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新四军江抗东进重要节点——寨门
在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有一个名叫寨门的小村庄,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80多年前,新四军第六师曾在这里驻扎,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寨门,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历程。
寨门村位于无锡市锡北镇,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是江南严氏家族的聚居地。关于寨门地名的由来,相传与元末张士诚的部将莫天佑有关。当年莫天佑在附近的黄玫山扎营,营寨的前门逐渐形成村庄和集市,“寨门”之名由此而来。寨门严氏是汉代高士严子陵的后裔,数百年来,这里人才辈出。清末,严氏家族在无锡城内设立“严氏试馆”,培养了许多秀才、举人。1902年,严尧卿等人创办经正学堂,为寨门乃至无锡地区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如中共六大和七大代表严朴、中国科普出版社副主编严昭、浙江大学教授诸水本等。然而,寨门最令人铭记的,是它在革命斗争中的光辉历史。这里不仅是中共地下组织的农村根据地,更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重要节点。
1925年冬到1926年春,严朴、杭果人等革命先驱在寨门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严氏家祠、黄玫山祖师殿等地成为他们的秘密集会场所。1928年4月,江苏省委农民部部长王若飞曾在夹山六祭祠堂召开全县农协干部会议,随后到寨门指导革命工作。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寨门涌现出许多英勇的革命志士,如年仅20岁就牺牲的严寿鹤、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江抗”四路一支队副队长严公伟,以及锡北行署财经主任严振山和他的儿子严耀初,父子二人同时被顽固派杀害。
1939年9月,为维护抗日大局,江抗主力撤离无锡,但留下了36名伤病员在阳澄湖坚持斗争。1940年4月,谭震林奉命到东路主持工作,将江南抗日义勇军更名为江南抗日救国军(“新江抗”),并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谭震林提出“扩军建政”方针,整合抗日武装,吸引农民、工人和学生加入。
1940年6月,“新江抗”与制造摩擦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赵北、马乐鸣部在朱家篱笆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新江抗”战士勇猛拼杀,顽军在退至港下大桥后,以大桥为要隘,架设机枪火力封锁了桥头。在久攻不下、伤亡较大的情况下,“新江抗”立即组织力量包抄,当地农民杨保根做向导,带一连战士绕道渡河迂回至顽军背后,扑灭了顽军的火力点。正面进攻的“新江抗”战士一鼓作气冲过港下大桥,乘胜追击。港下大桥的战斗历时4个小时,毙伤顽军200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苏南军民士气。
1940年9月,谭震林率“新江抗”由苏常太进入澄锡虞地区,在锡澄交界的寨门诸巷、张缪舍东向巷、河塘蒲市里、长泾小庄圩一带移动驻扎。“新江抗”指挥部一度设在寨门诸巷这幢西式私宅中。在谭震林的领导下,东路军政委员会委员王承业在有群众基础的无锡地区,同地方党组织一道,筹建抗日民主政权。无锡县政府、锡北行署等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成立,废除陈腐的保甲制,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抗日积极性,推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为七个师,谭震林任六师师长兼政委。六师在苏南继续战斗,重创日伪军。然而,日伪军发动了残酷的“清乡”行动,六师展开反“清乡”斗争。1941年7月,六师突袭东北塘严埭街日伪据点,取得胜利。8月,六师主力北撤,谭震林在锡北陈巷召开会议,部署隐蔽斗争。
1944年,抗日斗争转入反攻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无锡地方党组织和新四军携手,在人民的支持下,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正门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主楼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1988年,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张泾镇党委政府整修旧址,建立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如今,这里已成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
80年了,您看见了吗?寨门的烽火岁月早已远去,但新四军的精神永存。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传承红色基因,共创美好未来!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
- 上一篇:⑥“英雄的湖”——阳澄湖
- 下一篇:⑧红色经典戏曲创作来源地——常熟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