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早茶“顶流”数百年,为何从未“失宠”?
“茶”在此之中也占得一席之地。这个本是从西南崇山峻岭之处人们兴起的爱好,秦朝统一六国的路上,一并征服巴蜀地区时,茶叶也被一并带到关中地区。在秦一统天下之后,茶叶也跟着被传到了江南。
江南是个种茶树的好地方,茶很快从这里流传开来。到了南宋,随着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这里“茶文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 图/视觉中国
江南的茶馆有很多共性,比如他们都是一个市井场所,消费价格不高,而且成为了当地的信息集散和娱乐地。但走进不同的城市,它总会沾染上属于那座城市的味道。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运河边上多茶馆。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而发展的扬州,自古是南北货物的交通枢纽和集散地。
南来北往的人清润了这个小城的茶馆文化,精致中还带有着市井气。
扬州是个讲究的地方,吃早饭的茶馆叫“茶社”。扬州城里名气最大的茶社叫富春茶社,朱自清、巴金等民国时候的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 茶社里除了茶,还有精致的点心。
“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吃的花样最多。坐定了沏上茶,便有卖零碎的来兜揽,手臂上挽着一个黯病的柳条筐,筐子里摆满了一些小蒲包分放着瓜子花生炒盐豆之类。又有炒白果的,在担子上铁锅爆着白果,一片铲子的声音……”朱自清在《说扬州》里这么写道。
在扬州,正式的早茶,入席前须得先上冷碟,通常六味或八味,常见的有肴肉、油爆虾、八宝酱菜、高邮鸭蛋等。
肴肉 | flickr eric chen
入座后即奉上清茶一杯,多选扬州本地的绿杨春,或是龙井与香片的双拼。
富春茶社所创的魁龙珠也是极佳的选择,选用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本地自窨的珠兰拼配而成,所谓一江春水三省茶,深得茶客青睐。
早茶里的茶丨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烫干丝是热菜上桌前的小高潮。
白豆干切得纤细均匀,沸水烫软后篦去水分,码上开洋、姜丝,淋上酱油、麻油,干丝的柔韧和姜丝的脆嫩一同入口,开洋的鲜美融合着嫩姜的些许辛辣不断涌上舌尖。赶紧呷一口茶,合着干丝慢慢咀嚼,口腔内都是迷人的豆香和茶水的清甜。
烫干丝丨阿肚 拍摄
随后,面点便登场了。
扬州早茶的面点即为淮扬细点,都是下单才现包现做,一道一道陆续上桌。
淮扬细点以包子见长:鲜肉小汤包、蟹黄大汤包,皮薄汁多,戳一戳晃三晃。一定要趁着还有些烫口及时消灭,先吮汤汁,再吃皮馅,满口鲜香。
蟹粉汤包丨flickr / Harvey Jiang
发酵面包子深得袁枚赞许,《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
三丁包、五丁包、萝卜丝包、豆腐皮包,馅心不仅花样繁多,制作也很花心思。
豆腐皮包丨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还有并称扬州双绝的翡翠烧麦和千层油糕,清新悦目、颜值颇高,咬一口唇齿间尽是甜蜜,刚好可以给咸口儿的面点们收个尾。
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 |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当然,最后还得留出一些胃口,再来一小碗汤面作为压轴。
阳春面或虾子饺面就很不错,捞完面条一定别忘记面汤,酱油色的汤头看上去毫不起眼,但喝到底就能看到超多虾籽,满满鲜美滋味都融在其中。
虾子阳春面 | 糖醋鸡腿 拍摄
如此一餐早茶喝下来,怎么也要一两个小时起跳,正可谓“饮茶如筵”。
半城烟柳半城水,熏风吹得游人醉。
在独具江南韵味的扬州,关于早茶的那份历史悠久而淳厚。
扬州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
《扬州画舫录》
扬州饮茶之风兴于唐代,聚会品茗为扬州茶宴的最初形式。清代,扬州已有荤茶肆、清茶肆、书茶肆之别。扬州人喜饮茶,民间有“早上皮包水(吃早茶),下午水包皮(洗澡)”的生活习惯。清乾嘉年间,李斗著《扬州画舫录》,记载20多所茶楼茶坊。“辕门桥有二梅轩、蕙芳轩、集芳轩,教场有腕腋生香、文兰天香,埂子街上有丰乐园,小东门有品陆轩,广储门有雨莲,琼花观巷有文杏园,万家园有四宜轩,花园巷有小方壶,皆城中荤茶肆之最盛者。天宁门之天福居,西门之绿天居,为素茶肆之最盛者。”还有二钓桥南的明月楼,涌翠、碧芗泉、槐月楼、双松圃、胜春楼等花园茶肆。道光年间,北门外下街有抱山河乐,为阮元饮茗处。稍后教场有停云竹炉轩、观盛亭等。
阮元雕塑
李斗《扬州画舫录》:“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清末民初,黄鼎铭《望江南》:“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干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朱自清《说扬州》:“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吃的花样最多……烫干丝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接着该要小笼点心。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
位于扬州市安乐巷的朱自清故居
民国,扬州知名茶馆、茶社有得胜桥的富春、串殿巷的颐园、三圈门的静乐园、教场的正阳楼、九如分座、惜余春;东营的中华园,南柳巷的公园茶社;甘泉街的如意园;东关街的金桂园;砖街的月明轩、碧芗泉;蒋家桥的九如茶社;天宁门、北门一带的香影廊、冶春、庆升和绿杨村等。扬州老茶社大多是与花园连着,或者茶社本身就是一座花园,如冶春。
冶春
民国年间,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尤以教场一带最为集中,如:春园、月明轩、正阳楼、惜余春、静乐园、九如分座、聚宝、老龙泉等。茶室朝夕满座。扬州茶馆喜以春为招牌,如富春、冶春、共和春、朝阳春、四海春、四源春、四美春等。
茶馆常常被某些行业用作交流市场行情、传递商品信息的场所。如:中华园、静乐园、颐园等茶社的茶客,主要客源是商界、金融界人士;月明轩、九如分座、碧螺春等茶社的茶客多为小商贩;龙海楼、正阳楼的茶客,几乎全是“陆陈行”(兼有粮业)的生意人。也有茶馆为文人聚会之地,如惜余春茶馆。富春、公园茶社则是雅俗兼备。
富春茶社
旧社会的茶社,还常常被用作调解民事纠纷“吃讲茶”的场所:闹矛盾的双方因打不起官司,往往请人来到茶社“叙理”。开始时,两把茶壶的嘴子相对,一俟矛盾解决,则茶壶嘴相背,表示和解。茶资由欠理的一方支付。
茶馆供应品种主要为面点。清代扬州的有名面点百余种。康乾时期,茶点已成为扬州民俗文化现象,其中各色包子占据主角。《扬州画舫录》谢溶生序云:“梅花包子,争传于陌上楼头;芍药歌声,遍织于河干桥畔。”清代,扬州面点制作精致,主要表现在馒头重视发酵;烧饼讲究擦酥、用馅;包子讲究皮薄馅丰,馅心荤素水鲜禽畜相配,品种繁多;糕讲究松软黏糯等。
民国,各茶馆制作点心小吃技艺有了明显的发展,并形成了维扬细点系列。三丁包子、翡翠烧卖、千层油糕等名点,均为维扬细点的代表之作。
千层油糕
包子是以小麦面粉制成发酵面团,裹入馅料,口端捏有辐射状花纹,蒸制成的面点。包子馅心应时多变,品种随季节更迭,清鲜与甘甜相配,荤腥与素蔬组合,蓬松与柔韧相辅,酥脆与绵软对成,营养全面,口感美好,富有回味。特点是包皮膨松绵软,皮薄馅丰,滋润鲜香。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肉包、三丁包、蟹黄包、野鸭菜包、萝卜丝包、青菜包、豆沙包、梅干菜包、灌汤包等。
三丁包馅心滋润,咸鲜味浓。豆沙包馅心细腻,油润香甜。青菜包馅心碧绿,清香爽口。萝卜丝包滋味融和,清香溢远。蟹黄包味浓鲜香。梅干菜包细腻糯烂,腊香浓郁。蟹肉灌汤包蟹肉交融,汤汁鲜醇。汤包为冬季时令佳点。严镜清《广陵杂咏百首》:“扑面风寒冬节交,茶坊一例卖汤包。”
三丁包
烧卖是用水调面团摘剂擀成荷叶边薄皮,包入馅心,上部拢折收腰,蒸制而成的点心。又称烧麦、稍麦等。馅心通常采用糯米、肉、虾、蟹、海鲜或绿叶菜、冬瓜等。特点是有荤有素,口味有咸有甜。扬州传统烧卖是糯米烧卖。
富春茶社创制了翡翠烧卖。
茶馆还供应肴肉、干丝。肴肉是用猪蹄腌、煮而成的冷菜,可分眼镜、玉带钩、添灯棒、三角棱等部分,各有各的滋味。烫干丝则是将豆腐干切成细丝,经三次烫,拌以芽姜丝、虾米、芝麻油而成。绵软鲜韧,津津有味,百吃不厌。
干丝
清咸丰六年,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扬州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津浦铁路通车,盐务管理机构北移,扬州城不再繁华。不少业主和扬州厨子,迫于生计,远离家乡,到全国各地开基创业。扬州馆子开到上海、北京、杭州、广州、南京、镇江、南通等地。
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中有一段:“那有这种样儿的制造局,这是扬州馆子‘久花煌楼’。咱们吃点点心……”伯惠道:“多少吃点,这是有名的扬州馆子,上海只有他一家。”周作人《知堂回忆录》:“当时常常到南京下关去,在江边转一圈后,就在一家扬州茶馆坐下,吃几个素包子,确是价廉物美。”杨度《都门饮食琐记》:“淮扬菜馆除肴馔外,以各种点心著名,如汤包系小包子,而内有汤卤(非苏式之汤包,系小包子另外带一碗汤者)、水饺子、白汤面。从前韩家潭之庆元春,专售淮扬点心者。”清末民初,《成都通览》席点名目记有“扬州面”。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卷八云:“粤中时盛行扬州面,汤宽面少,分外时髦。”洪为法《扬州续梦》:“通都大邑的茶社酒楼常悬有‘维扬面点’的招牌,足见扬州点心是可口的。”
民国初年,在北平西长安街上曾先后出现多家淮扬菜馆,人称“八大春”:芳湖春、东亚春、庆林春、淮阳春、新陆春、大陆春、春园、同春园。经营淮扬菜馆的多为镇江、扬州、苏州人士。梁实秋《海参》载:五十年前,北平西长安街一连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淮扬馆子,取名都叫什么什么“春”。
20世纪60年代北京西单路口的同春园饭庄
据《中国淮扬菜志》记载,1946年镇江饭菜馆业同业公会第一届理事16人中,扬州籍的就达11人。其中茶社业有宴春、天乐园、金谷春。
清末民初,同业公会相继出现,取代了原来的会馆、公所。江苏厨师依手工业行会之惯例,在各大城市结成行帮,比较有名的有扬州帮、镇江帮、苏州帮(姑苏帮)等,也有合称镇扬帮、通扬帮(镇江、南通大的餐饮店多为扬州人开)、淮扬帮、苏锡帮、苏扬帮、川扬帮的,并打出扬帮菜、苏帮菜、镇帮菜、镇扬菜、通扬菜、淮扬菜等旗号。
1935年,江都县(辖今广陵、邗江、江都区)商会成立茶社业同业公会,颐园汪鑫阳任会长。
20世纪30年代,扬州茶馆、茶社有20多家。1948年,仍有20余家。1952年29家,1956年34家。
1956年,扬州饮食业(含茶社业、餐馆业、饼面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建立扬州市公共饮食公司。
来源:方志扬州
作者:施志棠 扬州市商务局退休干部,曾撰写市志商业部分,《中国淮扬菜志·扬州》主修
- 上一篇:有扬州人的地方,就有“狮子头”?
- 下一篇:无锡:打翻了糖罐子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