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琉球人的金陵往事

2025-11-26    

今天的南京成贤街,淹没在都市的日常里。公交车碾过路面,行人穿梭于咖啡馆与便利店之间,市井烟火气,熨帖着每一个平常的日子。


IMG_256


遥想六百年前,此间曾是帝国的文脉中枢——国子监。那时,这里冠盖云集,青衿学子络绎于途,琅琅书声与官轿的马蹄声交错。而在这一张张大明士子的面孔之间,还穿梭着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来自海外,言语间带着海岛的口音,他们是琉球王国派来的官生。


IMG_257


从洪武到万历,他们以“常态化例行留学”的独特身份,先后十七批、五十四人,在此留下足迹。他们的衣食住行,既严格遵循着大明最高学府的规制,又因那段特殊的宗藩情谊,闪烁着专属的礼遇与温情。日前,由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 “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5年度资助学科,是全国入选的六项“绝学”学科之一。本期推文,文脉君请来了南京地方史专家、《成贤街》作者邓攀,一起聊聊那段被“绝学”重新打捞的琉球学子金陵岁月。


老外穿衣素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好似这两天出门,见着有人上身羽绒服,下身配短裤,一看脸,十有八九长着副洋面孔。穿越大明国子监,琉球留学生也这般“洋气”?当然不是,他们非但不怪异,反而极为重视衣着体面与规制。毕竟,还真有一位重量级“时尚顾问”在操心他们的穿搭,而且一出手就是全套高定。这位顾问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


《琉球国志略》记载得清清楚楚,洪武二十五年,首批琉球官生入监,朱元璋便大手一挥,给了份“顶级入学大礼包”:

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的衣裳鞋袜都备齐了,还额外发了一笔“安家费”零花。


这还没完,到了秋天,老爷子又惦记着他们,追加赏赐了高档绸缎衣、新鞋新袜以及铺盖被褥。


IMG_258


这位“顾问”不仅业务水平在线,服务周期还特别长。翻看史料,关怀无微不至:

洪武二十六年,新一批琉球生来了,照例“赐夏衣、靴袜”,秋天又准时送上“罗、绢衣各一袭”。


永乐八年,皇太子给新入监的琉球生赐下“巾服”,朱棣也惦记着老生的冷暖,特意“赐琉球生李杰等冬衣、靴袜”。


所以,回头去看琉球本土的传统服饰“琉装”,本身就是一部 “海上丝路”的微观交流史。


它既保留了本地以芭蕉布制衣的古老智慧,呈现出清爽光亮的南国风韵;其贵族引以为傲的礼服“红型”,色彩鲜艳,纹样繁复,深受中华锦绣华服的影响。


这种影响大到什么程度。一直到1832年,被迫向日本称臣纳贡的琉球,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明,派出97人的使团,均是衣着华服、吹弹雅乐,让日本人惊为天人。


衣冠风流,尽在礼乐之中。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感慨一句,这群留学生待遇比唐朝对新罗、百济留学生好太多。


结果朱棣来了一句:“远方慕中国礼义,故遣子入学;必足于衣食,然后乐学。”让孩子们穿暖吃饱,才有心思好好学习。


琉球人自然是会吃的,以其物产丰饶,各岛风物,在史料中记载得活色生香:

东四岛贡献了细腻的赤粳米、金黄的小米,以及海带、龙虾和名为“佳苏鱼”“五鲁鱼”的海产;

西北五岛中的叶壁山,不仅出产稻米、棉花,更有海胆和“毛鱼”这样的特色海鲜;


IMG_259


而作为航标重镇的姑米山,物产清单更是丰富得惊人:五谷、丝绢、白纸、蜡烛,乃至鸡、猪、牛、马,陆海之珍,一应俱全。


再往南看,最南端的西南九岛不仅以海参闻名,更特产一种“蜜林酒” ,想必曾慰藉过无数琉球学子的乡愁。


时光流转至今,若再踏足琉球,依然能从当地独特的饮食风貌中,清晰辨认出源自中国的深刻印记:猪肉在琉球菜中占据着无可争议的“C位”,其当地土语称猪为“瓦哇”,与古老的福州方言相似。餐桌上的炖猪腿、醋拌猪耳朵、酱油烧猪蹄、苦瓜炒肉等菜品,无一不洋溢着浓浓的闽地风情。 这份饮食文化的传承,在历史档案中有着更为华丽的见证。清同治五年,琉球尚泰王的册封国宴菜谱,简直像是一份从闽地漂洋过海而来的高级宴席单:


IMG_260


汤品是极具福州特色的小文蛤鲜丝瓜汤和紫菜山东粉;点心是经典的黄米糕、千页糕,以及夹肉火烧。从市井家常的猪蹄海带、豆芽炒豆腐,到宴席上的糕点点心,这便是在最日常的烟火气中,书写的风土诗篇。


说回国子监。


与日本、高丽等国零星派遣的子弟不同,琉球生以“常态化例行留学”的独特身份。


永乐二年,琉球王子三五良亹入监,明成祖特令工部在国子监前“建王子书房以居之”。


虽具体位置失考,但应位于今成贤街一带,紧邻教学区六堂,方便王子上课。


书房规模虽无详细记载,但结合史料推测,应设有卧室、书房、会客室等,配备仆从居住的偏房,规格远超普通监生宿舍。


IMG_261


除王子外,其余琉球生居住在国子监教学区六堂之后的“光哲堂”,这是专为琉球生单独配建的宿舍,共十五间。


每间“阔一丈四尺、深一丈二尺”,前临太学庭院,后靠南京城墙与玄武湖,环境清幽。


据《皇明太学志》记载,该宿舍“历朝不变”,仅供琉球生使用,不与其他监生或外国留学生混居,体现了对琉球的专属尊重。


为什么琉球的留学生能被特殊对待?邓攀介绍,琉球立国较晚,一直没有纳入宗藩体系,元朝曾想招抚、征伐,都未成功。


当时高丽迫于北元压力,与明朝关系并不很稳固,日本则处于南北朝分裂时期,因严重倭患与明朝关系也不和睦,朱元璋重视琉球有监视和牵制高丽、日本的战略意图。


琉球自己在与明朝的朝贡体系中获利丰厚,特别注意维护和平友好的宗藩关系,恪尽职守。


因此,入读国子监时的特殊待遇,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宗藩关系的体现。


IMG_262


邓攀介绍,光哲堂的位置是在现今北京东路41号市政府大院里。如今,书房与光哲堂皆已湮没于尘埃,但那段被砖石与规制所锚定的历史却未曾消散。它们曾是大明帝国对琉球高规格的礼遇,也是宗藩关系最坚固的物证。


建筑不语,一位立于殿前,见证着王室的恩宠;一位隐于堂后,守护着学子的寒窗。


它们共同诉说着:大明给予琉球的,远非仅是栖身之所,更是一份在宗藩体系内,被郑重书写的身份与位置。


事实上,这六百多年间,琉球人的足迹可不只限于南京国子监。整个江苏地区,皆可见琉球人徜徉山水、感怀历史的背影。


比如,有人在太湖怀古。

高台九仞筑姑苏,池水生香接太湖。

一自温泉生蔓草,遂令响屧怅成墟。

殿檐夜月眠鼯鼠,禾黍秋风泣鹧鸪。

不尽馆娃千载恨,萧萧芦荻满平芜。


琉球诗人立于姑苏台上,耳畔仿佛响起千年前馆娃宫的响屧声。他将吴王霸业成空的千载遗恨,与眼前萧瑟的芦荻平芜融为一体。


IMG_263

比如,有人在广陵赏月。

林壑生清濑,深秋首独骚。

月怜炀帝地,客逐广陵涛。

杨柳吹何处,关山调渐高。

不堪愁里听,乡思乱江皋。


秋夜扬州,月照炀帝旧地,一位琉球诗人闻笛生情。《折杨柳》的曲调随风飘来,他的乡愁便如广陵潮水般汹涌难抑。


IMG_264


比如,有人在京口晚泊。

舟过江来落晚潮,眼前京口觉萧萧。

青丝缆系垂杨下,一片风烟似六朝。


舟泊镇江,暮潮初落,眼前一片萧瑟。琉球诗人眼中所见,已非单纯的晚景,而是一片历史云烟。


比如,有人在淮阴追韩信。

淮阴客艇系江干,此地曾经隐凤鸾。

胯下吞声山色改,城边垂钓水流残。

霸王项羽空求将,丞相萧何议筑坛。

莫恨凄凉长乐夜,千秋知己泪难干。


琉球诗人专程前往淮阴,凭吊那位曾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兵仙的韩信,流下跨越时空的知己之泪。


IMG_265


更有人,在寒山寺唱和《枫桥夜泊》。

大历诗人晚泊舟,枫桥霜月思悠悠。

请看石上留题句,尽是寒山寺里秋。


琉球诗人亲临苏州寒山寺,在霜月之夜追寻唐代诗人张继的足迹。他们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这方千年诗境,完成了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一次唱和。


从太湖烟波到广陵月色,从京口风烟到淮阴古迹,这群琉球学子与使臣的足迹,早已超越了一般游历。


他们以汉诗为舟,以江苏丰厚的文化遗存为锚点,进行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与精神寻根。


这些留下的诗篇,便是他们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最为风雅而深刻的“行迹”。


IMG_266


衣冠、饮食、居所、游历——这一个个生活的片段,共同拼凑出一幅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图景。这并非一段逝去的过往,而是一首由中国与琉球共同写就、至今仍未完待续的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