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年鉴编稿质量的几点设想
年鉴出版后,往往会发现一些史实出入、交叉重复、前后矛盾、语法错误、错漏别字等问题。看到这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出现在白纸黑字上,真有点寝食不安,难以释怀。年鉴出版工作是一项多人参与、环节纷繁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年鉴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笔者多年的工作体会是,提高年鉴质量有三个主要环节:作者供稿、编辑编稿、主编审稿。在这三个环节中,后两个环节又是确保年鉴质量的关键所在。故想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编辑编稿质量
编辑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不放过来稿中的任何一个疑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此,要抓好以下问题:
1、加强编辑人员的责任心。编稿质量和考核奖惩挂钩。可以把这项工作列入考核内容,把交换校对时促出来的差错率当作考核的参考依据。捉出错的人有奖励,被捉的人则扣奖金。评选出现的优秀条目,除发给作者奖金外,编辑也给予相应的奖励。
差稿退回重编。有些编辑任务观点比较重,特别是手头工作较忙的时候,在编稿时就不肯多花工夫。这就要主编严格要求每一位编辑,严格审改每一篇稿子。不合要求的稿子,一律退回重编。
2、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可采用多种办法,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学习培训。方式有自学、集体学习、请专家上课、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等。学习的内容可以是编辑常识、年鉴专业编辑知识、有关涉及年鉴内容的政策法规。可以为编辑统一征订一些业务书刊,布置学习并要求结合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在集中学习时进行交流。初次接触年鉴编辑的新手还要学习年鉴的体例规范,掌握修改和校对的专用符号等等。编辑的学习还应该是终生的、全方位的。编辑的知识面要广,对各个方面、各行各业都要有所了解,才不至于瞎编、胡编。作为一名专业年鉴编辑,绝对不能不懂装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开展研讨。可以在本部门内经常开展一些业务研讨,由主编出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再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而且研讨、争论过的问题,印象深刻,观点也更加明晰。
编辑小结。要求每个编辑在编稿结束后写出编辑小结,总结编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来稿中值得肯定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结可在业务学习时进行交流。写编辑小结不但可以提高编辑本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对年鉴框架的调整、撰稿人员的培训、主编对下年年鉴组稿工作的整体安排也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3、掌握编辑技巧。年鉴编辑除了应具备常规的编辑知识和技能之外,作为一种特殊文体的专业编辑,还有些技巧一定要掌握。
每年编辑相对固定的类目。在没有特殊情形下,主编在分工时,可让责任编辑每年编辑相对固定的类目。一个责任编辑如果连续几年都编辑固定的内容,对其中的情况就比较熟悉,在编校时,驾轻就熟,容易发现问题。同时对撰稿单位和撰稿人也比较熟,容易沟通,易出好稿。
参照上年年鉴进行编辑。年鉴是逐年连续出版的刊物,有很多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和上年年鉴有可比性和连续性。编辑在编稿时不能闷头编稿,只求速度,不求质量。连续工程和经济数据一定要参照上年年鉴,看其增长下降的幅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这样往往能发现很多问题。有些作者为了抢时间、赶任务,照搬上年年鉴,只是数字稍作改动,信息和上年重复,毫无新意。如果编稿时能参照上年年鉴,这些问题就容易发现。
编辑之间要互相通气。年鉴编辑工程量较大,特别是综合年鉴,一般都是由几个人分工编辑的。因此,不同类目之间交叉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就不容易发现。如文化的内容和文联的重复;民主党派的内容易和统战重复;改革中的内容易和部门工作重复;机关部门的条目易和乡镇的重复。编辑之间经常通气,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置。当然,这类问题到了主编审稿时会发现一些,但主编一人通稿几十万字,难免有疏漏。此类问题还是解决在编稿阶段为好。
提倡二次编稿。为了保证出版期间,年鉴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是安排得非常紧凑的。收到稿件后一般编辑都处理得比较快。处理完后往主编那儿一交就完事了。交主编之前再看一遍,就会发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所以笔者提倡“二次编稿”,即使从事过多年年鉴工作的编辑也是如此。
二、改革主编通稿审稿方式
主编担任通稿、审稿任务,主编审稿除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一些政策法规外,还要解决很多业务问题,如:交叉重复、前后矛盾、垃圾信息、文题不一、语法错误、错漏别字等等。一般主编审稿圈阅之后就一锤定音,无人再阅。笔者本着提高年鉴编稿质量的原则,对主编审稿改革提几点建议。
1、打破主要行政领导任主编的模式。由政府主办的年鉴一般都是由主要领导任主编,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作为政府主办的综合年鉴,它既是政府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行政领导政治觉悟高、领导能力强,在组织协调方面游刃有余,但不一定对年鉴业务十分熟悉,尤其是行政领导经常调动,有些是三年换两头,到一个新的单位,熟悉一项新的业务,必定要有一个过程。再者,行政领导行政事务多、应酬多,而年鉴又是一项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头绪多了,往往容易顾此失彼。与其这样,不如把主编的职位让给业务比较熟悉的同志做,地方行政主要领导可以担任编委会主任,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2、连贯审稿。为了赶进度,编辑和主编的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一般编辑改完即交主编,主编收到后立即审改定稿。但综合年鉴因为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大大小小有上百之多,年鉴稿也拖拖拉拉几个月才能收齐。也就是说,主编审第一份稿到审最后一份稿之间时差有几个月。有些部门的稿件本来是有联系的,但由于交稿时间不一,主编无法连贯起来审改,容易淡忘以前审过的内容,对于交叉重复和前后矛盾之处就不容易发觉。所以最好把稿件相对集中一下,连贯起来审改,这样容易发现错误。或是分散审改之后再集中起来通看一遍。
3、结合原稿审改。现在大部分编辑能自己使用电脑直接修改,交给主编的稿子也是经常删改过的,这样,主编审稿虽然省力,但主编也因此看不到原搞的全貌。在这种情况下,主编的判断会受到影响,把握不准,影响审稿质量。2004年《宜兴年鉴》有一个条目【贵族草扫帚闯进日韩市场】,素材很好,但编辑为了压缩字数,把贵族草的作用、在山区贫瘠土地可以栽种、栽种后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收入等内容删掉了,只保留了贵族草的生长特点、种植方法。主编在审稿时发现这是一个老作者,每年都能写出优秀条目,这一年这个条目似乎有些问题,比较空洞。于是主编找来原稿,发现选材很好,很有指导意义,但一些很好的内容被编辑删掉了。于是主编就把这个条目退回重编。最后这个条目被评上了优秀条目。所以主编审稿时最好和原稿结合审改,既要看编辑编出来的稿子是否符合要求,又要看编辑删掉的是否合理。
提高编稿质量还可以用一些其他辅助方法。如在编辑工作开始前,印发“编校注意事项”,以引起编辑对某些问题的重视;或主编在审稿后再请副主编或本办离退休老同志通览一遍。总之,作为年鉴编纂部门,要利用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尽量把差错消灭在付印之前。
(责任编辑 徐瑞君)
- 上一篇:采访老龄对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下一篇:拓展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