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人物

宿迁史志 | 宿迁农民董继德,为何傅作义主动为他拿背包?

2025-11-26    

宿迁市水利遗址公园的展厅里,两座雕像静静伫立,“王大锹”与“董大车”的身影凝固着水利劳模的风采,宛如不灭的火种,照亮了新中国苏北治水史上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身形魁梧、臂膀绷劲推着独轮车的“董大车”,正是来自宿城区埠子镇的董继德,一位用独轮车在导沂整沭工程的泥水里推写出传奇的普通民工。他的故事被郑重载入《新沂河年鉴》,更在埠子镇的街巷间、百姓心头生根发芽,代代流传。


IMG_256

 “董大车”(左) 与“王大锹”(右) 雕像


深秋的风带着萧瑟凉意,我从埠子车站下车,沿着街巷找寻“董大车”的踪迹。六十多岁的老人提起这个名字,无不满脸自豪、声音抬高:“那可是‘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硬汉子!还是毛主席接见过的水利劳模哩!”超市里忙活的老人热心指点,路口开马自达的杨老汉是董家老邻居,他准知详情。坐上杨老汉的车,街景缓缓后退,他的声音伴着车轮声传来:“董大车在咱这儿响当当!跟毛主席握过手,没文化却有庄稼人的骨气,八十多岁走的,孙辈都在外地打工,我带你去他二儿子家唠唠!”


几经辗转,在西门居委会的深巷里,我们见到了董继德的二儿子董胜。1958年出生的他穿着干净的蓝衣服,眉眼神态、脸部轮廓竟与公园雕像里的董继德有几分神似。刚从外面回家的他热情迎客,一提起父亲,话匣子便瞬间打开,记忆里的往事伴着怀念缓缓流淌。“我爹是实打实的壮汉子,比我高出大半个头,既是宽厚长辈,也是我们的榜样,一辈子要求我们做人诚实不耍滑头。”成为劳模后,大伙称他“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铁汉子,董继德却总憨厚摆手:“荣誉是集体的,成绩是大家的,工地上谁不辛苦!”因不识字,他一辈子守着田地做普通农民,拒绝了村里推选的村干部职务,怕自己没文化耽误事。“他很少跟我们讲工地上的事,常被学校请去做报告,我跟着听,好多事迹都是从别人嘴里慢慢知道的。”董胜的语气里满是敬佩。


IMG_257

董胜


沂沭河近六百年间洪涝灾害达百次之多,“沂沭水患闹饥荒,离乡讨饭卖儿郎”的民谣,浸着两岸百姓的泪水与无奈。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果断启动导沂整沭工程,这场拉开治淮序幕的伟大工程,要劈开马陵山让洪水东调入海,需动员6个专区37个县的114万人次民工,完成4827万立方米土石方的艰巨任务。彼时,埠子镇村民听闻要去邻县“扒河工”纷纷推脱,董继德却主动找到村支书建议:“要讲透工程意义,这是为咱宿迁排涝,党员干部得先带头!”他在支部大会上第一个举手,洪亮的“我去”二字如惊雷唤醒众人,党员干部纷纷响应,村民们也打消顾虑加入治水队伍。


11月的苏北寒风裹着冷雨,董继德带领12名民工组成大车班,推着装满粮草木料的独轮车顶风冒雨赶往工地。刚安顿好工棚,他便带着大伙扎进劳动,凭着“苦干加巧干”的劲头和“不怕吃亏、肯挑重担”的作风,很快让大车班成为工地上的旗帜。双人搭档仅能推200公斤土方,他却凭着惊人力气,推起350公斤淤泥在40度斜坡上健步如飞,工作量堪比三人。工地上“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推车能手陈如太不服气前来挑战,两人各推500公斤淤泥翻越150多米斜坡,陈如太中途车轮打滑淤泥倾覆,董继德却咬紧牙关,腰杆绷直、指节泛白紧握车把,一步步稳稳推上坡顶,再利落折返推起第二车、第三车。埠子区区委书记李登先目睹此景,激动地连喊三声“好样的!董大车!”这个响亮的称号从此传遍整个工地。


IMG_258


1950年3月,董继德被评为导沂整沭特等模范,同年9月又荣获“华东模范民工”奖章,作为全国水利战线代表受邀进京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出发前,这位朴实的农民特意打了个鼓鼓囊囊的背包,塞满换洗衣物和搪瓷缸,生怕给国家添麻烦。让他没想到的是,刚到北京,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便主动上前帮忙提背包。当旁人介绍“这是傅部长”时,董继德又感动又激动,半天说不出话。而他不知道,中央早已为代表们安排好一切食宿,他那带着“农民式朴实”的背包终究没派上用场。在中南海怀仁堂,董继德见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庆一周年时,他还与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一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见证新中国的辉煌时刻。这份荣耀他铭记了一辈子,也成为董胜记忆中父亲最引以为傲的经历。1950年夏天,导沂整沭工程圆满完工,新沂河成功挖成并顺利完成五次泄洪,苏北地区洪涝灾害得到基本根治,曾经的“洪水走廊”渐渐变成稻浪翻滚的“鱼米之乡”。这背后,是董继德们用汗水筑起的水利屏障,是114万民工4255万个工日的日夜奋战。


IMG_259


1997年中秋过后,董继德因病离世,享年83岁,但他的精神从未远去。如今,宿迁水利遗址公园的雕像前,总有游人驻足聆听那段治水传奇;埠子镇的老人们仍在巷口老槐树下,给晚辈讲述“董大车推独轮车治水”“见毛主席”的故事,眼神里满是自豪。傅作义部长当年主动拎起背包的举动,是对基层劳模的尊重,更是对劳动的敬畏,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温情与担当。而董继德用独轮车推出的,不仅是根治水患的一方方土方,更是一代劳动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是“不慕虚名、踏实苦干”的品格,是“心怀集体、无私奉献”的担当。这份精神,如同新沂河的流水在苏北大地上静静流淌,历经岁月而不朽,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


IMG_260



作者介绍

徐守京   1986年参军,1997年转业。现任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水警大队一级警长、宿迁市作协会员、宿迁市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