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北宋胡瑗:创苏湖教法、推分斋教学,“明体达用” 影响中国教育千年

2025-09-25    

胡瑗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宋代复兴儒学的先驱,推崇正学,是宋代义理学派的创立者,开宋代理学之先河。他对经学的阐释,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其代表作《周易口义》被视为珍贵文化遗产,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明代时,胡瑗被尊称为“先儒胡子瑗”,列入孔庙供奉和祭祀。


IMG_256

范仲淹题胡瑗像(图源:湖州发布)


《宋元学案》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为之先河”。胡瑗是著名教育改革家和教育先驱,推崇实学。他执教苏州府学,主持湖州州学,创立苏湖教法,名扬大江南北;后又主管太学,在最高学府推广苏湖教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他提出的“明体达用”哲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影响中国上千年。他创立分斋教学制度,推进分科教育,促进学以致用,具有划时代意义。王安石写诗赞道:“先生天下豪杰魁”“文章事业望孔孟”。


IMG_257

胡瑗雕像(图源:湖州师范学院)


宋神宗评胡瑗“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朱熹将古代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学生的必读之物,其中详细记述了胡瑗的教学活动和事迹,认为可作“百世之法”。


胡瑗的传奇人生:志向高远,多才多艺


胡瑗,人称安定先生,公元993年出生于泰州如皋(宋时如皋属泰州,今属南通),公元1059年去世,享年66岁。胡瑗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家教严格,尽管家道中落,父亲仍注重其全面发展。他7岁时已能写出好文章,13岁时读完儒家经典,并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技能。


十余岁时,胡瑗离家赴山东泰山求学。在泰山的十年苦读,是其成长成材的重要阶段。据《宋元学案》记载胡瑗“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功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恐扰心也。”泰山苦读,为他打下深厚的学识基础。


IMG_259


胡瑗志向远大,思想成熟,自幼立志向圣贤看齐,以传承经典、培养人才、报效社会为毕生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刻苦学习、思考与游历实践,他逐步成长为志向远大、学识渊博、文武兼通的优秀人才。


胡瑗三十岁左右自泰山学成归来,在吴中招收学生,讲授儒家经术,自此开启十余年的私人教学生涯。他曾在如皋设私学,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内讲学(南宋时经武祠改建为安定书院,明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书院内)。相传胡瑗在泰州讲学时,曾手植银杏两株,现今仍有一株仍郁郁葱葱。在湖州乡野,他克服困难教授乡民。十年私塾生涯使胡瑗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获民众普遍赞誉。王安石在《寄赠胡先生》一诗中描述:“十年留滞东南州,饱足藜藿安蒿莱。独鸣道德惊此民,民之闻者源源来。”


IMG_260


公元1035年,四十三岁时的胡瑗,受苏州知州范仲淹延聘,执教苏州府学,首任主讲,开启官学执教生涯。他在此执教四年,教学有法,管理有章,生员大增,四方学子慕名而至。他将苏州府学打造成学校楷模,“苏学为诸郡倡”,使苏州成为培养全国人才的基地。《苏州府志》记述:“吴郡有学起范文正公,而教学有法,起胡安定”。


胡瑗长于音律,通晓古乐。公元1036年,经范仲淹举荐,胡瑗赴朝廷校定旧钟律。他受到宋仁宗召见,礼仪得体;议乐过程中,主张先定律尺,且精于计算,为朝廷更定雅乐作出贡献。此后,他又两次进京议定大安大乐(又名“阮逸胡瑗乐”)。六十一岁时,所铸十二钟告成。他还撰写《皇祐乐府奏议》,与阮逸合著《皇祐新乐图志》。


IMG_261


胡瑗具有军事才能。公元1040年,西夏入侵,范仲淹受命镇守延州,举荐胡瑗任陕西丹州军事推官。胡瑗从实际出发,提出“更陈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土人为兵,给钱使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之不任战者”等军事主张,取得实效,巩固了北宋边防。他结合军事实践,撰写军事专著《武学规矩》;针对重文轻武的弊端,上书请兴武学,奏请朝廷兴办武学,培训官兵,建议“讲《论语》,使知仁义忠孝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


公元1042年,胡瑗五十岁时应湖州知州滕子京邀请,以保宁节度推官身份主持湖州州学。在湖州期间,他对官办学校教育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与创新:实践“明体达用”思想,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创立分斋教学制度,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开展分科教学,开主修、选修制度的先河,奠定职业教育基础。胡瑗历经创办私学,执教苏州府学、主持湖州州学,逐渐形成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世人称之为“苏湖教法”。


IMG_262


公元1052年至1059年,胡瑗受命主管太学,在太学推行自己的教育理论、教学内容、管理办法,使太学成为推广苏湖教法、展示教育才能的舞台。他聘请曾任职且有才德者担任教职,亲自讲解《易经》;推行太学生留校寄宿制度,保障学习时间;重视音乐教育,使太学成为当时的音乐殿堂。他培养了程颐、潘及甫等优秀人才——程颐为程朱理学的代表性人物,潘及甫后成为胡瑗的妹夫,潘氏一门八进士名扬泰州。胡瑗还受命担任天章阁侍讲,为皇帝论政提供治世建议。欧阳修曾向朝廷呈《举留胡瑗管勾太学状》,言:“自瑗管勾太学以来,诸生服其德行,遵守规矩,日闻讲诵,进德修业。”


公元1059年,胡瑗在杭州病逝,葬于湖州,如皋现存其衣冠冢。


胡瑗的思想贡献:复兴儒家,倡导正学


胡瑗是著名的思想家,注重思辨、总结与传播,著述颇丰,流传至今的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以及零星的《论语说》《中庸说》《春秋说》等。他坚持守正出新,致力于复兴儒学,创立宋代易学义理学派。其学既汲取先秦儒家思想智慧,又承接汉唐文化理论熏陶,创造性发展出自己的理论特色,在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的转型发展。他的“明体达用”哲学思想既指导教育实践,又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是胡氏教法的核心与灵魂,其思想集中体现在《周易口义》之中。《周易口义》是胡瑗教授学生“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的最全面系统教材。他摒弃以玄学解易的做法,而以义理解释周易,以弘扬儒家学说为宗旨,倡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完善儒家易学体系,在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平天下理论体系构建上作出新探索。


IMG_264


在修身方面,胡瑗主张君子应“治其心,明其性,饰其身,为仁、为义、为礼、为智、为信”。施政者要怀仁、行义、合礼、尚智、信行。在齐家方面,他认为欲正家,首在一家之主先正其身,继而宽严相济、防微杜渐。在治国安民方面,他提出治国当以“礼乐政刑”为纲,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称“礼乐,宽以安民之道;政刑,严以治民之方”。他认为安民之道,贵在求贤、用贤,贵在养民、教民。他主张广设学校育贤,心尽其诚招贤,丰厚俸禄养贤,知人善任用贤,罢黜小人进贤。他认为“养民之道,正、财二字”。胡瑗有强烈的天下意识,强调士人以天下为己任。“若天下之所乐,己亦乐而行之;天下之所忧,已亦忧而违去之”。


胡瑗的教育贡献:明体达用,分斋教学


01教育理念主张“明体达用”


“明体达用”是胡瑗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明体”即明圣人体用,以为政教根本,也就是以圣人之道教育学生,使之懂得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达用”就是在明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把所学儒家经义和才能运用于实践,使之大可以论道经邦,小可以作而行事。“明体达用”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与圣人之道,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既是对前期不良学风教风的修正,也是解决教育弊端的改革举措。


IMG_266


胡瑗的学生刘彝对胡瑗为何倡导明体达用对宋神宗作了解释。刘彝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刘彝说先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


02教育制度推行“分斋教学”


“分斋教学”是胡瑗实践“明体达用”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分斋教学就是分系科教学。他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与治事斋。经义斋选取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研究儒家经典。治事斋分设不同学科,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旨在培养某一领域有专长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正如其主张“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其田,算历以明其物数之类”。治事斋要求 “则一人各事一事,又兼摄一事”,创立分斋教学的目的是克服只重文辞、不求实用的弊端,推行实学,教授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用知识,促进学以致用。


IMG_267


清朝学者易甲南在《经义治事两斋论》中论述了分斋教学的意义:“夫隋唐以来,仕进多尚文辞,苟趋功利,实学之不明久矣。安定先生起而正之,鄙词章背诵之功,而以经义之讨论善其德;薄寻行数墨之士,而以治事之干济扩其才。既有以深之于根柢,使其学而不浮,复有以练于材,以便其学实而可用”。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开文理分科、职业教育、必修选修之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03教育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分斋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胡瑗将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与成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人尽其材,各得其所。他重视分类群习,主张“故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皆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他注重组织学生游历、参观和考察,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他在讲授儒家经典时,经常引用实例予以说明,学生一听就懂。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习射、投壶等体育活动,以及游戏、唱歌、咏诗等娱乐活动。


IMG_268


胡瑗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高尚品德、严谨作风、模范行为引导教育学生。他的学生程颐经常说:“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安定言行录》记载:湖学多秀异,其出仕,往往取高第。及为政,多适于世用,若老于吏事者。到后来,礼部贡举,岁所得士,胡瑗弟子十常居四五。《宋元学案》载:“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胡瑗的学生徐积说“平生向安定先生所学的,仅是一个‘正’字”。


如今泰州设有胡瑗读书节,复建安定书院,泰州中学以“明体达用”作为校训;如皋有安定小学、安定广场和胡瑗雕像;湖州则留存胡瑗墓;胡瑗的名字被更多的人熟悉。历史从不会忘记对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先贤,也始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当代先进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李秀年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史方志办公室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