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志”载烽火 · 抗战记忆专题 >>> 烽火留声

⑥“英雄的湖”——阳澄湖

2025-08-20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聆听阳澄湖畔的军民如何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战歌。阳澄湖,原名阳城湖,因湖畔的春秋古城得名。20世纪50年代,它正式更名为阳澄湖,并沿用至今。这片位于苏州市东北部的淡水湖,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了新四军和当地民众抗击日伪的重要战场。


1937年11月,苏州沦陷,日军铁蹄践踏江南水乡。为抵御侵略,国民政府曾在阳澄湖北岸修筑碉堡。如今南天门等4座碉堡仍矗立湖畔,青黑色的砖墙上,弹痕累累,无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  


IMG_256

“江抗”驻消泾办事处旧址


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率部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东进阳澄湖。他们在陈毅的指挥下,与当地抗日武装会师,打开了苏南抗战的新局面。然而,国民党第三战区诬蔑江抗“越界活动”,为减少同国民党军队的摩擦,同年10月,主力部队奉命西撤,只留下数十名伤病员坚守阳澄湖。“江抗”西撤后,阳澄湖的斗争并未停止。以夏光为首的十余名伤病员,在缺医少药、敌众我寡的绝境中,组建了“新江抗”。他们以芦苇荡为屏障,与日伪周旋。这段历史,后来被改编成京剧经典剧目《沙家浜》,传唱大江南北。陈毅指示留在阳澄湖地区养伤的江抗伤病员与地方党组织配合,坚持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9月,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在阳澄湖畔沈菊英家设办事处,沈菊英担任地下交通员。沈菊英除了热情接待一批批过往人员并负责食宿外,还外出传递情报。她家成为最可靠的交通联络站之一。11月6日,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成立,夏光任司令。“新江抗”成立时,只有经江抗后方医院治愈,并活跃在阳澄湖抗日第一线的十几个伤病员组成。这些伤病员在“江抗”西撤后的艰险环境中英勇顽强的精神和事迹,在 1943年被写成一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歌曲,在新四军中广为传唱。


IMG_257

张家浜战斗纪念碑


1940年2月6日,“新江抗”在司令员夏光和副司令杨浩庐的带领下,转移到阳澄湖畔的沺泾乡洋沟溇村。这里是一片芦荡泽国,“新江抗”准备在芦苇、湖荡密布的水乡村庄中隐蔽起来,第二天同村民们一起共度春节。第二天清晨,昆山县城及巴城日伪军70多人,由密探引领,乘汽艇,在渔船伪装掩护下,偷袭“新江抗”驻地洋沟溇村。等哨兵发现时,敌人已抢占湖滩,并以密集火力向村中攻击。“新江抗”在夏光、杨浩庐指挥下,奋起自卫反击,特务连率先抢占有利地形和屋顶制高点,进行还击。战斗从上午10点多开始,一直打到夜幕降临。洋沟溇战斗,共毙伤日伪军20多人。“新江抗”也付出了较大代价:一连指导员褚学潜、副连长曹德清等17人牺牲,副司令杨浩庐等10多人负伤。洋沟溇战斗是“新江抗”成立后的第一场硬仗,它粉碎了日军妄图消灭“新江抗”的阴谋。“新江抗”在经受考验和锻炼中有了发展。至1940年4月,建有3个连队,同时“江抗”东路指挥部成立,谭震林任司令兼政委,何克希任副司令。7月,地下交通员沈菊英去送情报,不幸被反共顽固派胡肇汉抓住。胡肇汉未经审问,就以新四军情报员罪名杀害了沈菊英,她时年才38岁。那时,沈菊英19岁的独子陆义已经是“青抗会”的骨干分子,母亲被害的噩耗传来,他决心继承母亲的遗志,完成母亲的未竟事业。1941年初,陆义参加洋澄县“民抗”部队,转战于阳澄湖地区。可惜,当年4月,他在战斗中不幸被捕,也被胡肇汉残忍杀害,年仅20岁。沈菊英母子二人,用生命诠释了“家国”二字的重量。 


 1941年后,阳澄湖的抗日斗争愈发激烈。谭震林、何克希率领“江抗”与日伪军展开大小战斗数十次,张家浜、渡船头、曹家尖……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血与火的记忆。

 

1945年,抗战胜利。1950年,双手沾满鲜血的汉奸胡肇汉被公审处决,正义终得伸张。  


新中国成立后,阳澄湖人民没有忘记英雄。1991年,洋澄县政府纪念碑和张家浜战斗纪念碑相继矗立;1995年,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在沈菊英故居建成;2006年,“江抗”驻消泾办事处旧址重修开放……这些红色丰碑,无声地告诉后人:英雄的湖,永不褪色!


80年了,您看见了吗?阳澄湖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当我们品尝鲜美的蟹黄时,当我们在湖畔漫步时,请记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浸染过烈士的鲜血;这里的每一缕清风,都传颂着英雄的故事。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