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拓展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

2013-01-30    

        泰州市史志档案办公室成立6年以来,积极探索史志编纂工作新途径,编纂出版史志书籍18部,形成了“四个面向,四个创新”的发展思路,提高了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史志事业发展,赢得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围绕四个面向 把握编纂方向

        1996年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一个新泰州的目标,以宣传新泰州,服务三个文明建设为己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史志编纂工作的新思路,深层次开发史志信息,一批面向经济、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重大政治活动的史料翔实、体现地方特色、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史志编纂成果问世,填补了作为地级泰州市在这方面的空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面向经济,服务中心,以宣传新泰州为己任。地级泰州市组建不久,外界对这个新兴城市了解不够。为此,我们仅用3个月时间,编纂出版了22万字的《泰州概览》,以解燃眉之急。1998年起,我们每年编纂出版一部《泰州年鉴》。《泰州概览》、《泰州年鉴》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认识泰州、研究泰州、发展泰州提供密集、准确、实用的史志信息,为领导决策、经济发展、科技交流、弘扬民族文化、编史修志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面向社会,服务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社会效益为主体。泰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为了宣传泰州老区,促进泰州人民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了解老区,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史志档案部门作为“两个基地,一个中心”作用,我们编纂出版了《泰州人民革命斗争史话》、《泰州老区》、《泰州革命斗争专题集》、《朱履先传》等4部图文并茂,融思想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史志通俗读物,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我们把史志编纂工作的重点延伸到基层,贴近改革开放的前沿,贴近现实,宣传基层,努力为基层服务。去年,为贯彻市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放大戴南、张郭效应,推动全市乡镇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编纂出版了《泰州十强乡镇》,用报告文学或纪实通讯的手法,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来宣传泰州市十强乡镇各自成长的成功经验,从而起到总结提高、宣传典型、示范推广的作用,得到了市委领导肯定,促进了全市乡镇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及外来流动人员不断增加,各种办事指南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迫切,我们及时编写了一本指南性质的地情资料《泰州指南》。此举既服务了广大人民群众,又是史志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举措。

        面向重大政治活动,服务当前,以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为归宿。几年来,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紧紧抓住各种重大政治活动,开展编纂工作。为配合泰州解放50周年、海军诞生50周年、渡江战役胜利50周年等重要政治活动,我们编纂出版了《泰州50年》;为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我们编纂出版《红旗十月满天飞——纪念黄桥战役胜利60周年材料汇编》;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我们编纂出版了《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泰州》一套宣传图片;为庆祝地级泰州市成立5周年,我们编纂出版了《新泰州5年》和《泰州实事工程剪影》画册。这一系列史志编纂成果,紧密配合重要活动开展,一方面为全市的重要活动添光增彩,另一方面提高了史志工作的社会地位,社会的史志意识普遍增强,史志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为进一步推动史志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四个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编纂理念,走“大编纂”之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社会各项工作都在与时俱进,我们史志编纂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跳出单纯志书编纂狭小范围,跳出传统编纂历史资料老路子,在现实史志信息深度开发上下功夫,不断开拓史志编纂新领域,树立为社会、为现实服务的理念。要树立“大史志”理念,走“大编纂”之路,实现史志编纂客体的社会化。所谓“大史志”是指我们史志编纂工作所面对的是一个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最贴近现实、信息量巨大的社会信息库,而不是就史志论史志,在史志编纂的选题上更面对当前,更贴近现实。

        创新编纂内容,提升编纂成果的文化内涵。在编纂内容上,我们既强调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相结合,更注意抓住广大干部群众的感兴趣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及时反映那些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使广大群众的呼声和意愿能通过编纂成果这个渠道,更好地反映到各级领导和各个管理层。我们既要注意不断增强编纂内容的信息量,也要注意提高编纂内容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着眼于方便广大群众的学习和使用。我们既要反映新道德新风尚等正面主流信息,也通过对一些腐败现象的真实披露和鞭挞,来引导全社会追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创新编纂方式,做到征集编纂相结合。我们既重视社会效益,又不忽视经济效益。在运作方式上摈除关起门来搞编纂的老套路子,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解决史志编纂在人力、财力及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实现“双赢”。几年来,我们的史志编纂成果,使用自有的资料,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绝大多数材料是靠征集而来。因此,我们的编纂过程实际上是向社会广泛征集资料的过程,把编纂和征集结合起来,实现征编一体,有效地解决了征编两张皮的问题。联合编纂,众手成书,整合编纂人员力量和史志信息资源。

        创新编纂手段,实现史志编纂手段现代化、成果的多样化。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数码影像技术、电子通讯和电视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史志编纂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充分运用这些技术和手段,加快史志编纂速度,提高编纂质量,增加利用服务渠道,拓宽服务的对象和范围。要跳出单纯文字编辑的老路子,增加图片、画册的编纂,我们已编纂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泰州》图片和《泰州实事工程剪影》画册,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我们在出版文字版的同时,增加了光盘版,如《红旗十月满天飞》光盘版,并积极准备制作《泰州年鉴》光盘版,在政府网站上发布,提供查阅。我们还配合中央电视台、省有关部门录制《新四军》、《聚焦长江》等专题片,正积极筹划拍摄电视剧《沈毅传》。这些编纂成果在载体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更让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史志编纂工作新途径,赢得了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史志工作已由少数人行为变成了社会行为,改变了史志工作由史志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

 

(责任编辑 吉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