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鲜入馔:探寻南京春日时蔬佳肴密码
南京人的春天,除了有吃当季蔬菜的习惯,对新鲜的山野时蔬更是情有独钟。伴随着春天姗姗而至,新鲜野菜的美味在南京人的记忆中一一苏醒,鲜香四溢,齿颊留香。
南京人春日爱吃的时令鲜蔬,最要数这四种:菊花脑(涝)、芦蒿、杨花萝卜和紫菜苔。
稀奇“菊花涝”
菊花脑,南京人习惯称“菊花涝”,是一种多年生宿根野花。其外形似菊花的绿叶,但略薄,带有一点菊花蒿味。这种菊科栽培草本野菊花的近缘植物,有小叶菊花脑和大叶菊花脑两种,其中以大叶者品质为佳。
关于菊花脑的来历,《金陵美肴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相传南宋时期,宋朝抗金名将岳飞与金兵在江宁牛首山作战,眼看粮草接济不上,官兵饥饿不堪。他们发现了菊花脑,采食以后,不仅腹中不饥,而且清凉解渴,醒脑祛寒,霎时士气大振,打得金兵大败而逃。故此后,菊花脑就成了南京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聂风乔《蔬菜斋随笔》中称其为“全世界栽培面积最小的蔬菜”。盖因菊花脑虽然在南京本地被视为春日的寻常菜蔬,但其实目前只有南京方圆几十里盛产此菜,像是一种南京地区特有的时蔬。
但南京的菊花脑生命力极强,只要有咫尺之地,翠绿的嫩芽拱土而出,一年之中有大半时间都可以采食其茎叶。早年间南京的大杂院里,很多人家的门前屋后都普遍种着这种半野生的时蔬——只需在冬季分根,春夏季便可摘其嫩叶做菜。春夏日间,菊花脑鸭蛋汤是南京民间餐桌上的常见美食,那绿油油的菊叶,绿莹莹的清汤,漂浮着黄澄澄的蛋花,起锅后淋入几滴麻油,色、香、味兼备,令人叫绝。
“瘦人草”芦蒿
芦蒿是一种丛生于湖泽江畔的野生菊科蒿属植物。其茎青绿色或青绿带铁锈色,长尺许,细细的圆径,叶子绿色呈羽状,边缘有锯齿样。一直以来,芦蒿都是人们春日里常食用的菜。这在北魏《齐民要术》及明代《本草纲目》均有记载。它不仅味道清美,同时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有清热解毒、平抑肝火、祛风湿、消炎、镇咳等功效,据说还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瘦人草”。
南京人对芦蒿的特殊情结,从民间将它位列金陵“八野”之首,可见一斑。每到芦蒿上市时节,坊间便有“无蒿不成席”之说。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晴雯最爱吃的“蒿子秆儿”也正是芦蒿。
作为春季时鲜蔬菜,民间向来有“正月芦,二月蒿,三月当柴烧”的说法。老南京人偏爱食用的嫩茎部,带有铁锈色,其香味更浓。嫩茎粗壮,多为野生。在南京,人们偏爱八卦洲的芦蒿,且吃时很有讲究,十分精细,往往一斤芦蒿要掐去八两,单留下一段段青青脆脆的芦蒿嫩茎。
炒制时当佐香干或咸肉,切成细条,用素油与盐清炒备用;再把洗净的芦蒿下锅,素油清炒几下,放入香干或咸肉条混合翻炒,熟时即可出锅。
在芦蒿上市时节,外地人到南京探亲访友,主人在席间必有这盘菜,以诚待客。春日里,能有一盘“芦蒿炒香干”或“芦蒿炒咸肉”上席,色香美味,真让人食欲大振。
凉菜“杨花萝卜”
南京四时都有萝卜,南京人也爱吃萝卜。既然有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萝卜,也相应地有了各种各样的吃法。有厨师能做“萝卜席”——一桌菜肴十几样,样样有萝卜,口味都不同。而哪怕是南京的寻常人家,各种萝卜也能做出不同的菜,物尽其用。
杨花萝卜作为南京特产,备受南京人的钟爱。每年农历二、三月份,正值杨花花期,杨花萝卜就在这时候上市。
这种小萝卜色泽鲜红,圆圆的一颗颗,直径约1.5厘米,比乒乓球还小很多。它小小圆圆,殷红水灵,是袖珍型的红萝卜,有萝卜缨,亦有长长的根。旧时,杨花萝卜都是连叶带缨扎把儿卖的,红绿相映,在春日的菜市场上也显得鲜嫩。
南京人的食谱讲究“春肺、夏肝、秋肚、冬肠”。一碗杨花萝卜煨肚肺,顺气通脉,有益心肺,是春天最好的汤水,若在汤里加上几片咸肉,其滋味更添鲜美。
《冶城食谱》中说,杨花萝卜宜生吃,将杨花萝卜削除根梢,沸水烫过,“拍碎拌以糖醋,秋梨无其爽脆也。”当然,老南京人的餐桌上,有更简单的生吃法子——多将其洗净后,用刀一拍,用盐稍加腌渍,沥去水分,加糖醋,淋麻油,拌一碟冷盘菜,淡淡酸甜,满嘴芬芳,最是过酒下饭。
时令紫菜苔
南京人春天的餐桌上,还会有一盘时令菜蔬——紫菜苔。
据传在唐朝时,紫菜苔贵为贡品,被皇宫誉为“金殿御菜”;及至清朝,慈禧太后对它也情有独钟。
紫菜苔的烹制手法比较单一,那就是“炒”。
要我说,紫菜苔最妙的炒法,当与咸肉搭配。把紫菜苔洗净后,用手折断成一尺许,沥干备用;此后,选一块带肥膘的咸肉,切成丝或片,先用一勺荤油在铁锅里煸炒,然后捞起,再炒紫菜苔,加姜末去腥;最后掺入腊肉合炒,起锅时滴入两三滴香醋软化,提香,一盘色紫、香浓、味鲜的特色菜就粉墨登场了。
我读书时,紫菜苔是一种特产蔬菜。后来在乡下插队时,我便借着回宁探亲的机会,在中山东路工人文化宫隔壁的南京种子商店,买点紫菜苔种子,回去种在自家自留田里。后来有一回我请人来家里吃饭,便到地里拔了点紫菜苔,割了点咸肉,又取了勺荤油一炒,起锅后浓郁的香味扑鼻,朋友们都赞不绝口。
在我的记忆里,紫菜苔承载了一方水土里浓浓人情和淡淡乡愁。那会儿,不管是乡下亲戚进城,还是游子探亲之后返归,抑或外出访友,南京人总爱带上几捆紫菜苔,这是民间的习俗,是礼轻情意重的表示。
小时候,每到过年前后,住在尧化门的表叔进城办事,总要捎两捆紫菜苔到我家。表叔总对我奶奶说:“二婶,乡下没啥东西带给你们,自家种的紫菜苔给你们尝鲜。”
现在,每当我在春日里吃着这些时令的蔬菜,总也感谢着先人的努力探索与改良,才让我如今能吃到这口与记忆中几无二样的,春日里的时鲜。
来源:方志南京,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 上一篇:讲究!扬州慢生活的韵味藏在早茶“开场秀”里
-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