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蚬一世界:苏州水乡里的 “蚬味” 印记
在苏州的水乡记忆里,有一种格外特别的淡水小物——蚬子。它不是珍馐美馔,却是浸透了地理肌理、人文温度的 “活化石”:堆壳成山,便有了观景胜地;汇水成江,便有了渔歌唱晚;架桥立巷,便有了市井烟火。志书中的寥寥数笔,藏着它与苏州休戚与共的千年故事。

山从蚬来:白蚬山的兴衰与诗意
阳澄湖西岸蚬山嘴,曾立着一座“意外长成”的山——白蚬山,俗称蚬子山。民国《吴县志》道破它的来历:“渔户堆螺蚬于土阜上,日积月累渐次成山”,阳光下堆积的蚬壳 “照耀如晴雪”,成了湖畔最独特的景致。

乾隆《元和县志》记载:“白蚬山,在阳城湖滨,渔户堆螺蚬于土阜上,日积月累,渐次成山。远近过者,照曜如晴雪云。”这是旧时 “阳澄湖十二景” 之一的 “蚬山春日”,更是 “观日出佳处”,晨光跃出湖面时,蚬壳与波光同辉。明代僧人法杲在《渡阳城湖》里写下:“不知何所事,身堕渺茫间。岸白流鱼沫,天青出蚬山。树微看渐灭,云薄去如闲。无限随波意,轻舟试往还。”的诗句,让这处渔户造就的景致,成了文人吟诵的对象。
这座山还滋养了一方村落。2009 年版《太平镇志》记载,蚬山村因 “形似咀,蚬子壳堆积如山” 得名 “蚬山咀”,辖岘山前湾、后湾与东塘3个自然村,0.74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地名都带着蚬子的印记。




雪巷村
可惜好景难存,《苏州山水志》记载:“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后,当地人不再在阳澄湖中扒蚬子。60年代,蚬子山尚高出水面10多米,底部长30米,宽近30米。当地人建房取蚬子壳铺地,还有外地人用船来装运。70年代,蚬子山被夷平。现地面仍可见蚬子壳,厚度3—4米。”这成了这座山曾存在过的唯一证明。
江因蚬名:白蚬江与白蚬湖的水脉与渔情
若说白蚬山是“人造之景”,那白蚬江与白蚬湖便是“天作之合”。
乾隆《元和县志》记载:“陈湖,周六十里,一名沉湖,相传邑聚所陷(今湖底街井可见)。东南行为小陈湖,通白蚬江,收口为萧田湖。过周庄镇,通长白荡。直东为章练塘,过此为嘉善县界(即古由拳县)。过白蚬江,又东南行,通淀山湖,青浦县界。”
光绪《周庄镇志》记载更详细:“白蚬江,在镇西北,袤九里,广亦如之。北连萧田湖,直通陈湖,西南俱属吴江县。”

连《府志》都叹:“出白蚬江,然亦不可多得。”后来江阔成湖,便有了 “白蚬湖” 的名号,跨吴江同里、芦墟与昆山周庄三镇,7.6平方公里的水域(围垦前8.0平方公里)是太湖东流的 “咽喉”。 西承上急水港,东通中、下急水港,苏申外港航线穿湖而过,湖底那条宽20—30米、深10余米的南北深槽,还被疑为“东江故道”,藏着古水道的秘密。

白蚬湖美景
这方水土最动人的,是渔人的生活。光绪《周庄镇志》将“蚬江渔唱”列为周庄八景之一,白蚬江滨是渔人晾网的地方,得鱼便换酒,兴来便扣舷唱和,“远水斜阳,牧笛间作”,连尘世间的烦恼都被揉进波光里。湖边的村落也沾了 “蚬气”,同里镇的白蚬湖村,因 “东邻白蚬湖”得名,1958年从周庄划入同里,至今守着这片产白蚬的湖水。
城留蚬痕:街巷桥梁里的市井记忆
蚬子的印记,不只在城外的山水间,更渗进了苏州城的肌理。乾隆《元和县志》里提过一座“白蚬桥”,在濂溪坊,东属元和、西连长洲,是两县的分界;康熙《苏州府志》补充它“尽市桥西”,尽市桥即今兴市桥,两座桥在官太尉河北端成直角,构成“双桥”景致。

陶开俭/绘
关于“白蚬桥”的建设时间,《苏州老桥志》说它始建于唐,宋淳祐六年“易木为石”,清嘉庆十五年重建,原是单孔高坡石梁桥,1994年改建干将路时,才成了钢筋混凝土拱桥。其名字也藏着趣闻,因春天白蚬上市时,桥边常有人设摊售蚬、堆壳于此,故称“白蚬桥”,后因方言音变讹传为“白显桥”,桥栏上“重建白显桥”的楷书,成了市井变迁的注脚。

桥边的巷子也与蚬子有关。《姑苏志》著录“白蚬桥巷”,康熙《苏州府志》称“白蚬子巷”,此巷就是白蚬桥南即今官太尉桥(巷)的北段。另外在《平江路志》上还有南显子巷、北显子巷的记载,称南显子巷“《姑苏城图》标大蚬子巷”,北显子巷“《姑苏城图》标小蚬子巷”。南显子巷尚存,1995年版《苏州市志》“城巷河桥”卷记载:“南显子巷东至迎晓里,西至临顿路,弹石路面长214.7米、宽3.4米”。

南显子巷历史遗存惠荫园
连明代卢熊《苏州府志》里的“仁美坊”,都在“南献子巷口”,“献”与“显”“蚬” 谐音,藏着水乡人对蚬子的细碎记忆。这些巷子曾是弹石路面,1988年改为六角道板路面,走在上面,仿佛还能闻见旧时摊边蚬肉的鲜味。

味入日常:蚬子的千年渗透
苏州人食蚬的历史,可追溯到考古层——文化层里常见的蚬壳,证明这小物早已是餐桌常客。春日里的韭菜炒蚬肉,是刻在苏州人骨子里的时令味觉,鲜得能勾出整个春天的灵气。吴江盛泽还有个“蚬子兜”,又名西白漾,1.20平方公里的水域,连名字都带着蚬子的温柔。

这便是苏州的蚬子,不是什么稀世珍宝,却让山有了名、江有了魂、桥有了故事、巷有了温度。从阳澄湖的“蚬山春日”到白蚬江的“渔歌晚唱”,从城里的白蚬桥到巷口的蚬摊,像一根细线,串起了苏州水乡的地理、人文与生活,成了江南温柔里最不显眼,却最深刻的一笔。
作者简介:陈其弟

从事地方志工作32年,指导评审省、市、县区、乡镇志、村志、部门志各类志稿一百多部计5000多万字,撰写理论文章及地情文化的文章300多篇,出版《感知苏州》《感悟修志》等个人专著6种,整理出版《洪武苏州府志》《弘治吴江志》《嘉靖昆山县志》等20多种旧志。
- 上一篇:南通史志 | 玉米粞饭和麦饭
- 下一篇:方志苏州 | 鱼米之乡话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