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镇江 | 历史上的“新镇江人”
镇江自古就是座包容的城市,也是名副其实的人才福地!真山真水真情的深厚文化积淀,让历史上很多“新镇江人”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镇江。为更好服务推动人才“镇兴”行动,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氛围,把“人聚镇江 才享荣光”品牌打得更响,小编梳理了1949年前在科技、文学艺术、实业三大领域发光发热的“新镇江人”故事。快来一起看看,这些前辈如何在这座包容的城市里书写传奇吧~
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

刘鸿生
刘鸿生(1888年-1956年),浙江定海(今舟山)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他由一个从事十年买办生涯的商人,成为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经营领域遍布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创立了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民族企业集团。1956年公私合营时,是当时中国仅次于荣氏家族的最富有企业家。
刘鸿生创办了很多在当时堪称行业翘楚的民族企业,涉足诸多领域,被冠以众多“大王”的美称,比如“毛纺业大王”“煤炭大王”“火柴大王”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实业大王”。在创业过程中,他与镇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鸿生肄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08年在上海会审公廨任翻译。1909年入英商上海开平矿务局当职员,两年后被提升为买办。

圣约翰大学
开平矿务局于1912年与滦州矿务局合并,组成为英商控制的开滦矿务总局,他担任上海开滦矿务局买办。有一次,刘鸿生和他的弟弟去宜兴推销煤炭,宜兴是江南有名的陶乡,到处都是陶窑和石灰窑,烧窑用木材做燃料,已是几百年的老习惯。

刘鸿生和弟弟刘吉生(左)
刘鸿生派人去宜兴替窑户免费建成新窑十几座,试烧开滦煤。经过试验,试烧效果良好,由于这种新式窑烧煤成本比烧柴成本低,窑户就纷纷改烧开滦煤。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新窑很快就风行江浙一带,为开滦煤开辟了一个巨大市场。刘鸿生又以比较优厚的工资雇用了一批柴民当烧窑工,柴民有了生计,也就不再闹事了。
刘鸿生在初期经销开滦煤的过程中,虽然与义泰兴合作,销售了一定数量的煤炭,但并不满足,意欲建立属于自己或有自己参股的煤号,这样才能更好地占有市场,于是他将眼光投到了镇江。
1920年,刘鸿生发起的两项计划,一个是创设了一家水泥公司,另一个是创建福泰煤号。刘鸿生邀请镇江煤炭销售商人田甫祥参加,不久,田甫祥成为福泰煤号在镇江的代理人,并同刘鸿生合股成立了镇江的商号———和兴商号,店址在原东荷花塘,以销售日本、安南及开滦煤为主。地方史料中说:“约在民十三年(1924年),上海刘鸿生等集资来镇,开设和兴煤号”所指正是此一创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煤炭运销中积累了大量佣金收入,不到30岁,即成了腰缠百万的大富翁。

华商鸿生火柴厂旧址
但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在外国势力羽翼下的食利者。
1920年,他投资20万元,创建苏州鸿生火柴厂。
1926年,田甫祥更成为刘鸿生组建的煤炭帝国———东京煤公司四个组成商号之一,负责镇江、南京、南通的煤炭销售。
在这段时间里,田甫祥搭上刘鸿生的便车,事业如日中天,成为镇江最成功的煤炭商人。地方史料称:“和兴的营业极大,获利最多时年达百万元”。

苏州鸿生火柴公司全景

公私合营的鸿生火柴厂
在当时的火柴市场上,1911年,宁波人邵尔康集资5万元,开办上海荧昌火柴公司,设厂浦东烂泥渡,制造红头火柴。1916年,又于浦东陆家渡建第二厂,制造黑头安全火柴,公司资本增至15万元。由于经营得法,产品畅销而很有盈利,邵托其同乡李皋宇在镇江西郊新河西岸,购地42亩,于1920年5月建第三厂,即镇江荧昌火柴厂,公司资本增至40万元。
镇江厂当时以“老人为记”的“钓鱼”牌商标,用户通称之为“老渔翁”火柴。但对中国火柴企业构成最大生存威胁的,是瑞典的一家公司,他们生产的“凤凰”火柴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镇江荧昌火柴厂“老渔翁”商标
为了挤垮所有的中国同行,从1927年开始,“凤凰”火柴甚至不惜成本降价倾销。面对危如累卵的局面,刘鸿生没有坐以待毙,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联合其他火柴公司,企业才有出路。当时在江苏与鸿生火柴公司成鼎足之势的,是荧昌和中华两家企业,刘鸿生决定与他们联手,这样不但能占据江苏市场,还能共同抵御“凤凰”的侵袭。与此同时,荧昌和中华两家公司也正在为生存发愁,刘鸿生的提议让他们眼前一亮,三家公司一拍即合,于1930年7月合三为一,成立了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任总经理。

大中华火柴公司监制的火柴
1932年,陆小波在镇江筹建的木森火柴厂也与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合并。新成立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工作上分工明确,协作顺畅;技术上取长补短,经验共享,可谓竞争优势明显。成立当年,该公司的产销量已经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成立后不久,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就达到15万箱,资本激增至365万元,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
镇江面粉厂的投资人——乐甬生
乐甬生(1900年—卒年不详),浙江北仑人(今宁波)。世居北仑高塘之塘头弄,祖上经营帆船货运,北至营口、天津、大连,南至温州、福州等处。在宁波江东设有乐全兴字号。其父乐嗣宽,业务兴旺,曾捐款修理湖塘乐氏宗祠。乐甬生十七岁入读上海同济大学,在十八岁时因为父亲病故,其母贤惠能干,命乐甬生回到宁波管理公司,并建造大屋,其中正屋24间、侧屋24间、沿街店面5间。
1926年帆船业衰落,由小港李家的李祖华先生介绍,乐甬生投资镇江面粉厂。
1934年,乐甬生出售宁波的大屋,增资面粉厂造新厂房并盖自己居屋,全家搬至镇江。面粉厂改组为贻成新记股份有限公司,占地58亩。

镇江贻成新记面粉公司广告
该公司成为当时镇江唯一的大型工厂,生产规模在苏浙皖三省工业中列第8位。当时面粉厂其他董事为垦业银行王伯元、梁晨岚;四明银行孙衡甫;大德新油厂、新华薄荷厂李祖华兄弟;美孚公司及恒顺酱醋厂李皋宇。
1937年12月8日镇江沦陷,乐甬生在镇江商界是头面人物,日本人要他出面维持当地商界局面,乐甬生深知这种汉奸事体做不得,决计不从。于是,乐甬生带了一家老小,大队人马沿武汉、香港,兜了一个大圈子,避进上海。
乐甬生为人生性豪爽,在朋友中以气量大、肯助人著称。
作者:房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