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红色经典戏曲创作来源地——常熟沙家浜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中,有这样一片被芦苇环抱的水乡,它用碧水红旗书写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里,是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地,是红色沪剧《芦荡火种》的创作源泉——这里,就是江苏常熟市的沙家浜镇。
沙家浜镇,位于常熟市东南,地处阳澄湖畔。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苏南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在那动荡的年代,这片河网交错、芦苇遍地的地方,孕育了“江抗”的抗战传奇,成为了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外侮的重要阵地。沙家浜原名并非如此,它由横泾、唐市等村镇组成。因为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在全国热演,才有了今天响亮的名字。这部经典剧目的背后,是一段段英勇悲壮的抗战实录。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937年11月,常熟沦陷,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这片水乡大地上,常熟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奋起反抗,揭开了苏南东路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8年8月,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在梅李镇成立,这是苏南敌后由中共县级组织直接建立的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5月1日,新四军第六团在叶飞和吴焜的带领下,从茅山出发,东进常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开辟敌后战场。这支部队就是人们熟知的“江抗”。“江抗”进入阳澄湖区域,与地方武装会师,展开了一系列战斗:从黄土塘遭遇战到夜袭浒墅关火车站、袭击虹桥机场日军飞机,连连捷报极大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心。但就在“江抗”发展壮大之际,却遭到了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为顾全大局,江抗西撤扬中休整,留下部分伤病员驻守常熟东乡,在这片芦苇荡中继续坚持斗争。这里,也正是后来的“沙家浜”故事的雏形。
1939年11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唐市成立,重建为“新江抗”,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他们兵力虽弱,但英勇顽强,用麻雀战、伏击战等方式一次次打击日伪势力。
1940年,谭震林率部入驻东路地区,主持当地党、政、军工作,组织成立人民抗日自卫会。唐市被评为模范抗日游击区,沙家浜的游击战也由此走向高潮。这支小部队,在抗战胜利后成长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劲旅,被誉为“百旅之杰”。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原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望着从战场下来的部队,动情地说:“他们就是当年在常熟阳澄湖芦苇荡战斗的江抗部队的后人。”正是刘飞的讲述,打动了作家崔左夫。他深入常熟阳澄湖采访两个月,写下纪实文学作品《血染着的姓名》。同年,刘飞将军也撰写回忆录《火种》,并发表章节《阳澄湖畔》。这些文字,后来成为沪剧《芦荡火种》的重要素材。
1964年,这部剧连演370场,观众56万人次,反响空前。剧中阿庆嫂、郭建光的形象深入人心。后被改编为京剧《沙家浜》,毛泽东主席观看后建议更名。从此,“沙家浜”这个地名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红色经典的代名词。艺术中的阿庆嫂只有一个,而现实中的“阿庆嫂”的原型可有好几人。沙家浜纪念馆原馆长徐耀良说,当年在水乡为抗日作出贡献的女性是数不清的。今天的沙家浜,不仅是戏曲中的红色象征,更是现实中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1981年,横泾公社更名为“芦荡公社”;1992年,正式更名为“沙家浜镇”。1991年建成的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展现了新四军在这里坚持战斗的珍贵历史。1999年,景区面积扩大至6000亩,成为集瞻仰、体验、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区。
2001年,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13年,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今,每年超过200万人次踏访沙家浜,追寻英雄足迹,缅怀英烈精神。
沙家浜风景区芦苇荡
80年了,您看见了吗?阳澄湖依旧碧波荡漾,芦苇丛依旧迎风飘扬。而在这片芦荡深处,那些用鲜血染红旗帜的名字,那段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朋友,当你站在沙家浜的芦苇丛中,是否也听见了那个年代枪炮声后的呐喊?是否也看见了阿庆嫂那不屈不挠的目光?
这,就是红色沙家浜,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名字,一段永载史册的抗战传奇。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
- 上一篇:⑦新四军江抗东进重要节点——寨门
- 下一篇:⑨ 新四军和八路军会师地——狮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