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美食

南通史志 | 玉米粞饭和麦饭

2025-11-19    

“一熟玉米一熟麦,头发胡子做来雪雪白。”20世纪80年代前,启海人种粮多是“玉米接麦”的两熟模式。农家的口粮也以玉米、元麦为主,顿顿不离的玉米粞饭、麦饭,便是家家户户餐桌上最寻常的日常主食。


玉米粞是玉米粒轧碎的粗粒,麦粞则是大麦去壳后轧出的碎粒。用它们做的饭,糙得能扎着舌头,口感是实打实的硬——粞粒又粗又硬,嚼在嘴里会硌牙,得费半天劲才能嚼烂,咽下去时也要就着汤水,才能顺顺当当地滑进喉咙。


IMG_256


寻常人家煮玉米粞饭、麦饭时,往往会加一小捧大米进去,这样做出来的饭也叫和米玉米粞饭、和米麦饭。加了米的玉米粞饭、麦饭,口感完全不一样了,白米的软润裹住了粞粒的粗硬,嚼起来不再硌得牙酸,粝感里多了层绵和,咽下去也顺溜多了。


日子过得苦些的人家,往往是吃纯玉米粞或麦粞做的饭,启海人称之为“真玉米粞饭”“真麦饭”。再苦的人家,则是吃真玉米粞粥或真麦粥。


如果有客人来,主人不另外煮饭,就煮一锅子和米玉米粞饭或和米麦饭,先是如烧米饭一样,米饭即将煮熟前开始把玉米粞均匀洒在上面,轻轻均匀搅拌。下面的米较多,上面大米粞较多。给客人挖下面的米饭,这也是启海人的待客之道。家里有小孩的此时也会跟着搭福吃上白米饭,大人则吃锅面上的杂粮居多的那部分饭。只有到过年时,农村人家才会吃上白米饭,时间往往是从年三十到元宵节左右。每顿都能吃上大米饭,是那时候农村孩子最大的心愿。


IMG_257


那时候,农家的灶壁上都挂有一副搂饭筷。搂饭筷一般由竹子制成,形似筷子,有大拇指粗细,比筷子长一倍左右,两根筷子用一根粗线系着。将锅里水烧开后,大人们一手拿着盛有玉米牺的葫芦瓢或“升箩”,一手握持搂饭筷,边将玉米牺慢慢扬入沸水里,边用搂饭筷在锅里搂动。如果搅搂得不均匀,那粥就会结块, 饭就成为“夹生饭”。搂饭筷在热锅里搅搂久了,手握的一头被摩挲得油光锃亮、泛着暖黄;入锅的那截却早被烫得竹皮发黏、纹路模糊,还沾着星星点点金黄的玉米糁粉屑,藏着日日烟火的痕迹。


家乡人顿顿离不了“玉米粞饭”“麦饭”,日子久了,舌尖上的滋味酿成了嘴边的俗语。“玉米粞饭茄脚柄,越吃越得劲”“麦饭就萝卜干,赛过活神仙”,意思食物虽然简单,但老百姓吃起来却有滋有味。“玉米粞饭三碗饱,田里做到日头落”“麦饭糙,粞饭香,吃仔干活力气长”,这玉米粞饭和麦饭虽粗糙,但耐消化、撑体力,适合夏季农忙时补充能量。“粞饭麦饭喉咙糙,白米饭是金元宝”“从前粞饭当宝,现在白米嫌糙”,过去粗粮是活命粮,如今生活好了,白米饭成常态。“话夺友谊,麦粞和米”,好的友谊就像麦粞和米混合在一起一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人却回头寻起“和米玉米粞饭”“和米麦饭”的味道。如今的玉米粞、麦粞早已不是撑起三餐的主粮,只是饭里添味的点缀。而那些心里装着旧时光的人,更能从这熟悉的饭香里拽出过往的片段,乡愁顺着热气冒出来,这碗饭便有了远超饱腹的意义。


(作者简介:海门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周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