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影音江苏 >>> 方志大讲堂

刘宝山:考古视野下的泰伯奔吴与吴地文明发展 | 江苏方志大讲堂回顾

2025-10-12    


吴文化的开山鼻祖是周朝的泰伯。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给当时尚处于落后的江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文明的种子,开启了吴地的文明进程。泰伯在江南地区建立吴国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吴国强大之后又北上争霸中原,开凿运河,打通南北水运交通(沟通长江淮河—泗水到山东),使吴国成为“春秋末霸”,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讲人

IMG_257  


刘宝山,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二级研究馆员,现任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主讲内容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其宅基、古井犹存,鸿山梅里,皆有太伯庙”。唐李泰《括地志》苏州卷中说“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域及冢见存”。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也提到“太伯居梅里平墟,在无锡东南三十里是也”。唐陆广微《吴地记》载“泰伯筑城于梅里,今日梅里乡,亦曰梅里村,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亦云吴城”。


据载,周人在向东迁徙到陕西岐山建国之前和戎狄杂居于陇山一带,建国后,因为古公亶父欲把王位让给三子季历,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主动“让位”而奔“荆蛮”,即江南地区的无锡梅里。


泰伯在江南建国,号“句吴”即吴国。这就是传统文献中吴文化的起源,所以“泰伯奔吴”事件具有周文化东传以及和江南本土文化融合的性质。


IMG_259


泰伯在江南地区建立吴国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吴国强大之后又北上争霸中原,开凿运河,打通南北水运交通(沟通长江淮河-泗水到山东),使吴国成为“春秋末霸”,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泰伯家乡考古取得重大收获


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石璋如在岐山一带开始进行考古田野调查,其中遗址面积较大、遗迹分布比较密集、聚落等级相对较高的,包括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二十多个自然村,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


IMG_261

  陕西岐山周公庙


2024年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收获颇丰。该年度,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以及省、市文物局的共同努力下,对周原遗址采取了“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现并确认了周原存在“三重城垣”,发现200余片卜甲、卜骨残片,经初步辨识,共有180字。


IMG_262

西周甲骨文首次发现“季历”


西周王朝的宗庙仍在岐山,是王室进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雷兴山教授称,目前发现的文字已经超过了2200个,是全国8处发现周代甲骨文地点中最多的。周公庙遗址荣获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第四位。


周公庙门前一处大面积灰土遗址经考古发掘,出土卜甲共计7000多片,有刻辞的甲骨688片,有甲骨文1600余字,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其中“王季”(季历)是首次发现。


IMG_264


d7f8d502-5094-40b3-8a3f-098f40c431cf.png


IMG_266

商代,由于政见不一,为政治避难而远“奔”偏远地区建国是惯例。上古时代一个部落可能会迁徙几千里外,深入其他部族活动的地区建立国家,而且还能够长期存在下来。例如:商王文丁的儿子箕子避难辽东建朝鲜国;秦灭古蜀,王子蜀泮逃到越南北部创建瓯雒国;楚将庄硚建立滇国等等。


如果泰伯奔吴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偏偏跑到了无锡呢?为何只能够奔太湖边上?下面从考古的角度为大家解读。


首先,泰伯无法在长江中游建国——汉水南有古“百濮”。“濮”在古文献中又写作卜、蒲、僰,皆一音之转。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征伐濮人并掠夺濮人为奴隶的记录。《尚书·牧誓》中载:武王伐纣,从之者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2013年湖北随州叶家山M107曾国墓地出土一件西周康王时“濮监作尊簋”。“濮监”,即西周派到濮国的监督人。


IMG_267


为何只能够奔太湖边上?因为受商朝控制的南国范围不包含太湖。淮夷主要居住区域与其势力中心,应在南国范围内,而且淮夷当时是以若干具政治实体性质的“邦”聚合起来的一个大族群(或称族团)。东起今江苏北部,经今安徽北部、河南南部之信阳地区南部,西抵今河南西南部之南阳地区南部,西南抵今湖北北部地区,大致即在今江苏和安徽境内之淮水流域、今河南境内之淮水以南地区、南阳盆地南部与今湖北北部之汉淮间平原一带。属于商朝控制的空白区域。


考古所见之“南国”


西周金文与文献中常见“南国”之称。其中南夷生活于“南国”,如:周厉王自制的器物㝬(hú)钟。其铭文全篇约123字,是商、周单件钟铭最长者。铭文大意为:周昭王时有南方的濮国,大胆来犯周土,周王便效法他的祖先文王、武王,挥军攻敌,直追到濮国都城(石首南),濮君只好派使者来迎,表示臣服。同时,南方及东方的26个邦国代表,也随同朝见。周王感激天帝及百神保佑,特作此“宗周宝钟”,并祈求先王们降赐子孙福寿,安保四方太平。


IMG_268IMG_269

铭文最多的㝬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商代钟形乐器大多数是口部朝上,钟体用长柄支起后再敲奏;西周开始,渐渐改为钟口朝下,钟柄加环悬挂而奏,成为惯见的“甬钟”形式。宗周钟便是甬钟的代表。


为何泰伯不会奔到江西?因为此处不安全:商代长江中上游非蛮夷之地。


IMG_270

江西新干大墓共出土文物1500余件


殷商势力范围——江西省樟树市商代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距今3100—3500年,延续时间近400年。城池面积61.3万平方米,并垒筑有高大的城垣,辟有东、南、西、北、东北五个城门,城门两侧有内外望台,城内有居住区、制陶区和铸铜区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并有配套的祭坛及宗庙,铺设考究的廊道,大量树旗杆的柱洞的祭祀广场。出土了青铜兵器、工具和部分青铜礼器以及大量铸造青铜器的遗迹和石范、陶范。发现文字符号120个。


IMG_271


泰伯必须逃出商王朝的控制范围,但当时的湖南也被商王朝控制。湖南宁乡大禾方鼎是商王朝或其方国制作的祭祀方位神的器物。使用商王朝的文字系统书写“大禾”二字,也足以证明湖南已经属于商朝势力范围。


IMG_272


长沙市博物馆也藏有商代铜铙,高103.5厘米,甬长36.3厘米,铣宽59.4厘米,重221.5千克。本器乃目前所见商代铜铙中体量最大的,被誉为“铙王”。合瓦形,长甬,甬上有旋,甬中空与腹腔相通。旋上饰双身虎纹。钲面主体纹饰为粗线条变形兽面纹,无地纹。鼓部以云雷纹为底,隧部浮雕一对卷鼻小象,象身满饰云纹,似正对视叫闹。1983年宁乡黄材镇月山乡转耳仑出土。


IMG_273


今天苏北地区仍属于商晚期势力范围,故泰伯无法在此建国。商王朝建立初期,淮海地区大部仍为东夷土著居民占据。随后商文化不断向东扩张,逐渐控制和取代当地土著文化。滕州前掌大、苍山东高尧、连云港大村、沭阳万北、淮安区茭陵等地陆续发现商代青铜重器,研究表明商王朝正是通过建立统治据点的形式在泗水、沂河、沭河的广大地区不断加强统治,势力一度深入沿海地区。徐州丘湾遗址发现了殉人和社石,就是商代大彭国的社祭遗存。沭阳万北墓地、连云港大村墓葬出土的青铜鼎和陶器,都是商的主要礼器和生活用品。


IMG_274

商代·铜鼎·连云港大村出土


泰伯无法在淮河流域建国的证据:西周考古不见吴国。西周时期,在东方,周王朝先后分封齐、鲁、宋、滕、莒、薛、邾、郜、曹、茅等各诸侯国,实现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宏图大业。徐夷、淮夷等东夷部族则为化外之地,与周王朝时战时和,是西周王朝向东发展的障碍和主要征服目标。


IMG_275

西周·铜鼎·盱眙马坝出土·盱眙县博物馆藏


结论:吴地最早的城在今天与苏州交界的无锡梅里


《吴越春秋》曰:“遭殷之未世衰,中国(注:中原之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可证吴地本无城,太伯为使民安居,始筑城。”


乐史《寰宇记》曰:“太伯筑城在平门外,今无锡县东南四十里太伯城是也。”平门即吴城北水门。梁刘昭补后汉《郡国志》,以无锡为“句吴”,以姑苏为“吴”,所以太伯居今无锡梅里,诸樊徙姑苏(今苏州城)。


IMG_277

考古实证:2018年伯渎河梅里边考古发现商周遗址


IMG_278IMG_279

梅里遗址马桥文化陶器(商) 左:三足盘  右:鸭形壶


考古发现最早的“吴”字,是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出土的甲骨文《甲骨文精粹释译》中,汇总的含“吴”字的甲骨,共9片11个字。


IMG_280

甲骨文拓片、摹本和解读


IMG_281

IMG_282


何为吴泰伯?殷墟甲骨文中存在一群称“伯”的势力。甲骨文“伯”字写作“白”,但是从甲骨文字的内容特点以及人头骨刻辞的特征来看,“伯”当指殷商境内与境外非殷商宗室的地方族群首领。


卜辞中的“某伯”与“伯某”大多与殷商王室关系友好,指的是该族的特定人物,就是一族之长。殷墟甲骨文中的“伯”,实际存在服属于殷商的族群首领、“某方”的首领。殷商王室与境内的伯之关系,实际上就是殷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缩影。


镇江丹阳出土宜侯夨簋(周章被封记载)


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作器者夨原为虞侯,宜侯夨簋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8字,约缺10字,周(成)康王改封夨于宜地为宜侯,据学者研究推测,应该是仲雍的曾孙。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IMG_283

宜侯夨簋的意义:证明政治中心合法转移宁镇地区


宜侯夨簋簋内底有铭文128字,大意为周成王或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作器者夨原为虞(等于吴)侯,改封为宜侯,但与自号勾吴并不矛盾,说明西周早期吴国势力范围延伸到了镇江一带,且成为合法的新的“政治中心”。吴国政治经济开始向北转移到“宜地”。


IMG_284

宜侯夨簋铭文拓片


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


来源:江苏方志大讲堂第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