⑩“红旗十月满天飞”——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地
今天,我们将走进黄桥这片英雄土地,感受新四军在中华民族最危急时刻所谱写的壮丽史诗。黄桥镇,位于江苏省泰兴市东部,东接如皋,西依泰兴,南邻靖江,北靠姜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40年,正是这片土地,见证了新四军艰苦卓绝的东进与决战,也见证了人民群众与新四军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伟大情怀。
时间回到1940年夏。面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韩德勤的疯狂进攻,党中央果断决策:由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挺进苏北,开辟根据地,发展华中抗战局势。
陈毅、粟裕东进黄桥途中
7月25日,新四军东进黄桥,佯作“借道”,以避敌锋芒。7月27日,“二李”部队遵约让路,新四军东进至黄桥一带。韩德勤觉察后,企图从南北对新四军形成夹击。陈毅、粟裕洞察敌情,果断决策——对敌不同兵力采取不同策略。北新街一战,新四军击溃陈泰运部,释放俘虏、送还枪支,展示抗日诚意。而对黄桥方向的何克谦部,新四军果断反击,一夜激战歼敌近2000人,于7月29日攻占黄桥。从此,黄桥成为根据地核心。新四军在丁家花园成立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泰兴、靖江、如皋等抗日民主政权。陈毅兼任中共苏北区委书记,党政军民齐心协力,构建苏中抗战堡垒。在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韩德勤不甘失败,集结26个团、3万多兵力,南下黄乔与新四军决战,妄图将新四军一举歼灭。面对如此险恶局势,陈毅、粟裕运筹帷幄,确定了以黄桥为轴心,诱韩深入、断其后路、在运动中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分纵队设置伏击圈。
10月4日,敌军猛攻黄桥东门,新四军以铁血意志顶住七次冲锋,守住阵地。与此同时,一纵、二纵在敌军侧后突袭,黄桥北门的敌独立六旅被一举歼灭。10月5日夜间,新四军三路大军联合发起总攻,次日晨歼灭敌主力,敌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落水溺亡。黄桥决战胜利告捷!这场战役共歼敌一万一千多人,彻底粉碎韩德勤的“围歼”阴谋,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陈毅将其誉为“不是新四军几千人的胜利,而是十万军民共同战斗的胜利”。为什么说是“十万军民的胜利”?因为在黄桥的后方,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默默奉献。
支前委员会设在黄桥镇何家祠堂。在这里,日夜赶制、集中供应的黄桥烧饼堆满了整个天井,达十多万张!农抗会组织万人筑工事、挖战壕;妇抗会做军鞋、缝军衣,护理伤员;3000多青年踊跃参军,“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声,响彻云霄。
战士们在前线冲锋陷阵,百姓们在后方源源不断送上热腾腾的烧饼、鸡蛋、茶水。哪怕是负伤的老民工,也爬着把烧饼送上阵地。他们的血肉与意志,凝聚成一首首激昂的歌谣。在硝烟弥漫之中,体现军民鱼水深情的《黄桥烧饼歌》应运而生,《黄桥烧饼歌》唱遍了江淮河汉,唱遍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黄桥战役的伟大胜利,是铁军精神的典范,是统一战线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抗战的缩影!为了铭记这段光辉历史,1979年,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开始筹建,1980年正式落成。2017年,新馆启用,占地100亩,设有七个主题展厅,全景式呈现黄桥战役全过程。
此外,还有苏北指挥部旧址“工字楼”,第三纵队司令部“严复兴楼”,支前委员会旧址何氏祠堂,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将军骨灰安放处……这些红色地标,诉说着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纪念塔上,镌刻着陈毅将军的诗句:“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这是对铁军精神最深情的讴歌。80多年过去,红旗依旧,精神长存!
80年了,您看见了吗?黄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铁军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勇毅前行!
红旗十月满天飞,铁军精神代代传,这里是黄桥,这里是信仰的高地,人民的丰碑!
来源:《江苏地方志 · 红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