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印记 | 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由这位江苏人杨逸畴测绘确认
北京中华世纪坛前,有一条长达262米的青铜甬道,上面记载了距今300万年到公元2000年中华民族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公元1994年这一栏上,赫然写着“中国科学家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1999年,国家测绘局在北京公布,经过精确测量,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6公里,最深6009米,均为世界之最。
△2025年7月19日上午,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开工仪式,并宣布工程正式开工
这项世界之最所蕴藏的巨大价值直到2025年,在近1.2万亿元的总投资下,正式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变现”。而这一切的起点开始于从武进走出去的“高原骄子”杨逸畴。
被“指”到了青藏高原
杨逸畴
1935年,杨逸畴出生于武进县鸣凰镇南周乡巷上村(现属南夏墅街道)。战乱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砺了他坚毅的性格,一直坚持的体育锻炼让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徐霞客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则让他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渴望。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就读期间,跳高、打排球、投标枪等运动项目,他都是主力。据说他创造的男子标枪记录很长时间都无人打破。考大学时,他选择了喜欢的南京大学地理系,走进了一直梦想的科学殿堂。
毕业后,杨逸畴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科研工作中,他始终以徐霞客身体力行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精神勉励自己,更放出“最艰苦的、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的豪言壮语。每每给青年学生作报告,他都会告诉年轻人:“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大自然不会亏待我们。”
由于有一副好身板,杨逸畴被“指”到了当时条件极度艰苦、科学上还是空白的青藏高原。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就把全部心血浇灌在了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杨逸畴说:“当我选定地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当我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当我决定来青藏高原,就已经注定了我与青藏高原从此以后的血脉相连。”1959年前,中外科学家对青藏高原都十分陌生,研究青藏高原的起点相同,但从这一年起,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开始了用双脚一步步衡量高原的科学考察活动。
彼时的西藏刚解放不久,考察活动还是半军事化的。科研人员坐着军用大卡车,车顶有机关枪,车前车后有武装车队持枪保护,自己还随身携带武器,从始至终都处于战备状态。尽管气氛有些紧张,第一次置身于青藏高原,杨逸畴感觉非常新鲜。望着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峰,呼吸着清新纯净的空气,心里像突然打开了一扇窗户,开阔,轻松。这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感觉,但杨逸畴很清楚,这种感觉的背后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他做好准备,毫无怨言地开始了青藏高原地质地貌的科考工作。
初识雅鲁藏布大峡谷
1973年秋,杨逸畴第一次进雅鲁藏布大峡谷时的留念照片
很长一段时间,雅鲁藏布大峡谷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这个区域在地图上一直是片空白。它到底有多大?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峡谷里蕴藏着什么?这些问题没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1973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考察结束后又专门成立了一个由8人组成的水力资源考察分队。由于常年从事青藏高原研究且身体条件出色,杨逸畴被抽调到这个分队,成为第一批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中国科学家。
考察分队雇了十几个民工帮拿物资和设备,还找到当地的猎人作为向导,但行进很慢,泥石流、雪崩等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沿路除了有野兽,马蜂窝也很多。磕磕碰碰地走了18天,最后来到了一个叫白马狗熊的地方。两边的悬崖绝壁夹着急流的江水,根本过不去,唯一的办法就是翻过附近的西兴拉山。然而,当时早已大雪封山,物资也将告罄,这次探险就此中止。
第一次考察让杨逸畴对大峡谷里的地形地貌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峡谷腹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究竟有多险?腹地的水力资源有多少呢?带着这些问题,杨逸畴第二年又随队来到大峡谷。9月,完成既定的考察任务后,他和几个同伴从派区翻越多雄拉山口,从峡谷下方的墨脱县逆江而上,几经险阻,终于到达大峡谷的顶端岗郎,艰难地向腹地挺进。
雅鲁藏布大峡谷瑰丽而神奇的景色
从多雄拉山口下到墨脱谷地直线距离是30多千米,杨逸畴等走了3天。在如此短的时间、距离,他们却经历了相当于从极地到赤道、从北方到海南的多变气候。在大峡谷同一个山峰的坡面上,竟分布着9个垂直自然带,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杨逸畴后来回忆:从北坡来到南坡,从高寒地区一下来到热带雨林,一切都变了,唯一没变的是考察途中面临的艰难凶险,几乎每天都要经受毒蛇、毒蚊、旱蚂蟥、马蜂的威胁。穿密林、攀溜索、穿藤网桥,这些此前从未尝试的交通工具,在这儿却成了家常便饭。
进入大峡谷,展现在眼前的是奔腾急泻的江水挟带着巨大的砾石怒吼而下,峡谷云海变幻无穷。经测定,杨逸畴发现这里水流最急处流速竟高达18米/秒。访问当地门巴族老人,才知道当年从白马狗熊下方到岗朗之间的峡谷河床上,曾有两条河床大瀑布,从瀑布处抬头张望,便能见到南迦巴瓦峰上挂下来的冰川和郁郁林海,景色很美。但1950年的墨脱大地震,导致谷地河床瀑布消失,地面陷落,冰川崩跃,一条十多公里长的冰川被震成六段,其中一段不但将一个百十多人的小村庄夷为平地,还跳到江里,硬是把雅鲁藏布江截断了几个小时。后来,水坝溃决,又给下游的印度境内造成洪涝灾害。
经过实地考察,杨逸畴发现那些巨大的冰川至今还残存在谷底。他认定,这是我国首例因地震触发产生跃动冰川的自然奇观。他还论证了大峡谷地带之所以发生如此级别的大地震,且多年来小震不断绝非偶然。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造成的断层带,而演变成的大峡谷,以及由断块挤压上升的南迦巴瓦峰是地形构造最急剧、地应力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也是年轻的喜马拉雅山脉强烈上升的中心,当年的墨脱大地震就是现代地壳构造运动的一个实例。
死里逃生的大峡谷第四次考察
1983年春,杨逸畴担任中国科学院登山考察队队长,配合国家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拐弯处,这里孕育着与高原内部不同的海洋性冰川,对杨逸畴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考察机会。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南迦巴瓦峰,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最美雪山之一。夕阳西下时,形成奇景“日照金山”
由于南迦巴瓦峰地区地处峡谷腹地,地形特殊,生物资源也极为丰富,因此在完成登山考察的任务后的同年夏天,杨逸畴又继续和气象学家高登义、植物学家李渤生等科考队员一起,顺着通麦公路进入大峡谷,进行第四次考察。在进到川藏公路最惊险的一段、被人们称为“鬼门关”的地方时,考察队遇到泥石流,只好在旁边的帕隆村留宿。杨逸畴特别留意找了这个村庄地形最高的一个地方,以防万一。正是这一决策,让他们险之又险地避过了一场覆灭整个村庄的泥石流。
几次考察中,杨逸畴和他的伙伴首先发现和论证了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是南来水汽北上进入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每年向高原内部输送的水汽量是高原四周水汽输送总量的1~5倍,才使得大峡谷成为高原中最温暖和湿润的地方,热带的界限在这里向北推进了6个纬度之多。通过实地考察,他们认定这条居全国水资源第二位的大江,其中三分之二的水资源集中在大峡谷之中,成为世界同类大河之最。
科学论证大峡谷世界第一
1994年3月,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三人应邀前往中国台湾讲学,得到一个重要信息:美国科学家在前往西藏旅游时,偷偷拍下过几张大峡谷的照片,他们分析认为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下的大峡谷,可能不逊于科罗拉多大峡谷,但因缺乏实地考察证据,暂不敢贸然下结论。这个消息将杨逸畴的目光再次牵引到雅鲁藏布大峡谷。
回北京后,杨逸畴一头扎到成堆的资料中。他调来1︰50000的航测地形图、航空照片和卫星影像图,加上自己在大峡谷中拍摄到的珍贵照片,反复对照、计算。一个月后,杨逸畴从资料堆中兴奋地抬起了头。经过以南迦巴瓦峰为基点,跨越大峡谷与对岸的加拉白垒峰及南北、东西方向各作剖面,最后的结果表明,切开喜马拉雅山,急泻在青藏高原东南斜面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的峡谷,平均深度为5000米左右,其最深处达到5382米,大峡谷由派区起算到边境线上的巴昔卡全长496.3公里。而科罗拉多大峡谷最深的地方不到2000米,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度也只有3000米左右。科罗拉多大峡谷的连续长度只有300多公里,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约500公里。更令人惊喜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从海拔3000米上口到下口落差近3000米,这个落差带来的发电量将超过长江三峡电站的2倍。
杨逸畴立即将喜讯告知高登义和李渤生,并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刘东生审阅复核。经过一遍遍推算,几位科学家充分肯定地向外界宣布:“雅鲁藏布江下游大峡谷才是世界第一大峡谷!”1994年4月17日,国内媒体将这一重要新闻向外界公布,引起全世界的极大轰动。
巍巍珠穆朗玛峰和险峻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相距仅几百公里,终于由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等人的探险考察,揭示了它无与伦比的真正价值:一个是世界最高峰,一个是世界最深的峡谷。这山,这河,都在西藏,都在中国!
终于徒步穿越大峡谷
杨逸畴前六次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直没有走完全程,在核心地区还剩下最后90公里的河段没有走完,论证大峡谷世界第一后,就有强烈的愿望要走完这最后一段。所以1994年就开始筹备,直到1998年得以成行。当时家人、朋友、同事都不同意杨逸畴去,因为1987年,杨逸畴体检发现右动脉血管有些堵塞。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他的动脉血管已经弯曲变形了,医生也发出了“再上就是拿生命冒险”的禁令。但他认为,自己是第一批进入大峡谷的一员,大峡谷也是他首先论证的,所以这最后的90公里,他一定要亲自去走完。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大峡谷科考队的副队长,63岁的杨逸畴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熟悉的土地。没想到一到拉萨机场,高原反应就来了,到了饭店,眼睛一黑便休克过去,足足适应一星期才缓过来。当时,大家全部剃了光头,发誓要征服这最后的难关,当然也都做好了遭遇意外的准备。
1998年,杨逸畴等人徒步穿越大峡谷时在大峡谷拐弯顶端建起纪念碑
一行人分三个组从不同的方向分头穿越,花了37天终于走完90公里,完成人类首次全程徒步穿越和科学考察大峡谷的任务。对于花甲之年的杨逸畴来说,他也在考察队创下了三个记录:对大峡谷了解最多的科学家;进入大峡谷次数最多的探险者;考察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此举,为他的科研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1959年到1998年,杨逸畴20余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每次都是半年以上,当地人已经把他当作了西藏人。
2012年7月27日,杨逸畴病逝。弥留之际,他仍心念着青藏高原。很多人说,杨逸畴是为大峡谷而生,也是为大峡谷而死的人。
原载:《常州名人传记》(四),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来源:转自“武进印记”,武进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