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吴江通 | 吴简:从陶墩古村落走出的文化名人

2025-11-26    

在苏州吴江西南部,有一个幽静的水乡古村落——桃源镇陶墩村。这里地处吴越交界,自古为隐逸之士所钟爱。元末明初,这片土地又走出一位以“经世致用”为志业的文化名人——吴简。他生于斯、长于斯,从陶墩村走向大明庙堂,后来托疾归隐故里,成为江南文化史上的精彩一笔。


陶墩古村:隐逸之地与文脉渊薮

陶墩村位于今桃源镇西南部,位于东苕溪支流桃溪两岸。传说吴越春秋时,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携西施泛舟五湖来到这里,看到一条小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流入东边一处开阔漾荡,漾荡中有两个土墩(小岛),他俩就在小河边种上了桃树,在墩上遍植桑树,并向淳朴好客的村民们传授栽桑养蚕和制作桃木梳的技艺,村民们非常感谢他俩,就将村子称作桃墩,村中的小河称作桃溪。后来,村民们闻知范蠡在齐国经商致富改名陶朱公,于是又将“桃墩”改为“陶墩”。陶墩村地处幽静,环境优美, 好多文人慕名而来,或泛舟吟咏,或结庐讲学。


桃墩元末明初地属澄源乡,自西汉辞赋大家严忌以来,澄源乡便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元末虽政局动荡,然民间私塾兴盛,士风未坠,尤以严墓和陶墩为甚。正是在这片远离战乱中心却又文气氤氲的土地上,吴简得以自幼浸润于经典之中,奠定一生治学根基。


IMG_258
IMG_259
IMG_260IMG_262

桃溪两岸的老桃树(蒋华光提供)


吴简其人:困顿中的坚守与觉醒

吴简(约1320–1402),字仲廉,号月潭居士,又号守约斋主人,元末明初吴江陶墩人,著名学者。


吴简自幼聪慧绝伦,然而天资并未换来科场顺遂。元朝至正年间,他曾多次参加乡试皆名落孙山。据乾隆《震泽县志》记载:“元季,数举于乡不利,遂杜门绩学。吏尝召之役,简儒衣冠,操版筑,人多笑之。”意思是元朝末年,他数次科举考试没有成功,于是闭门不出,专心致志钻研学问。官吏曾经征召他去服劳役,吴简却穿着读书人的衣服,拿着筑墙用的工具去干活,旁人都取笑他。面对挫败与冷眼,吴简却不改其志,于陶墩村筑“守约斋”闭门读书,兼授徒讲学,其门下弟子渐成一方文脉主力。


吴简壮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正值元末乱世,张士诚据吴,朱元璋崛起江淮,江南士人面临仕隐抉择。吴简选择留在乡里办学,既是对现实政治的疏离,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守护。他在《守约斋集》中写道:“天下无道,则隐于野;天下有道,则行其义。”这种进退有据的儒家风骨,正是古代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不趋炎附势,亦不甘于沉沦。


出仕与归隐:富民思想的实践与升华

直至元末政局崩解,政府才注意到这位隐居乡间的饱学之士。据嘉靖《吴江县志》载,至正末年,吴简被荐为郡学训导,后升任绍兴路学录。在此期间,他改革教学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并编纂《论语提要》《诗义史学提纲》等教材,强调经典应服务于现实治理,注重经世致用。


明洪武四年(1371),年逾五十的吴简应诏赴南京参加殿试,作《富民论》一篇,系统提出“藏富于民”的经济主张。他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者,民之力也。苛敛不已,则本摇而国危。”建议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发展流通、扶助贫弱,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强盛。此文深得朱元璋赏识,遂授吴简昆山主簿。然两年后,他便托疾辞官,重返陶墩,继续讲学著述。这一选择耐人寻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新朝初立,权争激烈,而自己的理想在于化民成俗而不在权力。


吴简晚年常泛舟村东漾潭,并名之月谭,自号月潭居士,与友人诗文唱和,过着“优游林泉而不废著述”的生活。八十二岁卒于故居,临终犹执卷不辍。乡中有民谣传唱:桃溪水啊长又长,月潭文章放光芒。富民策里藏锦囊,古村新枝花更香。


这首民谣虽流传于陶墩古村落一带,但其所颂扬的精神内核即对知识的敬重、对民生的关注、对乡土的深情恰是桃源地区千百年来特有的文化气质。


IMG_266


IMG_267


IMG_268

IMG_270

吴简泛舟的月谭(仙人漾)(蒋华光提供)


传承与影响:一条绵延六百年的文脉

吴简一生著述丰富,据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有《论语提要》《诗义史学提纲》《守约斋集》等多部传世。其中最富思想价值者,当属《富民论》,不仅体现了早期经济重民本、促生产的务实导向,更传承了桃源地区包括铜罗古镇自西汉严忌父子以来的“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


吴简在《守约斋集》中明确提出:“读书当以济世为先,徒事章句,无益也。”不同于纯粹的学问空谈,他强调的是学问必须回应现实问题:如何安抚百姓,如何振兴乡里,如何实现长治久安。这种务实主张,与明初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激励,恢复经济的总体政策方向相一致,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吴简的学术血脉在其家族与门生中得以延续。长子吴复,字孟修,明洪武年间以才学授湖广佥事,著有《雪区稿》《霞外集》,延续乃父关注民生的精神品格;次子吴颐,字希程,以明经出身任本地训导,著《桃溪集》,记录故乡风物,弘扬父志;门生徐一夔,元末避乱从浙江天台迁至陶墩,受教于吴简,后官至翰林院编修、杭州府学教授等,曾参与编修《大明日历》《明太祖实录》。他在《桃溪记》中深情描绘陶墩:“太湖之南,三十里许,有溪焉……溪两岸宜桃……群葩竞发,嫣红腻白,灿若晴霞。”这段文字不仅真实描绘了陶墩村的幽美风光,更是对老师隐逸理想的诗意回应。


吴简不仅是一位个体意义上的学者,更是桃源文脉的一个节点。他的文化和思想通过家族传承、师徒授受文和本传播,在桃源地区形成了持久的影响力。


桃溪回响:永恒的精神地标

IMG_273

安富桥上东望桃溪两岸(蒋华光提供)


如今,六百余年过去,陶墩村仍保留着“守约斋”遗址,被当地人视为精神圣地。


站在陶墩富安桥头远眺桃溪,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那位身披儒袍的老者泛舟水上的身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民间之深;不在功名之显,而在教化之远。他留给后世的,不只是几部典籍,而是一种扎根乡土、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人格典范。或许这正是吴简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读书当以济世为先。”这个当年源自守约斋的声音,至今仍在桃溪两岸回想不绝。


IMG_274

IMG_276

安富桥(蒋华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