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绿柳居今昔

2017-12-11    

南京素食久享盛名,市肆餐馆的素菜以“鲜、嫩、脆、爽、香”脍炙人口。清末民初,南京专营素菜的餐馆有“功德林”、“素食同源社”、“百味斋”等,顾客为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和达官贵人。

       1912年,一家以绿底金字招牌、绿色门窗为鲜明特点的素菜馆“绿柳居”在秦淮河畔的桃叶渡开张营业了。起初,仅有十几位员工,10张餐桌,规模不大。春、夏、秋季,应市的蔬菜多,生意好;冬季新鲜蔬菜少,生意清淡,此时只有三四个人维持门面。

       绿柳居素菜馆上承六朝余韵,下应时令风尚,经营的品种不断增加,由十几个发展到数百种,创造了许多南京风味的素菜,盛名至今不衰。素菜的原料不外乎豆制品、面筋、三菇六耳以及时令蔬菜,一经厨师们精心烹制,色、香、味、形俱佳的荤名素菜不断涌现。当时应市的冷盘有鸭肫、火腿、烤鸭;炒菜有蟹粉、鳝煳、鱼片、腰花、凤尾虾、宫保鸡丁、金钱鸡块;溜菜有古老肉、炸黄雀、糖醋刀鱼、桂花肉、糖醋黄鱼;烧菜有鸡块、罗汉斋、荷包鱼翅、鸡酥海参、三鲜鱼肚、红烧狮子头、明月猴头等。这些素菜不但形态逼真,而且连味道也差不多。当年,南京有一个风趣的传闻:素菜馆一般只做门市,偶尔也应邀上门承办宴席。有一位富商为信佛的老母亲在家过生日,特地重金请素菜馆上门办寿宴。为了确保纯素,富商和管家对厨师带来的原材料、用具逐一检查。这桌寿宴的菜点“色、香、味、形”俱佳,令主人和宾客都非常满意,一致称赞厨师的手艺高超。此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味道那么鲜,既未见荤腥,又未用味精。后来,还是一位老记者凭多年的交情从老板嘴里弄清了原委。原来厨师将宰杀干净的老母鸡去皮,加适量清水炖成浓汁,再让干净的抹布吸足鸡汁,放在容器中带入主家,躲过检查。烹调时,再将鸡汁挤入素菜之中,这样烹制出来的素菜味道鲜美,又闻不到鸡的味道。当人们就这个传闻向绿柳居素菜馆的股东老板们求证时,都是笑而不答,既不否认,又不确认。

       绿柳居素菜馆的美誉,让国民党的政要白崇禧、戴季陶、孔祥熙、蒋经国和社会名流齐白石、林散之、陈大羽、赵朴初等人成为常客。解放前夕,因生意清淡,无法维持而闭歇。

       为了贯彻党的统战政策,满足信佛人士的需要,做好对外交流接待工作,在南京市市长陈扬以及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南京市饮食公司筹措2万元资金,将太平南路248号的太平菜馆改建成绿柳居素菜馆,于1963年5月1日开张对外营业。

       解放前,南京除大小酒楼菜馆外,还有厨行,一般只在家门口挂个牌子,俗称“关门作”,大户人家遇到红白事,多半请他们上门办宴席。这些厨行,都各有一套拿手的好菜,是馆子里花钱都吃不到的。陈炳钰(1884~1966),南京市人,14岁进入信府河的“陈记厨行”学徒,拜陈永平为师。由于肯吃苦、悟性好,三年满师后留在陈记厨行工作到1913年,其后到靖江、高邮等地官府当家厨,在芜湖、南京的名菜馆任主厨、领班,先后收徒50多人。他熟悉高档原材料的产地、特性,炉、案、碟、点都精通,并富有创造性。解放初,他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厨师培训班上讲授“满汉全席”,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非常受欢迎。他为人耿真,不保守,对中、青厨师的求教,总是毫无保留。在组织上为他庆贺八十华诞时,收胡长龄、马定松、陈德银为徒,成为南京饮食行业的一段佳话。恢复绿柳居素菜馆时,陈扬市长亲自点名陈炳钰任该菜馆的顾问兼厨师长,陈炳钰又指名高徒魏彩龙、陈德银来店工作。陈炳钰“活到老,学到老”,富有创新精神,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烹制出“炸银锤”,用嫩得未见颗粒的玉米棒烹制出“珍珠笋”,其后研制出“植物四宝”(蚕吐丝、蜂酿蜜、谷中羊、火坑鸡),上市后非常受欢迎,成为绿柳居的新名菜。陈炳钰过世后,魏彩龙在师傅的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研制出多色虾仁、明月鸽蛋、翡翠吐司、银芽素翅等,味醇色艳,形象逼真,无人不称奇。1982年,魏彩龙因病去世后,由师弟陈德银接任。此时,不仅热炒大菜深受欢迎,纯素的卤菜也味美醇厚,供不应求。1990年6月,绿柳居的素鸡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金鼎奖”。在几代厨师的不懈努力下,绿柳居做到了“荤有素就有”,品种繁多;技艺更加成熟, “炒得脆而不生,炸得酥而不焦,烧得清而不薄,烤得透而油渍卤干”,一大批新名菜涌现出来。1980年,绿柳居素菜馆的素烧鸡、虎皮鸽蛋、素肥肠、素鸡丁、素鳜鱼等名菜分别收入《南京菜谱》、《南京教学菜谱》。1984年,绿柳居素菜馆的素鸡、素烧鸭、素刀鱼、素炸黄雀、鸡酥海参、罗汉观斋等名菜编入《南京市场大观》。1986年,绿柳居素菜馆作为南京的名菜馆以及炸银锤、珍珠笋、蜂酿蜜、谷中羊等名菜,载入《南京简志》。绿柳居素菜馆的面点品种也很多,最著名的是什锦素菜包,用冬菇、木耳、香干、芝麻、麻油等调味的馅心,色泽碧绿,入口松软,鲜中带点甜,皮薄呈淡绿色,配上一杯清茶,令人回味无穷。

       绿柳居素菜馆恢复以后,慕名前来品尝的名人很多,有著名画家齐白石、陈大羽,有著名的书法家林散之、萧娴,有南大老校长匡亚明、南京市副市长陈遂衡,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以及日本、东南亚佛教界的知名人士。齐白石、陈大羽、林散之等人席间对菜肴称赞不已,餐后挥毫泼墨,以表示感谢。可惜的是,齐白石的虾趣、陈大羽的公鸡、林散之的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皆散失了。

       绿柳居素菜馆常有外事接待任务,下面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三份菜单:

       (一)1963年10月26日,赵朴初陪同日本佛教代表团来南京在绿柳居素菜馆设宴的菜单:

       四色干果:甜花生米、糖酥甜果、双色蜜饯、玫瑰豆瓣。

       四色双拼:油焖鲜笋/兰花茭白、糖醋脆筋/卤金针菜、如意豆菜/笋菇烤麸、美味皮松/香干芹菜。

       两大热炒:植物四宝、风味双冬。

       五大烧菜:什锦果菜、鲜蘑锅糍、菜心油筋、冬菇干丝、彩色筋球。

       甜菜:枣泥山药。

       点心:三鲜蒸饺。

       1964年,赵朴初陪同东南亚8国宗教代表团到栖霞寺交流时,指名绿柳居素菜馆的厨师去寺庙主持宴席。1967年,他再次陪同日本佛教代表团来南京参访时,再次点名在绿柳居素菜馆就餐。

       (二)1981年5月7日,接待日本佛教代表团的菜单:

       八冷碟:素脆鳝、脆鹅皮、盐水茭儿菜、卤冬菇、青椒干丝、油焖笋、玫瑰豆瓣、糖沾花生。

       四热炒:茭儿菜炒肚片、炸虾球、炒虾仁、豆瓣苋菜。

       四大菜:鸡酥海参、菜根香、罗汉观斋、口蘑锅巴。   

       甜菜:玫瑰粉炸。

       点心:什锦素菜包。   

       (三)1990年8月30日,接待日本中国料理调理士代表团的菜单:

       冷盘:中日友好花拼,带8个围碟(素火腿、素烧鸭、咖喱笋、炝银芽、糖拌西红柿、糖醋萝卜卷、蓑衣黄瓜、卤冬菇)。

       六热炒:腐皮寸金、菊花肫、雨花虾仁、炒鳝背、植物四宝、响油鳝糊。

       六大菜:凤尾鱼翅、乌龙戏珠、松鼠鳜鱼、灯笼丝瓜、拔丝玛瑙、桂花藕夹。

       汤菜:芙蓉发菜汤。

       甜菜:什锦果冻。

       四点心:松子沙球、珍珠烧卖、金钱菜包、四喜蒸饺。

       茶:雨花香茗。

       酒:绍兴加饭酒。   

       席间,以樱井哲为团长的8位同行边吃边问,陈德银师傅逐一给予解答。这一桌筵席被日本同行称之为“中国素菜席的典范之作”,很快“一扫而光”。食后,客人索要样品,被婉言谢绝。体现了“热情、友好、内外有别”的接待原则,受到商业部、省市政府的一致称赞。非常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厨师能够复制出上述的宴席来。

       “文化大革命”中,有关部门曾指示绿柳居素菜馆改为荤菜馆,当时店领导和职工予以抵制,埋头做生意,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81年南京市饮食公司投资6万元,将平房翻建成二楼,营业面积扩大一倍。1985年,又投入资金将部分普通餐厅改造成高、中档餐厅,适应了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1986年,南京市饮食公司将绿柳居素菜馆改为清真绿柳居菜馆。至此,南京市少了一家素菜馆,多了一家清真菜馆,让那些信仰佛教的善男信女以及选择素食的人们十分遗憾和无奈。1995年5月,因市政建设需要,绿柳居菜馆被拆迁。在市、区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以及市宗教局的呼吁下,清真绿柳居菜馆被正式立项,位于太平南路与户部街的交叉口。经过二年多的建设,一幢五层新楼拔地而起,营业面积达1600平方米,比老店扩大了将近一倍。1997年9月,新址开张营业,顾客盈门,扶老携幼,场面非常热闹。外卖窗口前,长长的队伍持续不断,直到售完为止。新址开业一年,营业额翻了1.4倍,利润增长3倍多。

       针对卤菜供不应求的情况,在郊区兴建加工基地,扩大生产能力,于2000年10月进入苏果超市。2001年春节前夕,盒装礼品开始应市,深受欢迎。此后,端午节、中秋节的礼品盒进入平常百姓家。例如今年的端午礼品盒内除粽子、咸鸭蛋外,还有秘制盐水鸭、浓汁香草鸡、干切牛肉、鲜香熏鱼等。

       2001年,清真绿柳居菜馆开了南京饮食业连锁经营的先河,在新门口、锁金新村开了两家连锁店,既方便了顾客,又扩大了经营。其后,发展较快,几乎遍布了南京的大街小巷,并发展到了外地。

       2009年,“绿柳居素食熟制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绿柳居清真素食已成为南京市民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责任编辑:缪小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