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江南幽兰 人间雅韵

2017-12-11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印证了已故昆剧艺术大师俞振飞曾经说过的“玉峰歌舞地,昆曲万年传”。如今,“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曲艺术,其诗的意境、画的风采,已经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昆曲的故乡——昆山,自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事丰富多彩,孕育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戏曲幽兰——昆曲。

元代初期,昆山因户籍聚众,由县升为州,城内商贾云集,人烟稠密,市井茶楼酒肆成了艺事演唱的场所,使南词曲调得到流传和弘扬。

元代后期,昆山茜墩(今千灯镇)人顾坚,自称风月散人,“精于南词,善作古赋。”他与文人顾阿瑛、倪元镇、杨维祯等人交往甚密,觞咏唱和,把流传在苏州、昆山一带的南词曲调进行加工、改进,整理成一种不用乐器伴奏,只有清唱与和唱的腔调,取名为“昆山腔”。他又将演唱内容及乐理整理成《风月散人乐府》一书,成为昆曲最早的理论著作。

明嘉靖年间,寓居昆山的南昌籍人士魏良辅,专心致志钻研戏曲音乐,曾“足迹不下楼者十年”。他将弋阳腔、海盐腔的音乐熔铸于昆山腔中,使之兼具南曲委婉清丽,北曲深醇浑厚之长,并采用江南丝竹、吹管和打击乐伴奏演唱,建立了号称“水磨腔”的昆腔体系,使昆山腔成为有史以来最精致、最完美的曲乐艺术,从而在诸腔并起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明嘉靖末年,世居昆山阳澄湖畔巴城镇的梁辰鱼,首先将民间美丽的西施传说编著成剧本《浣纱记》,配上昆山腔演唱,他的创作为昆曲奠定了更为高雅的文学基石,从而使昆曲进而发展为昆剧,登上民族戏曲的宝座。由此,众多文人逸士争用昆山腔撰写传奇剧本,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寓居昆山城内玉片场时,成功地创作了《牡丹亭》。至万历年间,昆剧流传到北京,不仅为官吏大夫所喜爱,而且受到平民百姓的欢迎,逐渐成为剧坛盟主。

从明万历初年到清乾隆的200余年中,昆剧得到不断普及,发展为集音乐、戏剧、文学、舞美、服饰为一体的艺术体系,能上演的剧本超过2000个,形成的曲调有300余首,至今保留的剧本除《浣纱记》和《牡丹亭》外,还有《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长生殿》等名著,除了汤显祖外,洪昇、孔尚任、李渔等文学天才也参与了昆剧的创作。昆曲的表演体系也被京、川、湘、苏、锡、越、桂、赣等剧种大量借鉴和移植,故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之雅称。余秋雨先生甚而推崇昆曲为“中国传统戏剧学的最高范型”。

昆剧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昆山人的精神生活。在明清时代,观看昆剧、吟唱昆曲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时昆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收拾起”和“不提防”分别是昆剧《千钟禄》和《长生殿》中的两句唱词,意指家家户户都在争看昆剧,争唱昆曲。昆山人钟爱昆曲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抗日战争前夕。20世纪20年至30年代初,昆山曲社阵容齐全,“甲于江南”,先后成立载旸、壬申、景伦、紫庐、民八、己巳、丁卯等曲社;演唱昆曲的专业堂名遍布城乡,悠扬的笛声、清雅的曲音“不绝如缕”。

在昆曲长期发展的进程中,昆山培养和造就了众多昆曲艺术家,仅出自昆山的就有“传”字辈的昆剧名家邵传镛、龚传华,还有誉为昆曲“神笛吹师”的吴秀松。在曲友中,伤科医生殷震贤演艺非凡,在曲界常与俞振飞相提并论。他们为弘扬家乡文化、发展昆曲艺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由于昆曲唱词多以诗词为主,曲高意深,说白又用苏州、昆山方言,一般观众难以理解和接受,故从清乾隆时期开始,昆曲在戏剧舞台上一度被观众疏远,人们甚而“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昆曲又迎来了春天。1956年,浙江省国风苏昆剧团编演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公演,誉满京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重视,毛泽东主席观看了两遍,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将昆曲赞誉为“江南兰花”。《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了昆曲的艺术价值及其在民族文化中应有的地位。此后,昆山人加倍呵护昆曲这枝戏曲幽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众多昆曲爱好者组织了玉峰曲社,常年编排昆曲节目,活动在群众文化的舞台上,使吴歈雅韵又飞扬在玉峰山下,传唱在娄江两岸。

1985年10月,昆山举办首届昆曲年会,并成立昆曲研究会,开创了当代昆曲研究的学风。年会期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市昆剧著名演员、专家和学者聚会昆山,共商昆剧发展大计,抢救和整理出昆剧传统经典戏剧及折子戏百余出。著名昆剧艺术表演家俞振飞以及言慧珠、张继青等都亲临现场献艺和指导,乡音传神艺,幽兰再飘香,推动了昆山乃至全国对昆剧的挖掘、抢救和振兴工作。

1989年,全国著名中青年昆剧演员在苏州举行曲会后,昆山方面又特邀他们汇集昆山,举办昆剧“回娘家”活动。1991年2月,昆山又与上海昆剧院签定合作协议,联合成立上海、昆山振兴昆曲促进会,为发展和振兴昆曲作出了认真而有成效的努力。

1992年4月,国家文化部、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昆剧传习所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文化部领导、昆剧传宇辈老艺人及国内享有盛誉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百余人怀着对昆曲深厚的感情参加了纪念活动。活动期间,举行为传字辈老艺人祝寿、昆曲理论研究、艺术交流演出等活动。1993年,昆山大戏院建成后,上海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及苏昆剧团每年都来昆献艺,使越来越多的昆山人领略了昆剧的艺术之美,为普及昆曲打下基础。

1994年5月,韩国群山市举行开港100周年庆典,应该市政府邀请,昆山市文艺代表团随昆山市政府友好代表团赴韩演出,昆山业余昆剧演员们随团演出了昆剧折子戏《游园》和《思凡》等剧目,连演数场,大受欢迎,使昆曲这枝幽兰在海外飘出久远的清香。

2000年3月,昆山市隆重举行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及数百位来自海内外的昆剧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会聚昆山,共度昆曲界及文学界的百年盛事。艺术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剧目和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以展演昆曲经典名剧《桃花扇》为先导,共演昆曲剧本和折子戏20余出,展示了昆曲艺术的魅力,为昆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代昆曲艺术工作者的千锤百炼,发源于昆山的昆曲,终于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熠熠生辉。2001年5月,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2002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在昆山又举行纪念昆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一周年暨全国昆剧中青年优秀演员评比展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处处长爱川纪子来到昆山参加纪念活动,她对昆山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和充分肯定。她说,昆山作为昆曲的故乡,成立了昆剧团,在中小学校成立“小昆班”,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上万的游客安排昆曲演出,所做的工作对昆曲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的确,为了昆曲这支幽兰不断孕出新芽,衍生新枝,培养新一代昆曲的继承人,1987年10月,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率先成立昆剧班(小昆班),延聘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的艺术老师辅导学生排练《访鼠测字》、《下山》、《堆花》、《春香闹学》等传统折子戏,公开对外演出,受到社会广泛重视和好评。

198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莅昆视察,观看“小昆班”演出时,费老高兴地拍板相伴,频频点头称赞,嘉许昆山培养昆剧新苗是件好事。

1992年5月,“小昆班”编演的课本剧《海力布》,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戏剧录像评奖,荣获剧目一等奖、导演奖、优秀演员奖三项大奖。《海力布》的录像先后在中央电视二台和中央教育电视台播放。次年5月,“小昆班”在应国家文化部、国家教委的邀请,赴北京汇报演出期间,曾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欣然为“小昆班”题词,赞誉其为“戏剧之花”。

1997年9月,“小昆班”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使者,东渡日本,赴东京、长崎等地演出,小演员们演出时抑扬顿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舞姿给日本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98年中秋佳节,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昆山视察,在玉峰山下的昆曲博物馆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小昆班”的表演。演出结束后,总书记健步登上舞台,亲切地和昆曲新苗们合影留念。不但给孩子们巨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意识到,弘扬昆曲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人民赋予昆山人的责任。

昆山为了让昆曲这枝戏曲幽兰在故乡的沃土上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更加清香,分别于1993年和2001年在亭林园和古镇周庄兴建了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不但把山水园林、古镇与昆曲“联姻”,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而且使旅游和艺术有机结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魅力。

昆曲博物馆的匾额由俞振飞先生题写。主要建筑为古戏台和观演楼。在观演楼的幽兰堂内,展现了昆曲近七百年的发展史,人们可以看到昆曲创始人和昆曲名家的生平事迹,昆曲在故乡开展各种活动的记录以及昆曲剧本、曲谱的手抄本、古版本和现代本等书籍,历届荣获戏剧“梅花奖”的著名演员剧照,更为珍贵的是已故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及夫人李蔷华捐赠的许多演出活动的资料及其著作。

周庄古戏台是水乡古镇周庄弘扬昆曲艺术和旅游完美结合的典范,是昆曲艺术与周庄古镇联动效应的写照。周庄古戏台建成后,苏州昆剧团与周庄紧密合作,自2001年10月起,不分酷暑寒冬,每天为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上演昆剧,使昆剧成为周庄旅游项目之一,提升了周庄旅游的文化魅力。中外游客到周庄旅游,阅尽水乡古镇的古街、古桥、古宅后,免费到古戏台品茗听曲,不但令数计万千的中外游客雅兴盎然,而且推动昆曲的广泛普及,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

我们深信,流韵七百载的古老的昆曲艺术,在新的世纪里,仍将展现她的魅力风采。

(责任编辑  尤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