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七夕乞巧今不在

2017-12-11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每年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日子。

       秋夕晴朗的夜空下,少女们仰头遥望,既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见给七夕之夜蒙上了浪漫的羽纱,使人遐想;同时也希望能织得无缝天衣的仙女与情郎重逢时心情舒畅,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纺纱织布、缝衣绣花的巧手艺。这就是以传说为背景,从牛郎织女故事中衍生出的七夕习俗:乞巧。

       七夕节从传说故事衍生出乞巧的习俗有其现实的社会因素。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能织善补的巧手之意。古代妇女讲究“三从四德”,“四德”即妇言、妇容、妇德、妇工,“妇工”指女红,也就是针线织补的手艺,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女红是评价一个女子的重要标准,女红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了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完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是一首描写弃妇与前夫偶遇时相互问答的古诗,前夫将新妻与弃妇进行一番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新人不如故”,而比较的内容主要就是纺织的技巧。

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出现最早最常见的一种是“穿针乞巧”,由《西京杂记》所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可见,汉朝已有七夕穿针的习俗,只是当时还未说明用以“乞巧”。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则已有“是夕(七月七日),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鍝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已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显然,穿针乞巧在南朝时期已为七夕习俗。早先的月下穿针,有穿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七夕晚上,姑娘们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谁就“得巧”。初七这一天,月儿并不太明亮,半明半暗中能对着细细的针孔穿线如飞者,的确称得上是心灵手巧之人。

       从《荆楚岁时记》的描述还可看出,用庭院中的瓜果上是否有蜘蛛网来验证有没有乞到巧也是当时的习俗。“喜子”乃蜘蛛,在民间吉祥图案中多以蜘蛛代“喜”,所以,蜘蛛又俗称“喜蛛”。结蜘蛛网的过程与姑娘织布有异曲同工之妙,加之瓜果的香味吸引得蜘蛛愿意到瓜果上来织网,姑娘们乞巧的心愿多半不会落空,人们便将二者联系起来,希望姑娘们都能顺利乞到巧。

       元明清时期乞巧形式不断出新,据《帝京景物略》记载,除穿针乞巧、蛛网乞巧外,还盛行丢针卜巧。南京地区直至民国时期仍有此俗,在七夕前一日,南京女孩便盛一碗水或一盆水在庭院中露天放一晚,第二天再在太阳下曝晒半日,中午时水面生出一层薄薄的油皮,此时把绣花针或是蟋蟀草投入水面,因为有油皮的缘故针或草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草在水中的影子。“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有如笔、如锥、如算珠者,谓之‘得巧’”、“作宝塔或笔形者,巧”。

       南京历史上乞巧的风气非常盛,与发达的丝织业有关。民间传说中,南京人引以为豪的云锦工艺,就是由天上的织女传授的。孙权在此建都后,南京地区的丝织业就开始发展,到了南朝,丝织业已遍布全城,处处都有织机声,有“秣陵(今南京)之民善织”的美誉。仅仅乞巧,似乎还不能完全表达女孩们的心愿,制作“巧果”也是南京的七夕习俗,是女子比赛手巧的重要方式。巧果就是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的各种糕点,看谁做的巧果既漂亮又美味。吃巧果又被南京人叫做“吃巧”。此外,南京还有七夕接“牛女泪”的习俗,“牛女泪”就是露水,用来抹眼擦耳,据说可使人耳聪目明、心灵手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七夕已看不到在葡萄架下乞巧的少女,大家都已认可“巧”不是“乞”来的,“曲熟韵自来”,“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勤能补拙,亦能生巧。