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史志镇江 | 百年老店镇江存仁堂的济世传奇

2025-11-06    

IMG_257

老存仁堂门楼


因为万里长江和京杭运河的欢腾交汇,镇江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也是商贾云集的繁荣之地。据《镇江市志》记载:早在光绪年间,镇江已成为南北药材集散中心,较有名气的药铺药行有存仁堂、黄义兴等10余家。药材远销山东、河北、安徽、四川等省和海外。其中,存仁堂始创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迄今已194年!


走近镇江大西路476号,就可以看到一处透着历史感的老建筑,传统的中式飞檐、雕花门窗,这就是晚清江南知名老店——镇江存仁堂。


绿底金字的“老存仁堂”店招闪亮镶嵌在门头上,“中华老字号”牌匾骄傲地悬挂在左侧墙上,进进出出的人们都不由自主地凝视一下。走进店内,朱红的主色调透露着古朴厚重,四根擎天立柱述说着责任担当,迎面“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对联,警醒着后人要诚信自律;抬头能见的“百年老店”“全心全亿”“存心存仁”三块匾额,和特制的摆放药品的朱红色货架,都在向世人讲述着她的历史悠久和职业操守……这个存仁堂药店,最早是浙江余姚大族许道声(常镇通海兵备道)创设于石浮桥,现京口闸地段,初名为诚仁堂施药局,以施药济民为主,后变为营业性质,遂改名为存仁堂药号,含“存其仁义,同济众生”之意。药店初建时专售国药,前店后作,以品种齐全、待客诚信、饮片炮制精细、丸散选料考究而闻名。


IMG_259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对联



IMG_260

制药流程图


许道声,浙江人氏,字缘仲,号焦林,国学生,其家庭系余姚大族,遵例报捐知县分发江苏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补丰县知县改补江苏句容县,二十八年署江都县署江防同知,三十年赴句容县知县任。许道声由此起家后,以办团练出力由知县而升知府,再加按察使衔、加布政使衔等而步步高升,同治八年(1969年)简放任广东高廉兵备道。许道声不仅仕途亨通,还拥有良田万亩及典当、油坊等实业,起初对存仁堂并不重视,曾一度准备收歇,后交由杨新畲管理,言明只求保本或少赔。杨新畲为人忠厚,倾心执事数十年,存仁堂一直“稳中求进”,势头良好。


清光绪九年(1884年),存仁堂由石浮桥迁至西门大街(今大西路476号),生意开始日益兴隆,曾有“南有存仁堂,北有同仁堂”的名声。为彰显国药业特色,店内外装饰得古色古香,高大的石库门门楼,饮片柜上摆放青色瓷瓶,丸散柜上摆放锡瓶,用于陈列名贵药材和自制成药。药橱顶上竖有楣匾,录有名家抄录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和古代医家沈云将著的《病机赋》,店堂内装有清代状元陆润庠书“延年益寿”、翁同龢书“长生无极”、翰林俞樾书“饮且食兮寿而康”、翰林吴大澂书“但愿人人寿命长”的四块站牌。柜台内外摆放八仙桌、太师椅,供顾客候药时休息。


IMG_262
中药柜


“老存仁堂”之所以能够成为江南知名老店,是因为它的很多药酒、饮片、散剂等,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很有其独到之处,深受顾客的信赖。自制的“小儿回春丹”“回天再造丸”“蚕豆花膏”等因疗效高而扬名长江南北,尤其是“人参鳖甲煎丸”,更是治疗血吸虫病的救命良方。直到现在,镇江中药厂(现江苏七〇七天然制药有限公司)畅销全国的“筋骨疼痛酒”“参茸酒”“锡类散”均是参照老存仁堂的古方合制而成药酒、散剂,名气极大。


IMG_264IMG_265

老存仁堂早年的药品、药方


旧时饮片柜刻“存立千秋业,人心万年基”,警示店员要真诚待客,童叟无欺。老存仁堂对饮片炮制十分讲究,工艺要求极高。饮片炮制中注重遵古但不泥古,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古今大法,对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刀法,长短、厚薄均有一定的尺度,顺刀、顶刀均有法规,刀工分等级为头刀和二刀,头刀要求掌握三把刀(大刀、小刀、刨刀),做到能开鹿茸血片、收老胶(现已失传),一块天麻,老药工刀起刀落,上百片薄如蝉翼,看得人目瞪口呆,“附子切得吹上天,白芍切得不见边”是其真实写照。经过其炮制的饮片浸润适度,炙炒如法,刀工精细,色泽光亮,病人服用,药力直达病所,疗效显著,深受顾客的称道和信赖。


IMG_268

碾槽


IMG_269

切片板


丸散柜刻“学问至宝”,从历代名医处方、民间验方秘方中选配良方,精心制作中成药。选用药材讲究地道产品,头等货色;制作过程严谨讲究,药粉需用铁碾子来回碾压数次,细如粉尘,膏方必须在老式炉灶上熬制以确保药性……


IMG_270

称量


存仁堂店规店章十分严格,雇工必须循规蹈矩,不得擅越。老板采取以师带徒的方法言传身教,规定学徒晚间练习毛笔字和珠算,背诵药橱斗图、《汤头歌》《药性赋》,并学做丸药,待到各道工序熟练后方能站柜营业。此时,存仁堂专售国药,前店后坊,品种齐全、待客诚信,兼有名医陈绪元坐堂方便病人就医,一举成为当时镇江地区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享有较高声誉的药铺。


IMG_272

中医坐诊处


民国三年(1914年),英、美、德、法、日等列强为了在中国倾销西药,授意北洋军阀排挤中医药。存仁堂经理郭灿庭承袭前任遗风,力持稳健经营,以货真价实赢得百姓称誉。


1929年3月17日,存仁堂股东、经理和全国各地中医药界组织联合会,发表“保存国粹,维护中医中药”的宣言,并向政府请愿,要求取消废止中医药的提案。


1934年1月22日,国民政府再次提出废止中医药之议。


23日,镇江各药材行、药店停业,医生一律停诊,医药界百余人分赴省政府作口头请愿。由于全国医药界奋力抗争,立法院终于通过《中医条例》,于1936年1月22日公布,纳国药于法律之中。


IMG_274

民国时期的老存仁堂


IMG_2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老存仁堂


抗战前夕,存仁堂借西门大街拓宽之机,重修药店,扩大门面,并在“存仁堂”三字前添一“老”字,更名为“老存仁堂”,以示虽是扩店新开,但已是百年老店。老存仁堂由创始人许道声传至其子许之福,许宝刚、许宝和(号菊甫)、许宝蘅三兄弟;1940年,经内部改组,由许宝和之子新三房许奎儒、许耿儒(号介泉)、许钧儒合股经营,并在招牌上增加“菊记”,改名“菊记老存仁堂”药号,由许介泉执业,沈泽民任经理,协助料理业务。



IMG_276IMG_277

1956 年公私合营股票及分红


《镇江市志》记载,“解放前,镇江存仁堂(后名老存仁堂)、公济张万春等较大的中药店,均以传统方法炮制饮片。其中存仁堂中药店,年加工量达6吨左右,品种有150个左右。”1949年镇江解放后,存仁堂从业人员27人,经营中药材和中成药,以“诚、信、精”取信于顾客,业务发展到私营的鼎盛时期。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公私合营,老存仁堂药店改为国药中心店,不再自制成药,除经营中药饮片和经销全国各地生产的中成药外,兼营西药、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等。


1958年,随着镇江药材公司和医药公司的合并,国药中心店和医药中心店合并为医药总店。


1966年1月1日,老存仁堂药店转为全民性质的国营药店。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健民药店。


1979年9月27日,恢复老存仁堂药店牌号。


1985年,老存仁堂增设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等商品专柜,加之滋补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当年销售额达76万元。


1996年,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后整合镇江的张万春、公济、利民等老字号药店,做大做强“存仁堂”品牌。在原有的传统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引进现代高科技自动循环煎药机、制丸机、粉碎机,推出中医坐诊服务、代客加工制丸、熬膏、切片、煎药、免费测量血压、送药上门等特色服务,遵循“顾客至上、保证质量、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理念,弘扬中药文化和存仁堂品牌文化。


IMG_278

IMG_279

按方抓药


杏林千枝竞秀,药苑百草争荣。老存仁堂在中药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坚守,开拓创新,走出了老字号的“长青之路”。


2000年,成立镇江存仁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秉持“三承诺,六统一”的科学连锁经营理念,“三承诺”即质量上决不销售假冒伪劣药品、价格上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政策、服务上认真做到热情、细致、周到。


IMG_280

IMG_282

存仁堂外景


“六统一”即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政策、统一品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服务规范。并通过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2004年1月,公司完成改制,并与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联合,逐步打造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推动公司向更高层次发展。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


IMG_284

IMG_285

IMG_286

店内一角


2018年1月,镇江存仁堂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全亿健康集团,迈入全新发展阶段。2024年,存仁堂主要经营中西药械、健康食品、个人护理、家庭健康、生活便利等,拥有98家门店,销售网络遍布城乡,连锁业态稳步拓展,占据镇江医药零售市场主导地位,年度销售达3.47亿元,纳税850万元,年服务市民187万余人次,成为镇江医药界的翘楚。


作者:蔡晓彬、孙燕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