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质量意识 打造年鉴精品
《无锡年鉴》创刊于1991年,除首卷为五年鉴(1986~1990年)外,以后每年一卷,至今已连续编纂出版了16卷。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年鉴编纂出版规律,坚持不懈地实施“精品工程”,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保证了每卷年鉴的按时出版,年鉴整体质量逐年提高。《无锡年鉴》1993版、1996版和2005版在第一、第二次和第四次江苏省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评奖中,相继获得了年鉴类一等奖;1999版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年鉴评奖活动中,获得城市级年鉴一等奖,并荣获条目编写特等奖、装帧设计特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等单项奖;2004版获得全国城市年鉴系列一等奖,被列为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核心年鉴,同时获得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
回顾多年来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求真务实,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在编写规范上明确要求。我们制订完善了《〈无锡年鉴〉编写工作规范》,从条目选题、标题制作、文字规范、称谓使用、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图片照片使用、校对要求、索引制作9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使整部年鉴规范统一。我们还制订了《〈无锡年鉴〉编辑出版工作进度计划表》,按照每卷年鉴上半年出版的要求,采用倒计时办法,将年鉴编纂出版流程中的14个环节,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工作日,让每一个编辑树立强烈的时间意识,增强责任感。在每卷年鉴定稿付印前,我们要求每个编辑对原单位返回意见、第二次校对稿意见、老同志审稿意见、出版社返回意见,作最后处理,尽量将各方面的差错控制在最低限度。
在内容确定上突出重点。在编纂年鉴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四多四少”的现象,也就是:一般性资料太多,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特点内容太少;对政绩记载过多,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记载太少;对主流信息(正面信息)收录过多,非主流信息(负面信息)收录过少;孤立的信息太多,前后连贯的信息太少。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年鉴作者明确提出: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改革开放、社会生活中的亮点确定条目、组织材料。一要注意收录那些鲜活的、有时代特征的、有生命力的事物信息。二要突出时效性和可比性,以加强年度资料的连贯性。三要在收录本行政区域资料的同时,开发周边地区的相关资料。四要努力提高条目有效信息的含量,并重视和加强图表的运用。
在培训研讨上构筑平台。16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3期年鉴作者培训班,就年鉴的基础知识和撰稿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开展专题辅导,努力提高年鉴作者的撰稿水平。1999年,无锡市方志年鉴学会成立,为全市方志、年鉴工作者开辟了一块学术活动的阵地,拥有个人会员150多人,在注重加强组织建设和业务指导的同时,积极开展学术理论研究。我们还定期开展年鉴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条目的评选,进一步调动了年鉴作者的积极性。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增强年鉴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这是我们年鉴工作基本的指导原则。为此,在每年拟定年鉴篇目时,我们都要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悉心分析年度中的重点、亮点和热点,适时调整框架结构,或新增加类目,或调整部分分目,或将个别类目前置,精心设计好年鉴篇目。近年来,《无锡年鉴》的常设类目稳定在40个左右,并在具体的篇目安排上,不断进行了动态的调整。
目前,《无锡年鉴》2007版的篇目我们已在酝酿编制之中,根据无锡市近年来的发展,我们打算新设“支柱产业”类目,下设综述、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6个分目,以更好地反映无锡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三、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培育个性特色
多年来的编纂出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年鉴充满活力。在这一方面,我们做了这样四项工作:
一是制作电子版光盘。2003年,我们适时推出了年鉴电子版光盘,随纸质年鉴一起赠送、发行。2005年,我们对前15卷年鉴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纠错勘误,并将15卷年鉴制成了一张光盘,随年鉴发行,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欢迎。
二是编印便民手册。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2006年,我们编辑出版了《无锡便民手册》,收录了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旅游、娱乐等相关的内容。2007年,我们计划编辑《无锡市情手册》,使年鉴、手册、光盘“三位一体”,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不同需求。
三是改变版式。2006年,我们将《无锡年鉴》的版式改成国际通行的大16开,装帧设计上更显得庄重大方。我们计划以此为始,年鉴封面格调不变、版式不变,保持5年,使《无锡年鉴》自成一个系列。
四是做好年鉴的彩页征集和发行工作。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由我们史志办工作人员和承包商双方共同来完成彩页的征集和年鉴的发行,从而保证了每年年鉴的发行量均在2500册以上,搞活了年鉴经营,弥补了市财政对《无锡年鉴》拨款的不足。
多年来,我们在年鉴编纂出版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提出来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交流:一是年鉴撰稿者队伍状况堪忧。目前大部分年鉴作者是由各单位办公室人员兼任的,变动比较大。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对搞好年鉴工作大有益处。二是年鉴编过程中采编结合不够。无锡目前正在撤销资产经营公司、建立行业协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管理格局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等类目年鉴资料的采集。再如“商业·服务业”类目中,往往只是反映了国有商业和服务业的情况,而对面广量大的民营商业和服务业的情况反映较少。三是年鉴的框架结构多少年来基本上一成不变,虽然我们每年动足了脑筋,在个别类目和部分分目上作了一些调整或变动,但总体格局未能有突破性的创新。四是在加强宣传、扩大年鉴影响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年鉴的发行渠道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宽。
(责任编辑 徐瑞君)
- 上一篇:拓展工作思路提升服务水平
- 下一篇:全省地情文献资料普查工作座谈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