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宿迁史志 | 从宿迁走出的开国将军陈绍昆

2025-09-23    


IMG_256

陈绍昆


陈绍昆在烽火岁月中,历经抗击日寇、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三大战争。他身经百战未负过伤,被人们誉为战争幸存者中的传奇人物,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勋章;1964年5月晋升少将军衔。面对金光闪闪的军功章和军衔,他多次深情地说,这是党的培养,是在抗战时期,从宿迁老区人民身上学到的精神力量而获得的,“我忘不了养育我的这块土地!我永远怀念我的家乡。”


不畏艰难  挑起基层抗日重担


陈绍昆,1921年4月出生于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崇河崖村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少年入私塾读书,后考入宿迁县立中学。1938年底,日军侵占宿迁,烧杀抢掠,惨不忍睹,陈绍昆被迫辍学。但他立志抗日,保家卫国。1939年6月,他和丁敬波、惠兆民、李敬成、徐宏学等同学参加党领导的苏北抗日军政干校学习。他勤学苦练,品学兼优,在学习期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陈绍昆完成了从富裕农民子弟的中学生,到成为党的抗日干部的蜕变。毕业后被留校,先后任训育干事、分队长、中队长,为党培养基层抗日骨干。


1940年前后是全国抗日极为困难时期,此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建立持久的根据地”的号召,提出“巩固鲁南,发展苏皖”的战略方针。要求在河湖水网较多的宿迁境内建立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需要大批的党员干部到基层工作。年仅19岁的陈绍昆被组织安排到泗阳县建立发展抗日根据地。他先后担任中共泗阳县4区、6区、7区区委书记兼区中队长、游击大队长和指导员。


在那环境恶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陈绍昆按照党的要求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扩大党的影响,让广大劳苦大众看到打败日本军,翻身得解放的希望。


二是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初到4区,中队仅有一名共产党员。在陈绍昆精心细致工作下,先后在区队和乡村发展了30多名党员,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让穷苦百姓学有榜样,跟有方向。


三是抓好地方武装,抗日反顽,保护群众利益。陈绍昆在泗阳县多年的区委书记任上,都坚定不移地把抓地方武装作为工作的重点。始终运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游击战争》理论指导实践。在武装队伍建设上做到区有中队,乡有小队,村有自卫队。在面对日伪军的“梳篦式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破坏,他采取伏击、奔袭、困扰,游而不击,击而不游的战术,同敌人周旋。仅在6区就与敌打大小仗50多次,每次都以损失较小的代价沉重打击了敌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老区人民称赞他是一位会打仗的“娃娃书记”。


四是支前程道口战役。程道口位于泗阳县城西北三庄镇,南有大运河奔腾不息,北有六塘河横穿东流,是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交通往来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1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苏鲁战区副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奉蒋介石之命,派嫡系王光夏率1800余名顽军,乘日伪军对苏北大扫荡之机入侵程道口,并大兴土木,建造坚固工事。企图截断、分割、扼杀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对此,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于1941年10月深入泗阳三庄镇指挥收复程道口战役,拔掉王光夏这根钉。部队上战场,人民支前忙。陈绍昆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发动人民群众在完成各项支前后勤物资任务的同时,亲自率领运输队、担架队、工程队上战场。在面对王光夏顽军易守难攻的明碉暗堡坚固工事,进攻伤亡惨重的情况,他带领区民兵配合部队抢挖深壕,逼近敌人堡垒,让部队前行减少伤亡。陈绍昆不仅身先士卒挥锹挖土,还鼓励大家挖壕沟多出力,多流汗,军人就少流血,少伤亡。这场战役在陈毅代军长的指挥下,在众多像陈绍昆这样宿迁老区的党员干部和广大支前民工的参与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歼灭王光夏顽军1300余人的战绩,保卫了淮海、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的辉煌胜利,载入抗战史册。  


IMG_258

战争时期的陈绍坤(左二)


不辱使命 扛起组建泗沭县和新一团武装重任


1943年秋,上级党委调陈绍昆任泗沭县总队副队长,政治处主任,抓武装军事。泗沭县是党根据抗日斗争形势需要,将沭阳县南部、泗阳县北部的相关乡镇和宿迁县关庙以东的部分村庄区划建而立的。西临大运河,中有六塘河,是淮海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其政治、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但军事力量较为薄弱,县总队仅有两个不满员的警卫连,不到200人。


陈绍昆到任后就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开展工作。首先是大力宣传县总队是在党的领导下,是在新四军的指导下的一支抗日队伍。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从而使很多青年高唱着”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谣踊跃报名参军。在较短的时间内,县总队扩编近千人,组建了10个连。其次是抓支部建在连上,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第三是强化军事训练和纪律制度建设。把总队锻造成为一支听党话,跟党走,既有好的政治素质,又纪律严明、军事过硬的人民武装。在多次面对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破坏战斗中,陈绍昆带领县总队利用地形地貌采取游击战术,迟滞敌人的进攻时间,择机反击敌人,取得了战斗胜利。 保卫了人民群众和淮海区党政机关的安全。


1945年春,上级党委要求新四军三师和苏北军区负责建立一支机动部队,即新一团。在新四军三师的主导下,从泗沭县总队调4个连编入新一团。陈绍昆被调任新一团政治处主任,要求他为建好这支队伍努力工作。新一团第一次战斗是配合新四军3师10旅和特务团正面攻打长期盘踞在淮阴(清江)的伪军潘干臣部约9000余人,陈绍昆率新一团的两个营打先锋,战斗结束,仅抓获俘虏就达500多人。


不为小我  举起解放全中国大旗再赴战场


抗战胜利后,陈绍昆父母劝他说,几年前你在关庙老家参加共产党的军校,后随校去南湖底(当年宿迁人对洪泽湖的俗称)学军事打鬼子,俺们去看你支持你。现在日本鬼子被赶走了,你也该娶妻成家。对此,陈绍昆耐心说服父母,待全国解放后一定娶妻成家,接二老团聚。


1945年底,陈绍昆任新四军3师10旅30团政治处主任,随黄克诚挺进东北,历时50天,行程1500多公里,到达党中央、毛主席指定的集结地。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15团政治部主任,团政委。


1947年12月,与团长赵永夫指挥全团在娘娘庙血战国民党“王牌”新6军第22师,歼敌400余人,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通报嘉奖。在突破锦州战斗中,他率两个尖刀连负责锦州北门突破任务,战斗打响仅5分钟就登上城头,炸毁敌人碉堡,竖起红旗,让部队快速进城。战斗结束后,陈绍昆被纵队党委记大功,两个尖刀连分别被授予“突破先锋”和“锦州突破连”的光荣称号。东北解放后,陈绍昆又带领部队参加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在那枪林弹雨,炮声隆隆的岁月里,陈绍昆和千千万年轻的军人,从祖国的北方战斗到两广,“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但他们戎装未解,马鞍未卸,又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陈绍昆率领部队冲锋在前。无论是首战云山、收复平壤、攻占汉城、守卫临津江的190.8高地争夺战,还是反制美军空降、登陆企图,迫使美国军人出身的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回归谈判创造有利条件,都立下了战功,受到志司的表扬。


抗美援朝回国不久,党安排他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先后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青年部副部长,第39军政委,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70年2月,任国家冶金部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组组长,1975年任部长。在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陈绍昆为党的部队建设和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选为党的十大代表。

  

IMG_261

在朝鲜间洞与模范党员合影(后排右二为陈绍昆,1953年4月)


陈绍昆将军光荣离休后,写下了《回顾》一书,记录他一生坚定不移听党话,一心一意跟党走的足迹,语言朴实,感人肺腑,是一部启迪人生,不忘初心的好书。


IMG_262


作者介绍


潘玉利    1955年生,宿迁人,曾任泗阳县委书记、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副主任。现任宿迁市老区促进会、扶贫协会、扶贫基金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