 陈铎在《满庭芳》中咏叹:“醉傍清溪,坐临明月,月中扇影同圆。”吴敬梓自全椒移家,寄居秦淮水亭时,在《买陂塘》中写道:“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
近代,“青溪发源钟山,潴为前湖,由半山寺后入城,经明故宫之后,西流至竺桥,入濠而绝……今诸景并废,故道多湮” [1]。然学者陈三立所居散原别墅、朱偰所居清溪村1号均在青溪河畔,陈三立在《由沪还金陵散原别墅杂诗》中写道“青溪绕我足,犹作呜咽声”,朱偰在《旧院故址》中咏叹“板桥残照跨青溪,十里垂杨拂画堤”,这些诗句成为这条千年诗河的终章绝唱。
二、青溪小姑祠的传说与诗歌书写
三国时期,吴帝孙权册封汉秣陵尉蒋子文为中都侯,并为其建庙,改钟山为蒋山,将其立为山神。与之相应,约在晋时,青溪河口出现了一座民间祭祀青溪河神的青溪小姑祠。南朝梁顾野王所著《舆地志》记载:“青溪发源钟山,入于淮,连绵十余里。溪口有埭,埭侧有神祠,曰青溪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青溪小姑庙,云是蒋侯第三妹庙。”
六朝时期,青溪水量丰沛,流经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段,因此流传着许多青溪小姑的传说,后世志书在记载青溪小姑祠时均提及“南朝时有灵异”的典故。青溪小姑最动人的故事出自《续齐谐记》,南朝宋元嘉五年(428)秋夜,东宫属官赵文韶在青溪中桥对月思乡,一曲哀歌引得“王家娘子”踏月而来。这位风姿楚楚的少女携婢听琴,以裙带系箜篌击节而歌。临别赠簪,情意缱绻。待到天明,赵文韶步入青溪祠庙,惊见神座上的银碗、屏风后的琉璃匕,正是昨夜所赠信物,小姑神像的裙带犹系箜篌腰间,原来月下仙姝,竟是青溪水神显化。
宋朝郭茂倩辑录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收录了六朝时期祭祀民间神祇的一组《神弦歌》,其中第六曲曲名即为《青溪小姑》,其词曰:“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由此亦见,青溪小姑在当时还是很受普通民众敬仰和喜爱的,而此曲也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小姑独处”,意思是少女尚未出嫁。唐李商隐在《无题》中,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化用这一典故。宋时该祠被毁弃,诗人周文璞为之写下《吊青溪姑词》:“投余兮绿波,彼土偶兮奈何。余魂兮无依,依余兄兮山阿。兄姿兮甚雄,青骨兮朱弓。称天兮诉余冤,令谗夫兮不终。”王安石在《次韵约之谢惠诗》中亦感慨“鱼跳桑柳阴,鸟落蒲苇侧。已无溪姑祠,何有江令宅?”
元代,青溪小姑祠得到了复建,《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青溪姑庙在今府学东,与上水闸相近……今庙恐非故处。”明万历后,青溪小姑祠变为青溪忠节祠,祭祀对象也变成靖难之役殉国的建文帝忠臣侍中黄观及其妻女。清时,青溪小姑祠只剩下一间小庙,“今淮清桥小庙(青溪小姑祠)亦太湫隘,不足以安贞魂”[2]。诗人余宾硕赋诗感叹:“多少园林零落尽,小姑祠畔客沾襟。”龚自珍游历金陵,无处安住,曾借寓青溪小姑祠,留下《台城路·客秣陵时作》:“青溪一曲容人住,钟山黯然如睡……”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庙,也难以保留。民国时期,“淮清桥之东青溪祠,旧祀青溪小姑……至今则并此且勿存!”[3]至此,青溪小姑祠已彻底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三、陈后主后妃的青溪印记与怀古诗词
南朝陈后主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宠爱后妃张丽华和孔贵嫔,沉湎享乐。《陈书·张贵妃传》记载,张丽华“发长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鉴”,更兼“容色端丽,瞻视眄睐,光采溢目”,“尝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杜牧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玉树后庭花》,相传是陈后主为张、孔二女所作。此曲虽未直接提及青溪,却因陈后主常于青溪沿岸宴乐而成为南朝骄奢淫逸的文化符号,后世诗人多借此关联青溪的历史记忆。陈祯明三年(589),隋军南下攻克建康,陈后主偕张、孔二女躲入后宫深井(即胭脂井,也称辱井),被隋军生擒活捉。《陈书》记载:“晋王广命斩贵妃(张丽华),榜于青溪中桥。”青溪中桥为旧青溪七桥之一,《建康实录》记:“次南有青溪中桥,今湘宫寺门前巷东出度溪,东有桃花园,是齐太祖旧宅,即位后,修为园,亦名芳林园。”《景定建康志》亦载“隋炀帝平陈斩张丽华、孔贵妃二人于青溪栅下”。
陈亡后,后主苟全性命,张丽华、孔贵嫔二妃却被视为亡国之源,惨死在青溪。后人怜其不幸,遂在青溪小姑祠内加塑了二女之像,和青溪小姑一起共受香火。张敦颐在《六朝事迹编类》明确记载“今祠像有三妇人,乃青溪姑与二妃也”。杨备观像题咏《青溪》:“倾城倾国两妃嫔,此地闻名不见人。”白朴曾居建康,暇日访古,采陈后主、张贵妃事及二妃小祠,发现遗构荒凉,庙貌亦不存,感叹之余,作乐府《青溪怨》,其中“霜水明秋,霞天送晚”的萧瑟与“恨青溪留在,渺重城、烟波空碧”的怅惘,道尽遗迹湮灭的苍凉。王士祯在《分甘余话》中重拾记忆碎片:
秦淮青溪上有张丽华小祠,不知何代所建,余赋诗二首纪之,以存古迹:
璧月依然琼树枯,玉容犹似忆黄奴。过江青盖无消息,寂莫青溪伴小姑。
临春楼阁已销沉,遗庙荒凉碧藓侵。惟有青溪呜咽水,至今犹自怨韩擒(虎)。
四、青溪先贤祠的兴废与诗歌咏叹
南宋开庆元年(1259)秋,马光祖二任建康知府时,修青溪园,立青溪先贤祠,遴选了吴太伯、越范蠡、汉严子陵等四十一位先贤入祀,以彰显功德,教化后人。《景定建康志》记载:
先贤堂一所,在府学之东,明道书院之西,青溪之上……金陵帝王州,上下数千年间,有道、有德、有功者相望,何吴晋之臣此皆有祠,而他代缺焉?开庆元年秋,资政殿学士大制帅马公昉祠先贤青溪最胜处。凡生于斯、仕于斯、居且游于斯,而道德功可祠于斯者,自我朝上溯汉周,列位四十有一。
这四十一位先贤中包括东晋名臣卞壶。咸和三年(328),苏峻叛乱,“自钟山破王师,进攻青溪栅。壶与诸军拒之,苦战,死之,时年四十八。二子眕、盱见父没,相随赴贼,同时见害”,满门忠烈的事迹被《建康实录》永载史册。王士祯在《卞公墓下作》感叹:“堂堂卞将军,授命青溪渡。父子忠孝俱,大节光国步。”
元时,青溪先贤祠和诸亭台皆遭毁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青溪诸亭)今皆废圮,其为寓公居宅者时有修改。今静庵后石山犹在,俗呼马公洞云。”明万历年间,经南京籍状元、翰林院修撰焦竑奔走呼吁,在普德寺后山(今雨花台西)复建先贤祠。〔康熙〕《江宁府志》称:“后祠毁,明太史焦竑言于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二公,乃属祠祭郎葛寅亮于普德后山建祠设位,为文以记,补入苏文忠公,春秋祀之。” 清南京本土诗人汤濂诗赞曰:“诸贤何巍巍,太伯安可仰。青溪与梅冈,山水发清响。”但祠堂终因地处偏僻,无人问津,逐渐圮坏。〔乾隆〕《江宁县新志》载:“地名为先贤坊。后渐圮坏,又境地幽僻,为穿窬逋逃薮,有县丞某者患之,尽取其梁柱砖瓦以修廨舍,祠遂废为平地,神主皆不知所在。” 诗人施闰章曾游历金陵,参谒普德后山先贤祠,作长诗《金陵先贤堂歌》,留下了“佛老精庐塞天下,忍没先贤无数椽”之叹。
千年沧海桑田,虽然青溪、青溪小姑、先贤祠、邀笛步等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已鲜为人知,但青溪作为南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故事和诗歌在南京文学史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作者简介:黄涛,南京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年鉴处处长。)
栏目编辑:张 丽
参考文献
[1]朱偰.金陵古今图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30.
[2]金鳌.金陵待征录[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75.
[3]邢定康,钱长江.金陵屐痕[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11.
- 上一篇:方志里的淮安|轮埠路的百年变迁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