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史志 | 泗沭县历任县委书记,两任成上海副市长,一位任驻外大使
“道口破重围,曾经弹雨飞。战场遗迹在,捷报迭来归。”1941年10月程道口战役取得胜利,战役总指挥陈毅在泗阳大地上写下这首诗之后,泗阳运河以北和沭阳南部地区合并新建泗沭县。县委、县政府驻扎在今天的爱园镇松张口社区,成为一个新的抗日根据地。笔者从历史的年轮中拾起那段战火纷飞的时光记忆,让我们去探寻当年泗沭县几位县委书记的人生轨迹。
泗沭县政府照片(赵连军提供)
十五岁入党的首任县委书记 郭光裕
郭光裕(1923—1945),江苏邳县郭宋庄人,是泗沭县首任县委书记。父亲郭子化是苏鲁豫皖边区地下党的著名领导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曾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
郭光裕
1937年底,经苏鲁边区临时特委介绍,郭光裕赴延安,于1938年3月到陕北,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十大队插班学习。4月由大队长杨光池介绍,15岁的郭光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正式编入抗大第四期第四大队政治队学习。
1939年5月,郭光裕毕业分配回山东省委工作。这时,山东省委在沂水县下位村举办青年训练班,郭光裕被派到青训班任指导员。9月,郭光裕被山东分局派往皖东北,任苏皖边区党委青年部青年科长。1940年2月,任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7月任泗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
1941年1月,郭光裕任泗阳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治委员。此时,泗阳县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个区政局不够稳定,四区发生了小刀会暴动,五区署遭到王光夏部袭击,六区大部分地区被日伪控制。郭光裕面对不利形势,和县长夏如爱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按照苏皖区党委(后改为淮海区党委)指示精神,坚持依靠贫苦农民,团结广大民众,在各区、乡、村建立起农会组织,执行减租减息法令。根据灾荒情况,组织民众恢复生产,开展生产自救。
泗阳县独立团成立于1940年10月,有二三百人,成分比较复杂,军事素质较差。为了增强独立团的战斗力,郭光裕和团长晏盛明把原来大小队建制,改为连排建制,党支部建到连队。经过扩充和严格训练,县独立团很快发展成一支600人的战斗力较强的队伍。郭光裕和晏盛明领导这支队伍,到五区泰山、刘集一带清剿土匪,在六区六塘河边击溃王光夏部朱志贤的反动武装,赢得了全县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整顿县独立团的同时,各区乡地方武装相继建立起来。
1941年10月程道口战役后,沭阳县七区划归泗阳县,更名为泗沭县。根据地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巩固了,但郭光裕因积劳成疾,经常吐血。1942年秋,组织上通过宿迁城内的地下组织关系,安排郭光裕到敌占区治疗,后转到淮南新四军第二师卫生部。1943年秋,郭光裕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到泗沭县,一边坚持工作,一边治疗。由于环境恶劣,经常与日军迂回作战。在一次作战中,因多次涉水,又冷又饿,劳累过度,病情加重。1945年1月16日上午5时,郭光裕与世长辞,年仅22岁。
接管苏州的第二任县委书记 李干成
李干成(1909—1993),出生于江苏涟水县红窑镇,是泗沭县第二任县委书记。
李干成
1926年,李干成考入上海建设大学。1930年春,李干成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宿迁县行动委员会书记兼红十五军三师管区政治委员、中共邳县县委书记、共青团徐海蚌特委书记。1931年1月,李干成担任共青团吴淞区委、沪中区委书记。是年夏,调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九一八事变后调任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1932年调回江苏,任沪西区团委书记,上海巡委会巡委。
1937年,他回到家乡,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38年1月,他和陈亚昌、万金培等人发起成立涟水县抗日同盟会,被选为理事长,2月,苏北抗日同盟总会成立时被选为理事。
1939年3月,李干成和陈亚昌等人建立抗日义勇队。不久,该队又与涟水县民众抗日独立营合并为涟水抗日义勇队,李干成任队长。6月,涟水抗日义勇队被编入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李干成任该团政治部主任。1940年9月,李干成调任淮海区专员公署民政处长兼粮食处长,之后担任淮海地委组织部部长。
1942年10月,李干成任泗沭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他到泗沭积极工作,先后做了几件大事:
一是大搞民主建政,将国民党的保甲制改为抗日民主政权的乡村制。通过发动酝酿,实行乡村民主选举,用丢豆子方法,将贫农、佃农、知识分子代表及各界爱国人士选入民主政权。这对根据地的建设、打击敌人、壮大自己力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是1942年冬,淮海区首脑机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泗沭县。李干成在此突变中,将首脑机关安置到泗沭县北裴圩(今爱园镇)的松张口、冒庄、倪大庄、姚湾一线驻扎,及时调拨粮草,保证生活供应。
三是加强战备,以破路、拆桥、拆除高大瓦房、打狗、动员参军等,做好反“扫荡”工作。
四是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增加雇佣工人工资,加强除奸、反霸工作。
五是领导大生产运动,狠抓粮食生产、纺纱、织布等军需民用产品,认真做好统战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淮海区第二中心县委书记、华中行政办事处民教处长、华中支前司令部副政委。淮海战役结束后,他奉命渡江南下,1949年4月,接管苏州专区,担任专员。新中国成立后,李干成担任中共常州地委副书记、代理书记。1953年调上海市工作,先后担任市政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交通工作部部长、基建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1962年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相继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委顾问。1983年离休,1993年4月14日在沪病逝,享年85岁。
整沭导沂的第三任县委书记 李广仁
李广仁(1916—2001),原名辛克勇,山西省寿阳县人。1936年冬参加革命,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榆次寿阳路北县委书记,平(定)昔(阳)西中心县委书记。
李广仁
1942年1月,新四军独立旅(梁兴初部)进入宿北活动。4月,宿迁县在宿北设立了行署(亦称办事处)。10月宿北工委改为县委,李广仁、王子鲁分任正副书记。
1944年,李广仁调任淮海区泗沭县委书记,同年底调出参加整党整风学习班,后任东灌沭中心县委书记兼淮海一支队政委。
1949年3月,李广仁任中共华中第六地委书记。1949年5月25日,中共华中第六地委和第六专署奉命改为淮阴地委、淮阴专署,李广仁、陈亚昌分别任地委书记、专员。
1949年夏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宣告包括原淮阴地区在内的江苏北部全境的解放。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的淮阴地区,当年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1949年9月苏北导沂整沭司令部正式成立。为了加强对整沭导沂工作的领导,淮阴区机关、部队大部分人员移驻沭阳,李广仁任整沭导沂工程司令员兼政委。参加导沂整沭工程的70万干部群众耗时6个月,共完成土石方3645万立方米,开挖了一条长183公里、泄洪流量3500立方米/秒的洪水入海新通道,抗击了当年过境洪水的五次洪峰,保障了淮北地区人民的幸福与安宁。
1952年5月底,李广仁奉命调往上海市工作。历任上海市委私营工业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市政府重工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工业部部长。1962年,任上海市副市长。后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计委、经委、建委和三线建委领导职务,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南昌市委书记,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特约顾问等领导职务。1988年11月离职休养。2001年7月20日,李广仁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任西欧司副司长的第四任县委书记 胡叔度
胡叔度生于1915年,祖籍湖南省湘潭县,随父北上,居住在北京市。后定居安徽铜城。早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和历史系。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学生秘密组织“南京学生救国联合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以领队兼党支部书记的身份,率“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二队到石灰窑(现黄石市)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后长期在敌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1年后,胡叔度进入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盐城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潼阳县委书记。1945年4月—1948年4月,担任中共泗沭县委书记。1946年9月泗沭县在征得六地委(淮海地委)同意后,动员 1200人参军,成立武工队和县大队。武工队长由黄怀敬担任,张宜成任指导员;县大队由王业奎任大队长,县委书记胡叔度兼政委。在此期间,胡叔度领导全县党政军民,团结抗日,发动群众参战,开展土地改革,组织互助组,发展农业生产。尔后,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八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叔度先后任苏南党校党委书记、副校长,江苏省人事厅副厅长,中共南通地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文教部副部长,江苏省高教局局长。1963年2月,胡叔度任华东水利学院党委书记。1965年胡叔度到外交部,先后任西欧司副司长,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1981年8月—1983年10月,胡叔度任驻刚果大使。
泗沭县本土出生的第五任县委书记 高毅明
高毅明(1922—1991),1922年4月12日出生于泗阳县原里仁乡郑窦村(现改为红豆村)。因父亲早逝,高毅明随母亲迁到现爱园镇郝庄村舅舅郝永明(开明绅士)家中生活。高毅明幼时聪颖好学,就读于徐老庄小学,加上其舅舅教育引导,其思想开朗,追求进步。17岁高小毕业后,他即与中共地下党组织接触,掩护党组织,保守党的秘密,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高毅明
1940年8月,我主力部队进入北王集地区,创建泗阳县抗日民主政权时,高毅明就与苏农、史开林等奔赴皖东北,参加中共苏皖区党委举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1941年结业后,高毅明即回泗沭县委,历任县委组织部干事,县实验区委书记,县委民运部部长。
1947年秋,高毅明调任宿迁县委委员兼东北片联防主任。同年冬复回泗沭县任县委副书记、书记。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军民搞好生产,英勇善战,打击日、伪、顽,保卫、扩大、巩固根据地,直到建立新中国。
1951年至1954年4月,高毅明调江苏农村工作部任处长。1954年5月,调到东北辽宁省沈阳地区,先后担任勘探公司副经理,地质分局副局长,辽宁冶金工业厅副厅长等职。他在东北一干就是十六年,为冶金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毅明坚持真理与“四人帮”作坚决的斗争。由于长期辛勤劳碌,积劳成疾,1981年离休。他在病重治疗时,仍不忘党的建设和冶金工业的发展。1991年8月25日,高毅明于沈阳逝世,享年69岁。
重建上海农学院的第六任县委书记 纪乐天
纪乐天(1920—1999),原名纪伦传,1920年生,原淮阴县五里乡人。1938年至1939年,在淮阴本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中共淮阴临时县委成立,纪乐天为组织部部长,后调涟水县委委员兼组织、宣传、民运部部长。
1940年,纪乐天受苏皖区党委的三地委派遣做机要交通工作,完成任务后,安排在淮海专署做事。1941年冬天,地委组织部将其调到泗沭县,重新开辟六区(后称八集区),并担任区长兼区抗日武装大队大队长。但当时区委领导核心暂未形成,为了更好开展工作,他将前区署老党员陈念光、朱一樵、陈尧同志找来,分别担任区文书、股长、区队长,又从县府泗沭县调来两名财粮干部,加上在敌区的三位同志,适时联系,共计九人,就这样,六区的工作干了起来。他在恢复重建六区工作中,高举团结抗日、保家卫国的旗帜,采取扩大武装、先行统战的方式,建立乡政权,扩展活动区域。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六区建起十四个乡政权,得到泗沭县委的认可与好评。后任泗沭县第三区和第九区区委书记兼政治教导员。
1942年7月,纪乐天被调到泗沭县机关工作,后转地委党校工作。不久,地委调其任魏圩区区委书记。后因形势发展需要,庄圩、魏圩两区合并,成立第三区,他被选为区委委员,指挥武装部队对敌斗争。1943年8月,纪乐天接任三区区委书记。1945年7月,纪乐天被提拔为县委委员,组织部长。1946年初秋,国民党进攻苏北,八月底进入泗沭县,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他领导县区武装人员,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1947年,他一面坚持与敌人打仗,一面在北边中心区发动组织新农会,进行土地改革,保卫胜利果实。
纪乐天同志,在抗日与解放战争期间,在泗沭奋战八个春秋,工作卓有成效,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49年春天,随着百万雄师过长江,开赴江南新区,继续不懈地开展革命工作。1948年参加南下工作团,先后任中共江阴县委书记、县民兵总队政委,中共常州地委委员、中共武进县委书记。
1952年,纪乐天调到上海工作。任上海市沪东产业区区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轻工业局党委委员,上海市国营工业办公室负责人,江宁区委书记,奉贤县委书记。1960年,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兼院党委书记。1978年8月,纪乐天受命重建上海农学院,任筹建组长,后任上海农学院院长,农科院党委书记。1986任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12月离休。1999年3月1日,纪乐天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作者介绍
毕传国 现在宿迁市新闻传媒中心工作。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黎青水墨漫画高研班研究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漫画协会副会长,宿迁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宿迁市漫画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